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碳化硬化的混凝土结构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20424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10047099.6

    申请日:2020-0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碳化硬化的混凝土结构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清理需要修复的区域;填充或涂抹修复材料;所述修复材料的成分按重量份数计算如下:碳化胶凝材料:100份,碳化增强剂:1‑10份,细骨料:5‑70份,减水剂:2‑6份,水:6‑16份;使用密封装置封闭待修复区域;向封闭的待修复区域通入二氧化碳修复气体。本发明基于碳化硬化原理,修复材料强度发展快,强度等级高,修复后能迅速投入服役过程;碳化过程中修补材料体积会产生微膨胀,且后期服役过程中体积稳定性优良,与基体结合紧密,粘结性强,不易出现脱落现象;修复浆体流动性可设计调控,满足涂抹、喷射、浇灌多种工艺,工程适用性强。

    一种原位监测碳化制品强度发展的测试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398428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2010134139.0

    申请日:2020-0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监测碳化制品强度发展的测试方法与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将预制好的测试样品置于碳化环境箱中;将温度传感器置于所述测试样品的表面中心位置;将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射端探头和接收端探头分别置于测试样品的模具两侧并使发射端探头和接收端探头与所述测试样品保持紧密接触;密闭所述碳化环境箱,并向所述碳化环境箱中通过混合气体,以使所述碳化环境箱内的气压上升至预设气压;获取有效的温度数据和超声波传输速度数据并保存,并对采集的有效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测试样品的碳化温升曲线和超声波速度曲线。本发明可以准确测量碳化过程中测试样品的温度变化以及弹性波在样品内的传输时间,进而有效反应碳化制品的强度发展过程。

    一种碳酸钙基砂粉增强碳化硬化体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121192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110501985.6

    申请日:2021-0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酸钙基砂粉增强碳化硬化体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碳酸钙基砂粉增强碳化硬化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碳化胶凝材料与碳酸钙基砂粉充分混合,加水拌和后成型为坯体,最后将坯体碳化即得到所述的碳酸钙基砂粉增强碳化硬化体。碳酸钙基砂粉能诱导碳化硬化体组分中的无定形硅酸钙转化为结晶态碳酸钙,提高碳化硬化体碳化程度,进而提高其力学性能,从而使碳化硬化体在低碳化胶凝材料用量的前提下达到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此外碳酸钙基砂粉在碳化硬化体中能发挥骨料的作用,并与碳化产物紧密粘接,进一步增强碳化硬化体的整体性能。

    一种利用磷石膏对赤泥脱碱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10334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773613.3

    申请日:2022-07-0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磷石膏对赤泥脱碱的方法,属于废物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磷石膏分解得到的二氧化硫浓度较高,能直接满足赤泥脱碱所需的浓度,可为赤泥脱碱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原料;并且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工艺简单,成本投资较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该方法对磷石膏品级要求较低,仅要求磷石膏的CaSO4·2H2O含量>80%即可,对杂质含量宽容性好,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实施例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尾气对赤泥浆料池脱碱效率达到了85~95%,硫酸钠转化效率达到了48~60%。

    一种掺钢渣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592946A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910035927.1

    申请日:2019-01-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掺钢渣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每立方米超高性能混凝土中各原料含量为:水泥:372.1-620.2kg,钢渣:62.0-248.1kg,粉煤灰:141.3-196.3kg,硅灰:87.8-131.8kg,石英砂Ⅰ:198.4-297.6kg,石英砂Ⅱ:793.6-1190.4kg,钢纤维:78.5-235.5kg,水:127.8-153kg,减水剂:27-45kg。本发明钢渣掺入量大,钢渣掺入量可达水泥质量的30%,每立方米超高性能混凝土可以掺入186kg钢渣;同时强度高,当钢渣取代30%质量分数的水泥之后,七天强度可达130MPa,14天强度超过150MPa。

    一种赤泥脱碱联产钠盐的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477238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115730.0

