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908114B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146102.X
申请日:2023-09-0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IPC: G01N21/25 , G06V20/13 , G06V20/10 , G06V10/762 , G06F30/28 , G01N21/47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型,提高了流域颗粒有机碳通量的监测时效和精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域颗粒有机碳通量遥 度。感监测方法,属于流域颗粒有机碳通量监测技术领域,包括:利用遥感反射率分类方法,获取河流在不同水体光学类别下的表层颗粒有机碳浓度;建立不同水体光学类别下表层颗粒有机碳浓度和每一个水体层级颗粒有机碳浓度的递推模型;建立三维水动力模型;建立在不同水体光学类别下,基于三维水动力模型的流域颗粒有机碳通量遥感监测模型。本发明可以无需建立更多的卡口站,或在现有卡口站中安装流量和颗粒有机碳浓(56)对比文件李春川;王丽莎;唐洪杰;张海波.渤海中部海域颗粒有机碳季节性变化及碳库估算《.中国环境科学》.2020,第40卷(第05期),第2204-2213页.张发兵;胡维平;胡雄星;李芳;刘登国;刘必寅;夏凡.太湖湖泊水体碳循环模型研究《.水科学进展》.2008,第19卷(第02期),第171-178页.王亚琪;王繁;陈迤岳.海洋水体颗粒有机碳遥感反演研究进展《.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第16卷(第02期),第205-212页.刘少军 等.基于卫星遥感的南海真光层底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时空特征研究《.海洋气象学报》.2022,第42卷(第1期),第32-38页.Zhihong Wang et al..Estimating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flux in ahighly dynamic estuary using satellitedata and numerical modeling《.RemoteSensing of Environment》.2020,第252卷第1-18页.周博天 等.湖泊营养状态遥感评价及其表征参数反演算法研究进展《.遥感学报》.2022,第26卷(第1期),第77-91页.徐杰.湖泊颗粒有机碳浓度及其来源的遥感估算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Ⅰ辑》.2022,(第3期),第B027-140页.吴慧 等.海南西部热带雨林次生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广东农业科学》.2022,第49卷(第6期),第74-80页.Zhao zhilong et al..A novelsemianalytical remote sensing retrievalstrategy and algorithm for particulateorganic carbon in inland waters based onbiogeochemical-optical mechanisms《.RemoteSensing of Environment》.2022,第280卷第1-14页.Ana Gabriela Bonelli et al..A newmethod to estimate the dissolved organiccarbon concentration from remote sensingin the global open ocean《.Remote Sensingof Environment》.2022,第281卷第1-16页.刘广州;胡嘉镗;李适宇.珠江口夏季海陆源有机碳的模拟研究――分布特征、贡献比重及其迁移转化过程《.中国环境科学》.2020,第40卷(第01期),第162-173页.袁华茂,吕晓霞,李学刚,李宁,孙云明,詹天荣,宋金明.自然粒度下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环境化学》.2003,第22卷(第02期),第115-120页.梁其椿;张玉超;薛坤;段洪涛;马荣华.巢湖藻类高斯垂向分布结构参数的遥感估算《.湖泊科学》.2017,第29卷(第03期),第546-557页.宋晓红;石学法;蔡德陵;王国庆;王江涛.三峡截流后长江口秋季TSM、POC和PN的分布特征.《海洋科学进展》.2007,第25卷(第02期),第168-177页.姜广甲;苏文;马荣华;段洪涛;蔡伟叙;黄楚光;阳杰;余威.富营养化水体颗粒有机碳浓度的遥感估算及动态变化特征《.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5,第34卷(第02期),第203-210页.
-
公开(公告)号:CN116908114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1146102.X
申请日:2023-09-0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IPC: G01N21/25 , G06V20/13 , G06V20/10 , G06V10/762 , G06F30/28 , G01N21/47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域颗粒有机碳通量遥感监测方法,属于流域颗粒有机碳通量监测技术领域,包括:利用遥感反射率分类方法,获取河流在不同水体光学类别下的表层颗粒有机碳浓度;建立不同水体光学类别下表层颗粒有机碳浓度和每一个水体层级颗粒有机碳浓度的递推模型;建立三维水动力模型;建立在不同水体光学类别下,基于三维水动力模型的流域颗粒有机碳通量遥感监测模型。本发明可以无需建立更多的卡口站,或在现有卡口站中安装流量和颗粒有机碳浓度监测设备,降低了成本,且通过使用基于三维水动力模型的流域颗粒有机碳通量遥感监测模型,提高了流域颗粒有机碳通量的监测时效和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623122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151885.3
申请日:2025-02-12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贝叶斯权重的土壤侵蚀联合预报方法。本发明涉及土壤侵蚀预报技术领域,通过构建流域多源异构数据库,分别基于MUSLE模型、WEPP模型、LISEM模型、EUROSEM模型、SIMWE模型五个模型,建立土壤侵蚀联合模拟框架;采用FAST算法针对每个土壤侵蚀模型分别开展参数敏感性分析;采用PSO算法针对各土壤侵蚀模型分别开展参数率定和验证;采用DREAM算法针对每个土壤侵蚀模型分别进行贝叶斯采样,进行参数后验分布的估计;基于贝叶斯采样结果,评估土壤侵蚀模型的不确定性,采用BMA算法计算不同土壤侵蚀模型的贝叶斯权重,进行土壤侵蚀联合预报。
-
公开(公告)号:CN119623122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510151885.3
申请日:2025-02-12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贝叶斯权重的土壤侵蚀联合预报方法。本发明涉及土壤侵蚀预报技术领域,通过构建流域多源异构数据库,分别基于MUSLE模型、WEPP模型、LISEM模型、EUROSEM模型、SIMWE模型五个模型,建立土壤侵蚀联合模拟框架;采用FAST算法针对每个土壤侵蚀模型分别开展参数敏感性分析;采用PSO算法针对各土壤侵蚀模型分别开展参数率定和验证;采用DREAM算法针对每个土壤侵蚀模型分别进行贝叶斯采样,进行参数后验分布的估计;基于贝叶斯采样结果,评估土壤侵蚀模型的不确定性,采用BMA算法计算不同土壤侵蚀模型的贝叶斯权重,进行土壤侵蚀联合预报。
-
