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213638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110480330.5

    申请日:2021-0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水循环装置和一条或多条实验水道,所述实验水道底部设置有底质,并且所述实验水道中设置有流水;所述水循环装置向所述实验水道供水,并接收来自所述实验水道的水。本发明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模拟生物覆盖模拟实验水道和水下可调节的水文、底质、水质等环境的设施,在以上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配套相关专用设备。通过人工模拟不同沿岸带水温、水文、水质、底部基质等环境,测试不同环境条件对河流沿岸带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探讨生物覆盖的生态过程,为受损河流沿岸带生境重塑、生物资源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支撑。

    一种可控制泥沙含量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112906B

    公开(公告)日:2023-06-16

    申请号:CN202110489944.X

    申请日:2021-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制泥沙含量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水循环装置和一条或多条实验水道,所述实验水道中设置有流水。本发明的系统的进水区段中设置有混合装置,可向流水里提供泥沙,提高流水的含沙量,从而可观察不同含沙量的水对流道中的底质的影响。通过人工模拟不同沿岸带水温、水文、水质、底部基质等环境,测试不同环境条件对河流沿岸带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探讨生物覆盖的生态过程,为受损河流沿岸带生境重塑、生物资源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支撑。

    一种微囊藻毒素的克级别的大规模提取纯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52440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1810644997.2

    申请日:2018-06-21

    Inventor: 沈强 赵先富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囊藻毒素的克级别大规模提取纯化方法,步骤是:A、野外水华藻类样品筛选:进行产毒微囊藻样品的预采集和筛选;B、样品采集、清洗、阴干、粉碎:采集的水华微囊藻样品除去杂物,研磨粉碎,制成干藻粉;C、毒素抽提;D、微过滤:经过微滤,对滤液进过滤,取微滤处理后澄清的滤过液;E、超滤:通过超滤实现了基于分子大小的膜分离原理的物理方法对微囊藻毒素的分离纯化;F、纯化、除杂质:将毒素洗脱液在旋转蒸发器上蒸发干燥,得到微囊藻毒素的粗提物粉末;G、制备型HPLC纯化:纯化得到色谱纯度的微囊藻毒素的纯品。方法易行,操作简便,HPLC检测的纯度>85%,可作为色谱标准样品使用,及用于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实验中。

    一种可控制泥沙含量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112906A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2110489944.X

    申请日:2021-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制泥沙含量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水循环装置和一条或多条实验水道,所述实验水道中设置有流水。本发明的系统的进水区段中设置有混合装置,可向流水里提供泥沙,提高流水的含沙量,从而可观察不同含沙量的水对流道中的底质的影响。通过人工模拟不同沿岸带水温、水文、水质、底部基质等环境,测试不同环境条件对河流沿岸带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探讨生物覆盖的生态过程,为受损河流沿岸带生境重塑、生物资源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支撑。

    一种着生藻采集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947981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665858.5

    申请日:2020-07-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着生藻采集装置,包括样品容纳空间,由固定板、活动板和筒体的侧壁围成,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筒体底部,所述活动板设置在所述筒体内,位于所述固定板的上方,与所述连接杆活动连接,并且能沿所述连接杆运动,第一连通管连通样品容纳空间和采集罩。使用前,将活动板的位置旋到最低,此时样品容纳空间的容积几乎为0,然后将装置压到待采样之处,持续朝指定方向转动摇柄,既可带动刮刷旋转从而对底质表面进行刮刷,同时活动板与连接杆之间的螺纹连接由于连接杆的转动而带动活动板向上运动,使样品容纳空间的容积增大,在第一连通管底部开口处形成负压,使采集罩中的水通过第一连通管流入样品容纳空间中。

    一种微囊藻毒素的克级别的大规模提取纯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52440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644997.2

    申请日:2018-06-21

    Inventor: 沈强 赵先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K14/4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囊藻毒素的克级别大规模提取纯化方法,步骤是:A、野外水华藻类样品筛选:进行产毒微囊藻样品的预采集和筛选;B、样品采集、清洗、阴干、粉碎:采集的水华微囊藻样品除去杂物,研磨粉碎,制成干藻粉;C、毒素抽提;D、微过滤:经过微滤,对滤液进过滤,取微滤处理后澄清的滤过液;E、超滤:通过超滤实现了基于分子大小的膜分离原理的物理方法对微囊藻毒素的分离纯化;F、纯化、除杂质:将毒素洗脱液在旋转蒸发器上蒸发干燥,得到微囊藻毒素的粗提物粉末;G、制备型HPLC纯化:纯化得到色谱纯度的微囊藻毒素的纯品。方法易行,操作简便,HPLC检测的纯度>85%,可作为色谱标准样品使用,及用于微囊藻毒素的毒理学实验中。

    一种便于调节流道坡度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273535B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110490555.9

    申请日:2021-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制泥沙含量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水循环装置和一条或多条实验水道,实验水道包括连通的进水区段和流道,流道的头部与所述进水区段的尾部滑动连接,流道内铺设底质,底质可由泥沙、卵石、陶片或瓷片等单独或混合制成,也可从目的水域采集需要的沉积物铺设于水道中。本发明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的可通过调节流道头部的高度来调节流道的坡度,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流道,从而研究不同坡度的流道对流道中的水生态的影响,测试不同环境条件对河流沿岸带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探讨生物覆盖的生态过程,为受损河流沿岸带生境重塑、生物资源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支撑。

    一种便于调节流道坡度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273535A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110490555.9

    申请日:2021-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制泥沙含量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水循环装置和一条或多条实验水道,实验水道包括连通的进水区段和流道,流道的头部与所述进水区段的尾部滑动连接,流道内铺设底质,底质可由泥沙、卵石、陶片或瓷片等单独或混合制成,也可从目的水域采集需要的沉积物铺设于水道中。本发明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的可通过调节流道头部的高度来调节流道的坡度,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流道,从而研究不同坡度的流道对流道中的水生态的影响,测试不同环境条件对河流沿岸带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探讨生物覆盖的生态过程,为受损河流沿岸带生境重塑、生物资源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支撑。

    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213638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480330.5

    申请日:2021-04-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水循环装置和一条或多条实验水道,所述实验水道底部设置有底质,并且所述实验水道中设置有流水;所述水循环装置向所述实验水道供水,并接收来自所述实验水道的水。本发明的河流沿岸带栖息地模拟系统包括模拟生物覆盖模拟实验水道和水下可调节的水文、底质、水质等环境的设施,在以上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配套相关专用设备。通过人工模拟不同沿岸带水温、水文、水质、底部基质等环境,测试不同环境条件对河流沿岸带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探讨生物覆盖的生态过程,为受损河流沿岸带生境重塑、生物资源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支撑。

    一种多功能采泥器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618294U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20925188.X

    申请日:2024-04-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采泥器,涉及取样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抓泥斗、控制组件和检测组件。抓泥斗包括互相铰接的第一斗部和第二斗部,第一斗部与第二斗部绕铰接点转动可移动至开启状态和闭合状态,在闭合状态,第一斗部和第二斗部围设出容纳腔;控制组件与第一斗部和第二斗部连接,控制组件用于驱动第一斗部和第二斗部在开启状态和闭合状态切换;检测组件设置于抓泥斗的外壁,检测组件包括温度感应器、溶氧感应器和深度感应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采泥器,在采集水体底泥的同时测定水体温度、溶氧的深度分布,减少作业步骤。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