    申请日:2022-02-07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危险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赤泥脱碱联产钠盐的方法。本发明利用酸性气体和赤泥中的游离碱和化学结合碱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钠盐,通过固液分离,得到钠盐溶液,再通过使钠盐结晶析出,联产钠盐,从而回收赤泥中的钠碱。在酸碱中和的过程中,不仅赤泥浆体中的游离碱会与酸性气体反应生成钠盐,赤泥中相对稳定的化学结合碱也会与酸性气体反应生成钠盐,因而具有较高的脱碱效率。而且由于酸性气体的酸性比强酸弱,在酸处理过程中不会使赤泥中的其他金属元素(如铁、钛、钒、锆)溶出,避免污染钠盐溶液,对钠盐的回收利用产生影响。

    一种原位监测碳化制品强度发展的测试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398428B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010134139.0

    申请日:2020-0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监测碳化制品强度发展的测试方法与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将预制好的测试样品置于碳化环境箱中;将温度传感器置于所述测试样品的表面中心位置;将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射端探头和接收端探头分别置于测试样品的模具两侧并使发射端探头和接收端探头与所述测试样品保持紧密接触;密闭所述碳化环境箱,并向所述碳化环境箱中通过混合气体,以使所述碳化环境箱内的气压上升至预设气压;获取有效的温度数据和超声波传输速度数据并保存,并对采集的有效数据进行处理,以得到测试样品的碳化温升曲线和超声波速度曲线。本发明可以准确测量碳化过程中测试样品的温度变化以及弹性波在样品内的传输时间,进而有效反应碳化制品的强度发展过程。

    一种高性能碳化增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818356B

    公开(公告)日:2021-12-07

    申请号:CN201911212719.0

    申请日:2019-12-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性能碳化增强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钢渣、水硬性胶凝材料、碳化增强相、石英砂混合,加入水和减水剂进行拌合,将拌合后的浆体浇筑成型;将成型制品密封养护12‑24小时后拆模,进行干燥预处理;将干燥制品置于CO2氛围和0.1‑0.5MPa气压的碳化釜中碳化养护12‑24小时得到钢渣制品。本发明制备的高性能碳化增强混凝土具有优异工作性能,充分利用水硬性胶凝材料与钢渣的水化碳化协同作用,短时间内抗压强度即可达到100MPa,同时显著提高钢渣的利用率,能大量固化储存CO2,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有利于发展绿色建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种碳酸钙基砂粉增强碳化硬化体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121192A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申请号:CN202110501985.6

    申请日:2021-0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酸钙基砂粉增强碳化硬化体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碳酸钙基砂粉增强碳化硬化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将碳化胶凝材料与碳酸钙基砂粉充分混合,加水拌和后成型为坯体,最后将坯体碳化即得到所述的碳酸钙基砂粉增强碳化硬化体。碳酸钙基砂粉能诱导碳化硬化体组分中的无定形硅酸钙转化为结晶态碳酸钙,提高碳化硬化体碳化程度,进而提高其力学性能,从而使碳化硬化体在低碳化胶凝材料用量的前提下达到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此外碳酸钙基砂粉在碳化硬化体中能发挥骨料的作用,并与碳化产物紧密粘接,进一步增强碳化硬化体的整体性能。

    一种基于碳化硬化的混凝土结构修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20424A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2010047099.6

    申请日:2020-0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碳化硬化的混凝土结构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清理需要修复的区域;填充或涂抹修复材料;所述修复材料的成分按重量份数计算如下:碳化胶凝材料:100份,碳化增强剂:1-10份,细骨料:5-70份,减水剂:2-6份,水:6-16份;使用密封装置封闭待修复区域;向封闭的待修复区域通入二氧化碳修复气体。本发明基于碳化硬化原理,修复材料强度发展快,强度等级高,修复后能迅速投入服役过程;碳化过程中修补材料体积会产生微膨胀,且后期服役过程中体积稳定性优良,与基体结合紧密,粘结性强,不易出现脱落现象;修复浆体流动性可设计调控,满足涂抹、喷射、浇灌多种工艺,工程适用性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