公开(公告)号:CN118520818B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953912.4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8 , G06F17/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植被垂直结构的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计算方法,本发明涉及水利技术领域,解决现有以植被投影盖度为基础的植被因子参数并未有效呈现植被垂直结构特征,往往导致植被水土保持效益较大评估误差,尚未建立能有效反映植被减水减沙效益的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植被垂直结构的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计算方法,采用机载激光雷达、CT扫描和径流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考虑植被林冠层、灌木层、草被层、枯枝落叶层、根系层和结构层次高度的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该植被因子指数可综合反映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比传统的植被因子指数更能有效反映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
公开(公告)号:CN11852077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969320.1
申请日:2024-07-19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7 , G06N3/126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空间结构多目标优化配置方法,本发明涉及水利技术领域,解决如何在黄土高原小流域植物措施优化配置过程中考虑减流减沙、植被蒸散耗水和投入成本进行多目标植被空间结构优化配置的问题。本发明采用无人机遥感测量、地面实地观测、模型模拟等方法,构建减流减沙、植被蒸散耗水和投入成本的多目标函数,提出减流减沙效益最大化、植被蒸散耗水最小和投入成本最小化的黄土高原植被垂直结构和植被水平结构优化配置模式,可实现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资金投入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提高植被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8246370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658892.8
申请日:2024-05-2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8 , G06F16/29 , G06T17/05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流域水沙模型集合评估方法,包括:构建流域基础数据库,对数据进行GIS栅格化处理,输入以栅格为计算单元的流域水文模型,进行蒸散发、冠层截留、产流及汇流计算,模拟水文过程;流域产输沙模型中土壤侵蚀的计算分别采用修正MMF模型、HSPF模型、DHSVM模型、SHETRAN模型、GUEST模型、WEPP模型进行流域产沙和输沙的计算;采用纳什效率系数、相对峰值误差、均方根误差、拟合优度系数指标参数对多个土壤侵蚀模型进行优选,分析耦合不同土壤侵蚀模型的水沙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本发明实现了水文模型与多个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的耦合,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和推广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101658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376409.9
申请日:2023-10-24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南京市高淳区水务局
IPC: B01J23/745 , B01J31/22 , B01J37/02 , B01J37/08 , B01J35/00 , C09K17/40 , B01J20/20 , B01J20/28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72 , B09C1/00 , C02F101/20 , C02F101/34 , C02F101/38 , C02F101/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磁性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包括:将生物质前驱体浸渍在铁盐溶液中,充分搅拌均匀并超声0.5~1.0h,105~120℃烘干冷却至室温;将生物质前驱体转移至管式炉中,在连续通入氮气条件下进行分段热解:第一段在热解温度600~950℃下加热1~3h,第二段在热解温度1000~1500℃下加热0.5~1h;将热解所得固体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后,用去离子水洗涤3~5次,然后将固体混合物浸入螯合剂溶液中,磁力搅拌1~2 h;将固体混合物滤出,用去离子水洗涤3~5次,70~85℃烘干,最终得到磁性生物炭,磁性生物炭用于活化过硫酸盐,在一定温度和pH条件下降解典型痕量污染物。
-
公开(公告)号:CN11964995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510173815.8
申请日:2025-02-18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探测的非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通量监测方法,涉及水环境参数通量监测技术领域,一定程度上方便获取待检测水域的非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通量数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法中将按照短时间间隔获取的待检测水域水体的光谱数据作为输入参数,利用修正后的第一函数,得到短时间间隔的待检测水域水体的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综合短时间间隔获取的待检测水域水体的水环境物理数据,利用修正后的第二函数,获得短时间间隔的待检测水域水体的非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基于待检测水域短时间间隔的非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与流量数据,构建关于时间的积分,得到短时间间隔的待检测水域非光学活性水环境参数通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350320B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781383.4
申请日:2024-06-18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8 , G06F16/29 , G06V20/17 , G06V20/10 , G06V10/764 , G06T7/62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错峰削洪拦沙的评估方法。本发明涉及流域水文、土壤侵蚀、泥沙输移的计算机模型模拟技术领域,解决现有土壤侵蚀模型不能用于梯田、坝库工程等对洪水泥沙的削减拦蓄的问题。该方法包括根据流域多源数据构建分布式水沙物理模型数据库;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土壤侵蚀过程模拟;水土保持措施的错峰削洪的模拟计算;沟道坝库工程的错峰削洪拦沙模拟计算;构建流域水沙分布式水沙模拟系统,将梯田与沟道坝库工程的调蓄方程嵌入流域水沙分布式水沙模拟系统中;水土保持措施错峰削洪拦沙评估;本发明充分考虑了水土保持措施的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了水利水保工程的级联分布对河道洪水泥沙过程的削峰减洪拦沙效应。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