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63485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354041.0
申请日:2024-09-2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631 , G06Q10/0637 , G06Q10/067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城市河网水利控导工程集群多效益优化调度方法及其系统,属于水利工程的技术领域。利用河网数据和管网数据建立水动力‑耦合模型;创建若干个活水调度方案得到活水调度方案集;创建工程集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控导工程效益为评价目标对活水调度方案集内的活水调度方案进行评价筛选出关键评价指标;利用水动力‑耦合模型模拟优选的活水调度方案得到模拟观测数据,基于模拟观测数据通过控导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得到评价结果;评价结果确定最优活水方案或生成最佳活水方案。本发明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满足防洪大包围功能基础上,优化控导工程及管网布局,制定合理的调度方式,充分发挥水动力调控工程效益,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47065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917087.2
申请日:2024-07-1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湖动态感知智慧杆及感知系统、方法,属于河湖监测的技术领域。对每个智慧杆执行以下流程:获取河湖区域的实际帧图像集,根据光照强度等级选择对应的图像处理方法对帧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对应的有效帧图像集;基于所述有效帧图像集获取河湖区域的水面波动状态,根据所述水面波动状态确定当前水势,根据当前水势判断是否需要启动水调度指令;利用所述有效帧图像集获取河湖区域的表面特征,根据所述表面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悬浮物,若存在则进一步确定悬浮物类型,根据悬浮物类型和水面波动状态生成对应的水质防控指令。本发明解决了因光强不均导致的图像不清晰的问题,实现了河湖整体的水面动态感知。
-
公开(公告)号:CN11778428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051985.4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富营养湖泊‑水库的蓝藻水华短期预报系统,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包括藻密度原位在线监测系统、本地气象预报系统、数据在线监测与传输系统、蓝藻水华迁移聚集算法模块和蓝藻水华预报公布模块,所述藻密度原位在线监测系统包括实地设置的至少座藻密度原位在线监测站,所述蓝藻水华迁移聚集算法模块根据藻密度原位在线监测系统和本地气象预报系统的数据,综合考虑藻密度、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及降雨的影响,开发蓝藻水华迁移聚集模拟算法。本发明结合实时水体蓝藻生物存量和气象要素,并结合蓝藻的随风特性以及日内迁移距离,可以较为准确的预先判断湖库不同空间位置蓝藻水华的出现概率和蓝藻水华的空间分布状况。
-
公开(公告)号:CN119512276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426974.6
申请日:2024-10-14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光纤的沉水植物智能补光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沉水植物的环境图像和环境数据,将环境图像分割获得区域环境图像,对所述区域环境图像进行图像识别,根据图像识别结果计算生物丰富度,确定区域光照需求,对生长环境进行特征提取,确定第一补光需求和第二补光需求,构建沉水植物智能补光模型,将所述第一补光需求和所述第二补光需求输入所述沉水植物智能补光模型获得补光策略,根据所述补光策略对沉水植物进行智能补光。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光纤的沉水植物智能补光的精度和效率,同时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可以直接应用于光纤的沉水植物智能补光系统中。
-
公开(公告)号:CN11886348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354041.0
申请日:2024-09-27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631 , G06Q10/0637 , G06Q10/067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城市河网水利控导工程集群多效益优化调度方法及其系统,属于水利工程的技术领域。利用河网数据和管网数据建立水动力‑耦合模型;创建若干个活水调度方案得到活水调度方案集;创建工程集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控导工程效益为评价目标对活水调度方案集内的活水调度方案进行评价筛选出关键评价指标;利用水动力‑耦合模型模拟优选的活水调度方案得到模拟观测数据,基于模拟观测数据通过控导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得到评价结果;评价结果确定最优活水方案或生成最佳活水方案。本发明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满足防洪大包围功能基础上,优化控导工程及管网布局,制定合理的调度方式,充分发挥水动力调控工程效益,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470651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917087.2
申请日:2024-07-1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湖动态感知智慧杆及感知系统、方法,属于河湖监测的技术领域。对每个智慧杆执行以下流程:获取河湖区域的实际帧图像集,根据光照强度等级选择对应的图像处理方法对帧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对应的有效帧图像集;基于所述有效帧图像集获取河湖区域的水面波动状态,根据所述水面波动状态确定当前水势,根据当前水势判断是否需要启动水调度指令;利用所述有效帧图像集获取河湖区域的表面特征,根据所述表面特征判断是否存在悬浮物,若存在则进一步确定悬浮物类型,根据悬浮物类型和水面波动状态生成对应的水质防控指令。本发明解决了因光强不均导致的图像不清晰的问题,实现了河湖整体的水面动态感知。
-
公开(公告)号:CN117890258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97262.2
申请日:2024-03-1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无接触、可视化藻密度原位监测系统与监测方法,属于市政控藻的技术领域。包括:具有遮光性的承载箱体,具有透明性的容纳箱体;设置在所述承载箱体内且位于容纳箱体外的激光发射模块和运动记录模块;所述激光发射模块向容纳箱体内的流场发射预定强度的光源,将流场中的微小粒子照亮;利用运动记录模块捕捉微小粒子,并以图像的形式记录微小粒子的运动轨迹。利用藻类在不同波长光下反射不同的颜色的原理,扩展PIV技术。结合图像识别法,利用图像中藻占空间面积结合光照颜色强度,快速原位监测蓝藻密度,支撑预报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19569242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11971424.2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镧改性膨润土的水体修复固碳增汇方法,属于水体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包括:步骤一、隔离待修复的水体,并获取水体当前数据;步骤二、基于所述水体当前数据确定镧改性膨润土和絮凝剂的当前投入量,向水体中投入镧改性膨润土和絮凝剂进行水体修复:水体表面蓝藻发生沉降,沉降的蓝藻在水底死亡分解,产生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甲烷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水体中种植水草,水草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量,抑制步骤二中蓝藻分解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甲烷的释放;在种植水草的水体环境中,利用镧改性膨润土对水体及底泥中的磷进行锁定,降低水体及底泥中磷含量,抑制藻类的生长。
-
公开(公告)号:CN118467948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931337.8
申请日:2024-07-12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8/15 , G06F18/214 , G16B30/00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蓝藻eDNA原位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及方法,属于水体蓝藻防治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原位采样点的水体样本;获取所述水体样本中的蓝藻信息;构建多维信息结构;构建原位蓝藻定量预测模型;利用所述原位蓝藻定量预测模型输出未来时间节点的蓝藻信息;将所述未来时间节点的蓝藻信息转换为预警指标,并将所述预警指标与预警阈值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基于所述比较结果,进行对应的蓝藻预防措施。本方法对水体的不同原位采样点进行采样,利用水体的实际数据训练原位蓝藻定量预测模型,模型能够学习到蓝藻基因拷贝数与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对未来蓝藻基因拷贝数进行精准预测,有助于评估水体环境的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491362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564523.2
申请日:2024-05-08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应用于镧改性膨润土制备的混合装置及方法,属于镧改性膨润土制备技术领域。所述混合装置包括:基座、摆动机构、作业壳体、承载机构、驱动机构、以及多组辅助机构;所述摆动机构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作业壳体上设于所述基座;所述承载机构设于所述作业壳体内;所述承载机构被设置用于承载若干组试剂器皿;所述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于所述承载机构;多组辅助机构一端连接于所述基座的顶面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作业壳体的底面。本发明将镧改性膨润土制备工艺所用到的混合工艺和离心工艺设置在同一装置中进行,减少了试剂在转移过程中的损失和污染风险,简化了镧改性膨润土制备过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