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端子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940565A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580006261.7

    申请日:2015-01-19

    Inventor: 荻原茂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3/113 H01R4/023 H01R4/18

    Abstract: 本发明的阴端子(10)具备:筒部(14),由多个周壁形成筒状,供阳端子(11)插入;及各弹性片(23、26),以从底壁(15)、顶壁(17)向筒部(14)的内方延伸出的方式形成,且与阳端子(11)弹性地接触,各弹性片(23、26)具有:各线接触部(29、31),能够以线接触状态与阳端子(11)进行滑动接触;各接点部(25、28),与阳端子(11)进行点接触;及各渐变部(30、32),形成于从各线接触部(29、31)的终端(29B、31B)至各接点部(25、28)的顶点(25A、28A)的、不超过和各线接触部(29、31)的与阳端子(11)接触的接触面(29A、31A)齐平的平面的区域,且渐变部(30、32)与阳端子(11)的接触面积朝着各接点部(25、28)逐渐变小。

    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及连接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315857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180023690.0

    申请日:2021-03-26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装置的组装构件具备具有通孔的基板及被压入通孔的棒状的压配端子,压配端子具有前端部、压配部和基端部,压配部具有连接具有隔着孔眼并列的两个接触片的并行部与前端部的锥形部,在压配端子的纵截面上,孔眼具有构成前端侧的曲线,构成锥形部的线具有接触点和基准点,接触点是在压配端子向通孔插入时最先与通孔的开口缘接触的点,基准点是构成锥形部的线与特定垂线的交点,特定垂线是构成锥形部的线的垂线中的穿过曲线的端点的垂线,接触点位于比基准点靠前端部侧的位置。

    阴端子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940565B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580006261.7

    申请日:2015-01-19

    Inventor: 荻原茂

    Abstract: 本发明的阴端子(10)具备:筒部(14),由多个周壁形成筒状,供阳端子(11)插入;及各弹性片(23、26),以从底壁(15)、顶壁(17)向筒部(14)的内方延伸出的方式形成,且与阳端子(11)弹性地接触,各弹性片(23、26)具有:各线接触部(29、31),能够以线接触状态与阳端子(11)进行滑动接触;各接点部(25、28),与阳端子(11)进行点接触;及各渐变部(30、32),形成于从各线接触部(29、31)的终端(29B、31B)至各接点部(25、28)的顶点(25A、28A)的、不超过和各线接触部(29、31)的与阳端子(11)接触的接触面(29A、31A)齐平的平面的区域,且渐变部(30、32)与阳端子(11)的接触面积朝着各接点部(25、28)逐渐变小。

    阴端子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63869B

    公开(公告)日:2018-09-11

    申请号:CN201580033615.7

    申请日:2015-06-08

    Inventor: 荻原茂

    Abstract: 本说明书公开的阴端子(10),其具备与阳端子(11)弹性地接触的弹性片(23,26),该弹性片(23,26)能够在阳端子(11)接触之前的初始位置和因阳端子(11)接触而弹性变形的变形位置之间移位,当在位于初始位置的弹性片(23,26)与阳端子(11)之间产生的接触压力变为最大时形成的接触痕(35)和在弹性片(36)位于变形位置的状态下阳端子(11)滑接而形成的滑接痕(36)被设为不相互重叠的配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