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32000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0987723.X
申请日:2022-08-17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检测EGFR‑ct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其制备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干净的玻碳电极并进行羧基化改性;S2.利用聚乙烯亚胺包裹的金纳米粒子@共价有机框架复合物与壳聚糖制备壳聚糖/PEI‑AuNPs@三维亚胺类COFs的玻碳修饰电极;S3.将戊二醛溶液滴加于壳聚糖/PEI‑AuNPs@三维亚胺类COFs的玻碳修饰电极表面,而后再滴加分子探针发夹DNA溶液,得到发夹DNA/戊二醛/壳聚糖/PEI‑AuNPs@三维亚胺类COFs的玻碳修饰电极;S4.将金铂复合物滴加于发夹DNA/戊二醛/壳聚糖/PEI‑AuNPs@三维亚胺类COFs的玻碳修饰电极表面,再滴加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即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其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5608325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395390.8
申请日:2022-11-09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
IPC: B01J20/22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皂石‑离子液体复合材料水中Cr(VI)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N‑甲基咪唑和二氯化物在有机溶剂中,通过季胺化反应一步合成固体产物;S2、取固体产物加热至完全熔解,得到离子液体;保温条件下向离子液体中加入锂皂石凝胶并反应2~4h;反应结束后经后处理得到锂皂石‑离子液体复合材料水中Cr(VI)吸附剂。本发明使用锂皂石为吸附剂基材,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由于离子液体的引入,加速了金属离子的吸附速率与吸附能力;本发明的吸附剂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便于回收,方便实际应用,可广泛应用于水中Cr(VI)的吸附、污染治理等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12169755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1018452.4
申请日:2020-09-24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IPC: B01J20/20 , B01J20/28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34 , C02F101/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水中四环素去除的水热合成的氯化锌活化的磁性污泥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具体为,将市政污泥于高温管式炉中热解制得污泥生物炭(SBC),然后用氯化锌(ZnCl2)活化SBC并进行二次煅烧制得(Zn‑SBC),最后将Zn‑SBC和氯化铁(FeCl3·6H2O)共同置于水热反应釜中反应制得氯化锌活化的磁性污泥生物炭(Zn‑MSBC)。本发明制备的生物炭具有优越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水中的四环素具有较强的吸附去除能力,35℃条件下其最大吸附能力可达167mg/L。此外,该方法制备的生物炭具有较高的磁性敏感度,能够实现吸附后吸附剂与水溶液的高效分离,既能够降低四环素释放的风险,也有利于其后续的回收复用。
-
公开(公告)号:CN109928757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811598716.0
申请日:2018-12-26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IPC: C04B35/563 , C04B35/622 , C04B35/6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组装碳化硼-石墨烯复合陶瓷及其制备方法,其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碳化硼微粉加入丙烯酰胺溶液中,再与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混合,将所得混合溶液置于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60~70℃,加入引发剂、交联剂、螯合剂,升温至80~90℃反应2~5h后分离出固态的碳化硼-石墨烯混合粉体,将碳化硼-石墨烯混合粉体在惰性气氛下进行热处理,随后置于放电等离子烧结炉中在真空或氩气气氛下烧结得到自组装碳化硼-石墨烯复合陶瓷。本发明提供的自组装碳化硼-石墨烯复合陶瓷致密度高,抗弯强度高,而且还原氧化石墨烯在基体中分散均匀,提高了陶瓷基体的断裂韧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887592A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711148565.4
