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00143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500201.8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G10K11/16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械振动和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声学黑洞效应的阵列减振结构孚能夹层板,包括外侧上下层板、阵列减振结构、压电片以及孚能电路,其中外侧上下层板平行布置在两侧,若干个减振结构单元组成阵列减振结构并设置在外侧上下层板间。本发明通过将机械振动产生的波动能量由外侧上下层板传递至夹层的阵列减振结构,利用各减振结构单元的声学黑洞效应将结构中的波动能量聚集在壳体外侧平面的位置,再利用此处粘贴压电材料的电荷效应,压电材料在受到外力变形时,产生电荷,从而将结构振动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进行能量回收,另本阵列减振结构由若干不同的减振结构单元构成,可以有效拓宽减振的频段,从而更好的实现减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96895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1129898.2
申请日:2024-08-16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G10K11/16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机械振动和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声学黑洞效应的减振降噪孚能夹层板,包括上层板、下层板、减振结构单元、压电片以及孚能电路,其中的减振结构单元为声学黑洞设置,上层板和下层板平行布置,多个减振结构单元设置在上层板和下层板间呈夹层板状结构,压电片安装在减振结构单元外侧,与孚能电路连接。具体通过将机械振动产生的波动能量由上下层板传递至夹层的减振结构单元,利用声学黑洞效应将结构中的波动能量聚集在特定的位置,再利用此处粘贴压电材料的电荷效应,在受到外力变形时,压电材料产生电荷,从而将结构振动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并进行能量回收,从而实现减振效果,降低噪声的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19508407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0485596.2
申请日:2024-04-22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减振降噪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发动机箱体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外壳体、温度感应装置和两个俘能装置,两个俘能装置对称的设置在减振器外壳体的内侧,减振器外壳体的下部具有两个幂指数形式控制结构,温度感应装置设置在减振器外壳体的内侧。通过减振器外壳体下部的幂指数形式控制结构将振动能聚集在中心处,然后将能量传递给质量块,质量块带动弹簧和小球产生运动,小球做切割磁力线运动,产生电能使温度传感器工作。使得振动和噪声的能量经过减振器外壳体结构能量聚集后,通过磁生电的方式转化为可以供温度传感器工作的电能,充分利用能源,减少能源浪费。
-
公开(公告)号:CN118690490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898292.9
申请日:2024-07-05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南宁桂电电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5 , G06F30/27 , G06N3/0499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舒适性评价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车辆振动舒适性评价模型搭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车辆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测量;S2、对主观评价结果和客观测量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S3、选择高关联度样本,基于BP神经网络,对车辆平顺性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进行建模,并在多次训练后得到初步舒适性评价模型;S4、对所获得的初步舒适性评价模型进行验证及修正,得到最终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车辆振动舒适性评价模型。该车辆振动舒适性评价模型搭建方法,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车辆平顺性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进行建模,通过学习样本数据,得到最终的主客观评价模型,构建评价预测模型,实现用客观的实验数据来预测主观的评价分数,并与主、客观评价结合,进行振动舒适性评价,以使评价结果更可信,从而节约汽车研发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