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用铝合金包覆材料

    公开(公告)号:CN101871062B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010154114.3

    申请日:2010-04-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适合作为铝合金制换热器的部件,特别是作为管材或槽、封头材料使用的钎焊接合性和外表面耐腐蚀性优异的换热器用铝合金包覆材料,所述铝合金制换热器是在非活性气体环境中通过采用氟化物焊剂的钎焊制造的铝合金制换热器。该换热器用铝合金包覆材料是在芯材的一侧的表面包覆第一表层材料(1),在该芯材的另一侧的表面包覆第二表层材(2)而成的三层包覆材料,且将上述第一表层材料(1)作为外侧面使用,其中,所述芯材由含有Si:0.5~1.2%、Cu:0.2~1.0%、Mn:1.0~1.8%、Ti:0.05~0.30%,且余量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构成;所述第一表层材料(1)由含有Si:3~6%、Zn:2~8%,进而还含有Mn:0.3~1.8%、Ti:0.05~0.30%中的一种或两种,且余量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构成;所述第二表层材料(2)由含有Si:6~13%,且余量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构成。

    换热器用铝合金包覆材料

    公开(公告)号:CN101871062A

    公开(公告)日:2010-10-27

    申请号:CN201010154114.3

    申请日:2010-04-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适合作为铝合金制换热器的部件,特别是作为管材或槽、封头材料使用的钎焊接合性和外表面耐腐蚀性优异的换热器用铝合金包覆材料,所述铝合金制换热器是在非活性气体环境中通过采用氟化物焊剂的钎焊制造的铝合金制换热器。该换热器用铝合金包覆材料是在芯材的一侧的表面包覆表层材料1,在该芯材的另一侧的表面包覆表层材料2而成的三层包覆材料,且将上述表层材料1作为外侧面使用,其中,所述芯材由含有Si:0.5~1.2%、Cu:0.2~1.0%、Mn:1.0~1.8%、Ti:0.05~0.30%,且余量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构成;所述表层材料1由含有Si:3~6%、Zn:2~8%,进而还含有Mn:0.3~1.8%、Ti:0.05~0.30%中的一种或两种,且余量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构成;所述表层材料2由含有Si:6~13%,且余量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构成。

    冷却模块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565069C

    公开(公告)日:2009-12-02

    申请号:CN200710188705.0

    申请日:2007-11-15

    Abstract: 一种冷却模块包含热源组件100和包括冷凝器组件200和冷油器组件300的集成换热器1,所述冷凝器组件用于通过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换热而冷却在制冷循环中循环流通的制冷剂,所述另外的换热组件用于通过在另一种流体和空气之间换热而冷却温度高于制冷剂的另一种流体。冷凝器组件200和冷油器组件300彼此平行地垂直布置,集成换热器1布置在气流中的中间冷却器100的下游。集成换热器1的垂直长度大于中间冷却器100的垂直长度。从气流的方向看冷油器组件300与至少一部分中间冷却器100重叠地布置。

    热交换器管和热交换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940454A

    公开(公告)日:2007-04-04

    申请号:CN200610141475.8

    申请日:2006-09-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5383 F28D1/05391 F28F1/022 Y10T428/131

    Abstract: 一种在确保性能的同时通过改变管的规格来提高对抗崩击的耐受性的热交换器管,其中,例如,流体循环孔形成为横截面大致呈矩形,并且当设定管的前侧壁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的厚度为“T”,而分隔壁部分的厚度为“A”时,通过成形工艺使得关系式3.1≤T/A≤6.1成立。据此,在具有矩形孔的管中,有可能在确保性能的同时改变管的尺寸关系,以便使对抗来自正面前方的崩击的耐受性提高到150km/h(传统的耐受性为100km/h,相对于传统值的比为1.5)。

    受液器一体冷凝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748302B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180003085.7

    申请日:2021-02-25

    Abstract: 受液器(200)包括大径的主体部(220)、小径的盖部侧小径部(230)以及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盖部侧小径部(230)及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的壁厚t3、t2比主体部的壁厚t1小。由此,减小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及盖部侧小径部(230)的热容量。其结果,能够在完成罐、管、散热片之间的钎焊的同时,完成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与中间构件(250)之间以及盖部侧小径部(230)与盖构件(270)之间的钎焊。封入到可挠性的袋(301)中的干燥剂(300)能够从变窄的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进出。

    热交换器管和热交换器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940454B

    公开(公告)日:2010-05-26

    申请号:CN200610141475.8

    申请日:2006-09-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D1/05383 F28D1/05391 F28F1/022 Y10T428/131

    Abstract: 一种在确保性能的同时通过改变管的规格来提高对抗崩击的耐受性的热交换器管,其中,例如,流体循环孔形成为横截面大致呈矩形,并且当设定管的前侧壁部分在宽度方向上的厚度为“T”,而分隔壁部分的厚度为“A”时,通过成形工艺使得关系式3.1≤T/A≤6.1成立。据此,在具有矩形孔的管中,有可能在确保性能的同时改变管的尺寸关系,以便使对抗来自正面前方的崩击的耐受性提高到150km/h(传统的耐受性为100km/h,相对于传统值的比为1.5)。

    受液器一体冷凝器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748302A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180003085.7

    申请日:2021-02-25

    Abstract: 受液器(200)包括大径的主体部(220)、小径的盖部侧小径部(230)以及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盖部侧小径部(230)及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的壁厚t3、t2比主体部的壁厚t1小。由此,减小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及盖部侧小径部(230)的热容量。其结果,能够在完成罐、管、散热片之间的钎焊的同时,完成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与中间构件(250)之间以及盖部侧小径部(230)与盖构件(270)之间的钎焊。封入到可挠性的袋(301)中的干燥剂(300)能够从变窄的中间构件侧小径部(240)进出。

    冷却模块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182975A

    公开(公告)日:2008-05-21

    申请号:CN200710188705.0

    申请日:2007-11-15

    Abstract: 一种冷却模块包含热源组件100和包括冷凝器组件200和冷油器组件300的集成换热器1,所述冷凝器组件用于通过在制冷剂与空气之间换热而冷却在制冷循环中循环流通的制冷剂,所述另外的换热组件用于通过在另一种流体和空气之间换热而冷却温度高于制冷剂的另一种流体。冷凝器组件200和冷油器组件300彼此平行地垂直布置,集成换热器1布置在气流中的中间冷却器100的下游。集成换热器1的垂直长度大于中间冷却器100的垂直长度。从气流的方向看冷油器组件300与至少一部分中间冷却器100重叠地布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