申请日:2017-11-17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与电化学储能领域,具体涉及碳包覆ZnO纳米线及其制备方法,其可作为Zn-Co电池负极材料,其由金属有机框架结构(ZIF-8)和ZnO纳米线在碳布上复合之后高温热解形成的具有石墨化程度的碳颗粒包覆ZnO纳米线结构,其直径为300-500nm,长为8-10微米,碳颗粒包覆的厚度为10-30nm。本发明结合水热法和低压气相沉积法,合成了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和柔韧性的电极,其通过热解ZIF-8形成多孔碳碳包覆ZnO,抑制负极的溶解和变形从而提升循环性能,最终实现Zn-Co电池优异的循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3332902B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310276977.1
申请日:2013-07-03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水膨胀树脂集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吸水膨胀树脂集料混凝土是由水泥300-420重量份,掺合料186-306重量份,吸水膨胀集料0-624重量份,细集料0-954重量份,拌合水87-131重量份,减水剂11-14重量份,纤维1.8-2.2重量份的原材料经过一定制备工艺拌合而成。本发明以一种粒径大小可调控的球形高分子吸水树脂颗粒作为吸水膨胀集料,通过控制吸水膨胀集料粒径,制备出一种内部孔结构可调控的混凝土,混凝土内部具有形状规则、均匀分布的封闭球形孔,且具有密度小、强度高,性能良好和节约混凝土固体原料的优点,且吸水膨胀集料吸水前体积小,质量轻,方便运输。
-
公开(公告)号:CN103332902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10276977.1
申请日:2013-07-03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水膨胀树脂集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吸水膨胀树脂集料混凝土是由水泥300-420重量份,掺合料186-306重量份,吸水膨胀集料0-624重量份,细集料0-954重量份,拌合水87-131重量份,减水剂11-14重量份,纤维1.8-2.2重量份的原材料经过一定制备工艺拌合而成。本发明以一种粒径大小可调控的球形高分子吸水树脂颗粒作为吸水膨胀集料,通过控制吸水膨胀集料粒径,制备出一种内部孔结构可调控的混凝土,混凝土内部具有形状规则、均匀分布的封闭球形孔,且具有密度小、强度高,性能良好和节约混凝土固体原料的优点,且吸水膨胀集料吸水前体积小,质量轻,方便运输。
-
公开(公告)号:CN11982486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094683.X
申请日:2025-01-21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垃圾清理系统,包括清理装置、驱动装置以及回收装置,清理装置沿河道宽度方向浮设于河面,清理装置的一端为回收端,清理装置用于拦截河面垃圾并将垃圾聚拢至回收端,其中,清理装置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活动设置,以使得清理装置在河道宽度方向和竖直方向上位置可调;驱动装置与清理装置连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清理装置活动;以及回收装置设于河道一侧,且对应回收端,回收装置用于回收位于回收端的垃圾。本申请能够对船只进行避让,从而便于船只的通行,当河道水位变化时,能够带动清理装置在竖直方向活动,使得清理装置始终处于水面上,避免因水位的变化而导致拦截失效的情况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5945221B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211592650.0
申请日:2022-12-13
Applicant: 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
IPC: B01J31/26 , C02F1/70 , C02F101/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还原4‑硝基苯酚多孔银纳米粒子催化剂及其制备与应用,制备包括步骤:S1.以DVB为原料,以AIBN为引发剂,得Porous PDVB;S2.将Porous PDVB加入到硝酸混合液中,得Porous PDVB‑NO2;S3.将S2的产物与SnCl2加入至浓盐酸中,得Porous PDVB‑NH2;S4.将S3的产物与2‑醛基吡啶混合,加热回流,得Porous PDVB‑PA;S5.加热Porous PDVB‑PA的醇溶液,加入AgNO3,旋蒸、洗涤,得到沉淀,将沉淀与还原剂混合搅拌,除杂后即得;解决AgNPs自聚集及低Ag负载问题,且催化硼氢化钠还原4‑NP的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540785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546723.5
申请日:2024-05-06
Applicant: 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武汉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车联网与智能网联汽车定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车联网环境的车‑车协同定位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通过车载GPS模块实时获取车辆的经纬度位置信息,通过车联网车载通信终端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计算待定位车辆与周围联网车辆间的距离;通过周围车辆位置和距离估计待定位车辆位置;构建协同位置计算模型:通过车载GPS模块和车载通信终端的实时测量值进行协同定位。本发明利用车联网的技术优势,基于GPS定位和通信测距信息的融合,通过位置协同估计算法,提高车载GPS定位精度,同时可在GPS等卫星信号弱的情况下,通过与周围网联车辆的协同实现车辆定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