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940565A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580006261.7
申请日:2015-01-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荻原茂
IPC: H01R13/1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3/113 , H01R4/023 , H01R4/18
Abstract: 本发明的阴端子(10)具备:筒部(14),由多个周壁形成筒状,供阳端子(11)插入;及各弹性片(23、26),以从底壁(15)、顶壁(17)向筒部(14)的内方延伸出的方式形成,且与阳端子(11)弹性地接触,各弹性片(23、26)具有:各线接触部(29、31),能够以线接触状态与阳端子(11)进行滑动接触;各接点部(25、28),与阳端子(11)进行点接触;及各渐变部(30、32),形成于从各线接触部(29、31)的终端(29B、31B)至各接点部(25、28)的顶点(25A、28A)的、不超过和各线接触部(29、31)的与阳端子(11)接触的接触面(29A、31A)齐平的平面的区域,且渐变部(30、32)与阳端子(11)的接触面积朝着各接点部(25、28)逐渐变小。
-
公开(公告)号:CN106463869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580033615.7
申请日:2015-06-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荻原茂
IPC: H01R13/115 , H01R13/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3/113 , H01R13/2478 , H01R13/2492
Abstract: 本说明书公开的阴端子(10),其具备与阳端子(11)弹性地接触的弹性片(23,26),该弹性片(23,26)能够在阳端子(11)接触之前的初始位置和因阳端子(11)接触而弹性变形的变形位置之间移位,当在位于初始位置的弹性片(23,26)与阳端子(11)之间产生的接触压力变为最大时形成的接触痕(35)和在弹性片(36)位于变形位置的状态下阳端子(11)滑接而形成的滑接痕(36)被设为不相互重叠的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5315857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180023690.0
申请日:2021-03-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R12/58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具备具有通孔的基板及被压入通孔的棒状的压配端子,压配端子具有前端部、压配部和基端部,压配部具有连接具有隔着孔眼并列的两个接触片的并行部与前端部的锥形部,在压配端子的纵截面上,孔眼具有构成前端侧的曲线,构成锥形部的线具有接触点和基准点,接触点是在压配端子向通孔插入时最先与通孔的开口缘接触的点,基准点是构成锥形部的线与特定垂线的交点,特定垂线是构成锥形部的线的垂线中的穿过曲线的端点的垂线,接触点位于比基准点靠前端部侧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5940565B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580006261.7
申请日:2015-01-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荻原茂
IPC: H01R13/115
Abstract: 本发明的阴端子(10)具备:筒部(14),由多个周壁形成筒状,供阳端子(11)插入;及各弹性片(23、26),以从底壁(15)、顶壁(17)向筒部(14)的内方延伸出的方式形成,且与阳端子(11)弹性地接触,各弹性片(23、26)具有:各线接触部(29、31),能够以线接触状态与阳端子(11)进行滑动接触;各接点部(25、28),与阳端子(11)进行点接触;及各渐变部(30、32),形成于从各线接触部(29、31)的终端(29B、31B)至各接点部(25、28)的顶点(25A、28A)的、不超过和各线接触部(29、31)的与阳端子(11)接触的接触面(29A、31A)齐平的平面的区域,且渐变部(30、32)与阳端子(11)的接触面积朝着各接点部(25、28)逐渐变小。
-
公开(公告)号:CN105453349A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480044227.4
申请日:2014-07-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R35/02 , H01R4/18 , H01R13/648 , H01R13/65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4/20 , H01R4/182 , H01R4/646 , H01R9/034 , H01R2201/2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包括导电性的片材(2)以及将该片材(2)和其他部件电连接的连接配件(3)的带有配件的导电片(1)中,易于同时实现较小的连接阻力和较大的固定强度。连接配件(3)具有压接于导电性的片材(2)的边缘部的压接部(31)。压接部(31)包括夹住片材的边缘部的一对板状夹持部(311、312)和将它们相连的折回部(313)。一对板状夹持部(311、312)的一个板状夹持部,在折回部(313)和其相反侧的边缘部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外表面,具有通过比其他部分更强力地压接于片材而呈带状形成的带状凹部(314)。
