一种碳纤维编织物自动处理设备及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6618242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554793.0

    申请日:2023-05-17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编织物自动处理设备及工艺,该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放卷机、清洗装置、烘干装置、收卷机、浸渍装置、扩幅装置、驱溶装置、固化装置、正面喷胶装置、反面喷胶装置、裁切装置和存储装置;所述清洗装置和烘干装置内穿设有输送带,所述放卷机和收卷机分别位于输送带的两端,所述清洗装置包括浸泡槽,所述输送带布置在浸泡槽上,输送带用于将碳纤维编织物从放卷机依次经过浸泡槽和烘干装置运输到收卷机上。本发明将碳纤维编织物的不同处理单元结合在一起,提升了碳纤维编织物处理效率与质量,实现碳纤维编织物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制备及控制,大大提升了碳纤维编织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人力成本。

    一种具有双向可逆润湿的形状记忆微图案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793288B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048281.8

    申请日:2021-01-14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向可逆润湿的形状记忆微图案的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科学技术领域。将形状记忆聚合物与刺激响应物质混合,然后加入甲苯,搅拌均匀;干燥后,去除剩余的甲苯,并将得到的产物剪碎备用;在热压模具上将清洗后的硅片固定,将干燥后的基体材料均匀铺于硅片上,在100‑175℃条件下固化1‑3h;在50~80℃下将固化的双向可逆润湿微阵列剥离,即得到具有双向可逆润湿性的形状记忆微图案。本发明制备的可逆润湿性的微图案具有无应力下双向可逆回复的功能,通过加热/冷却循环可以实现微阵列图案直立/倾倒状态的可逆转变,实现表面润湿状态的可控性,是一种制备具有可逆润湿性的微图案的良好方法。

    一种具有双向可逆润湿的形状记忆微图案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793288A

    公开(公告)日:2021-05-14

    申请号:CN202110048281.8

    申请日:2021-01-14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向可逆润湿的形状记忆微图案的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科学技术领域。将形状记忆聚合物与刺激响应物质混合,然后加入甲苯,搅拌均匀;干燥后,去除剩余的甲苯,并将得到的产物剪碎备用;在热压模具上将清洗后的硅片固定,将干燥后的基体材料均匀铺于硅片上,在100‑175℃条件下固化1‑3h;在50~80℃下将固化的双向可逆润湿微阵列剥离,即得到具有双向可逆润湿性的形状记忆微图案。本发明制备的可逆润湿性的微图案具有无应力下双向可逆回复的功能,通过加热/冷却循环可以实现微阵列图案直立/倾倒状态的可逆转变,实现表面润湿状态的可控性,是一种制备具有可逆润湿性的微图案的良好方法。

    一种脉冲发动机用柔性编织软隔层及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409290A

    公开(公告)日:2020-07-14

    申请号:CN202010242714.9

    申请日:2020-03-3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nventor: 张典堂 袁琼 钱坤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脉冲发动机用柔性编织软隔层及制造方法,属于功能材料领域。本发明的脉冲发动机用柔性编织软隔层,包括隔层柱段、隔层锥段、隔层水平段三部分,所述隔层柱段、隔层锥段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其中,所述的隔层柱段、隔层锥段、隔层水平段三部分是预制体隔层柱段、预制体隔层锥段、预制体隔层水平段通过模压成型工艺得到的;所述的预制体隔层柱段采用整体变厚度2.5D结构编织,预制体隔层水平段和预制体隔层锥段采用经编或纬编一体化编织。本发明所述的脉冲发动机用柔性编织软隔层承压20MPa以上,承压时间30s以上,耐热温度560℃以上。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深潜耐压舱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941408A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910248204.X

    申请日:2019-03-2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深潜耐压舱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耐压舱的一端为半球壳的圆柱壳体采用外刚内强增强环向及厚度方向抗压能力的新型圆柱形复合材料耐压壳结构,另一个端盖半球壳采用同方法单独制备,通过RTM复合工艺与热固性树脂进行固化复合,同时在该端封头上设置轴向和径向“〇”圈来达密封防水的目的,最后对耐压舱进行表面防水处理。本发明采用碳纤维三维立体编织的结构设计和RTM复合工艺的制备方法,以满足保证结构重量最小情况下,提升水下稳定性能,并满足耐压舱高压缩强度使用条件,相比于其他材料结构的耐相同海水深度的耐压舱,本发明质量明显降低,排水比增加,能够提供更多的有效载荷,所以更具优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