-
公开(公告)号:CN111479941A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1880078931.X
申请日:2018-12-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子配件,其是将强度和加工性优异的铝合金作为基材而成的。端子配件(10)是将含有4.0质量%以上6.0质量%以下的Mg、0.2%屈服强度为290MPa以上330MPa以下的铝合金作为基材而成的。铝合金的断裂伸长率优选为10%以上,铝合金的平均结晶粒径优选为10μm以下。铝合金优选进一步含有0.4质量%以上1.8质量%以下的Mn。
-
公开(公告)号:CN105453349B
公开(公告)日:2018-01-26
申请号:CN201480044227.4
申请日:2014-07-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R35/02 , H01R4/18 , H01R13/648 , H01R13/65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4/20 , H01R4/182 , H01R4/646 , H01R9/034 , H01R2201/2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包括导电性的片材(2)以及将该片材(2)和其他部件电连接的连接配件(3)的带有配件的导电片(1)中,易于同时实现较小的连接阻力和较大的固定强度。连接配件(3)具有压接于导电性的片材(2)的边缘部的压接部(31)。压接部(31)包括夹住片材的边缘部的一对板状夹持部(311、312)和将它们相连的折回部(313)。一对板状夹持部(311、312)的一个板状夹持部,在折回部(313)和其相反侧的边缘部之间的中间区域的外表面,具有通过比其他部分更强力地压接于片材而呈带状形成的带状凹部(314)。
-
公开(公告)号:CN101842940B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0880113656.7
申请日:2008-10-31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R4/18 , H01R43/04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4/188 , H01R4/185 , H01R43/04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确保带端子电线的机械强度和降低电线与压接端子之间的接触电阻而不会在轴向上较大改变压接端子压接于电线的压接高度的技术。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接端子(10)具有与电线的导体压接的电线压接部(14)。电线压接部(14)具有与导体的基端侧压接的第1压接部(14a)和与远端侧压接的第2压接部(14b),在电线压接部(14)的内侧面形成有用于促进咬入的凹部。形成在第2压接部(14b)上的凹部(13b)在端子宽度方向上被分割,或者比形成在第1压接部(14a)上的凹部浅。或者,省略凹部(13b),仅形成第1压接部的凹部。
-
公开(公告)号:CN101842940A
公开(公告)日:2010-09-22
申请号:CN200880113656.7
申请日:2008-10-31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R4/18 , H01R43/04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4/188 , H01R4/185 , H01R43/04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兼顾确保带端子电线的机械强度和降低电线与压接端子之间的接触电阻而不会在轴向上较大改变压接端子压接于电线的压接高度的技术。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接端子(10)具有与电线的导体压接的电线压接部(14)。电线压接部(14)具有与导体的基端侧压接的第1压接部(14a)和与远端侧压接的第2压接部(14b),在电线压接部(14)的内侧面形成有用于促进咬入的凹部。形成在第2压接部(14b)上的凹部(13b)在端子宽度方向上被分割,或者比形成在第1压接部(14a)上的凹部浅。或者,省略凹部(13b),仅形成第1压接部的凹部。
-
公开(公告)号:CN106463869B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580033615.7
申请日:2015-06-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荻原茂
IPC: H01R13/115 , H01R13/11
Abstract: 本说明书公开的阴端子(10),其具备与阳端子(11)弹性地接触的弹性片(23,26),该弹性片(23,26)能够在阳端子(11)接触之前的初始位置和因阳端子(11)接触而弹性变形的变形位置之间移位,当在位于初始位置的弹性片(23,26)与阳端子(11)之间产生的接触压力变为最大时形成的接触痕(35)和在弹性片(36)位于变形位置的状态下阳端子(11)滑接而形成的滑接痕(36)被设为不相互重叠的配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