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785305A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880041810.8
申请日:2018-06-15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备空调单元(100)和粒子检测部(200)。在所述空调单元中的安装有所述粒子检测部的部分形成有空气导入室(160),该空气导入室是供向所述空调单元的内侧导入的空气流动的空间。所述粒子检测部具有壳体(210),该壳体分别形成有供来自所述空气导入室的空气流入的第一开口(220)和向所述空气导入室排出空气的第二开口(240)。车辆用空调装置还具备精度提高部(171),该精度提高部通过抑制空气经由不通过所述第一开口的路径流入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及比测定对象的粒子大的粒子从所述第一开口流入所述壳体的内部中的至少一方,来提高所述粒子检测部的测定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6132740B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580016490.7
申请日:2015-03-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871 , B60H1/00064 , B60H1/0055 , B60H1/00564 , B60H1/00678 , B60H1/242 , B60H1/3407 , B60H1/3421 , B60H2001/00214 , B60H2001/00721 , B60S1/023
Abstract: 空气吹出装置具有:壁部(1a),其形成有吹出口(11),该吹出口(11)具有在一方向上延伸的开口缘部;管道(12),其具有第1壁和与第1壁相对的第2壁,在内部形成与吹出口相连的空气流路;以及引导壁(14),其以从第1壁远离第2壁的方式弯曲,与形成开口缘部的边部(11b)相连,将在空气流路中流动的空气引导为沿从第2壁朝向第1壁的方向从吹出口吹出。边部延伸为在从第1壁朝向第2壁的方向上凸出的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06132737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580016105.9
申请日:2015-03-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00028 , B60H1/00064 , B60H2001/00092 , B60H2001/00164
Abstract: 加热器芯(18)以第一集水箱部(182)位于与第二集水箱部(183)相比向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偏移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该空气流动方向而倾斜地配置。因此,在第1空气混合门(24)堵住第1加热部(185)的情况下,在第1加热部(185)的下游侧,在第1加热部(185)的下游侧侧部(185b)与第2分隔壁(124)之间产生空气的停滞,在第1加热部(185)的下游侧空气难以被加热。相同地,在第2通风路(126)中,在第2加热部(186)的上游侧,空气也难以被加热。因此,能够抑制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最大制冷性能由于来自加热器芯(18)的热而下降。
-
公开(公告)号:CN113227760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1980085789.6
申请日:2019-11-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G01N15/075 , B60H1/00 , F24F11/63 , F24F110/64
Abstract: 粉尘检测装置具备开度调节装置(42)和光学式粉尘传感器(34)。该开度调节装置具有风压承受部(421),该风压承受部(421)构成为承受在调节对象通路(421a)流动的空气的风压(P1),并且该开度调节装置通过上述风压对调节对象通路的通路开度进行调节,以抑制在调节对象通路流动的空气的风量的变动。粉尘传感器用于对流动有空气的传感器通路(341)内的空气的粉尘浓度进行检测。空气通过单元内通路(11a)的空气流而在调节对象通路流动,该单元内通路形成于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的空调单元(10)内,伴随着空气在调节对象通路的流动,空气在传感器通路流动。在调节对象通路流动的空气的风量越小,则在传感器通路流动的空气的风速越小。
-
公开(公告)号:CN113498386A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2080016106.4
申请日:2020-02-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B60H1/24
Abstract: 对车室外的空气所含的颗粒状物质的浓度进行检测的颗粒浓度检测装置具备:壳体部件(21),该壳体部件形成供所述车室外的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24);浓度检测部(51),该浓度检测部对在所述空气通路流动的所述车室外的空气所含的颗粒状物质的浓度进行检测;以及传感器壳体(52),该传感器壳体收纳所述浓度检测部。所述传感器壳体具有:传感器流入口(521),该传感器流入口将所述车室外的空气从所述空气通路导入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部;以及传感器流出口(522),该传感器流出口使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部的空气从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部向所述空气通路流出。所述传感器流入口和所述传感器流出口分别朝向所述壳体部件的所述空气通路开口。
-
公开(公告)号:CN106132736B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580016047.X
申请日:2015-03-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H1/3233 , B60H1/00064 , B60H1/00678 , B60H1/12 , B60H2001/00135
Abstract: 空调壳体(12)具有接收由蒸发器(16)产生的凝结水(Wcd)的第1分隔壁(123),该第1分隔壁(123)配置于加热芯(18)的重叠部位(18a)的上方并且配置于蒸发器(16)与加热芯(18)之间。因此,通过第1分隔壁(123)能够防止从蒸发器(16)滴下的凝结水(Wcd)直接挂在加热芯(18)上。由此,在配置为加热芯(18)的至少一部分与蒸发器(16)的下方重叠的构造中,能够使蒸发器(16)的凝结水难以挂在加热芯(18)上。
-
公开(公告)号:CN111032389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1880054291.9
申请日:2018-07-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因结露的影响而进行不正确的粒子浓度的通知车辆用空调装置。搭载于车辆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备:粒子检测部(300),该粒子检测部对空气中的粒子浓度光学地进行检测;以及结露判定部(110),该结露判定部判定在所述粒子检测部的内部是否发生了对检测出的所述粒子浓度的值带来影响的结露。
-
公开(公告)号:CN110573861B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1880024046.3
申请日:2018-08-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本发明的灰尘浓度检测装置具备:具有照射光的发光部(321)和接收光的受光部(322)的灰尘传感器(32),通过所述受光部接收从所述发光部照射的光在空气中所包含的灰尘中反射的反射光来对空气中所包含的灰尘的浓度进行检测;结露判定部(S80),对在所述灰尘传感器中是否已产生结露进行判定;结露量推定部(S110),在由所述结露判定部判定为在所述灰尘传感器中已产生结露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灰尘传感器的周围的空气的温度以及湿度中的至少一方来推定在所述灰尘传感器中已产生的结露量;结露消除时间确定部(S130),基于由所述结露量推定部推定出的所述结露量来确定直到所述灰尘传感器中已产生的结露被消除为止的结露消除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3242807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1980083435.8
申请日:2019-11-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空调壳体(101、140、150),该空调壳体形成供向车室内吹送的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送风机(130),该送风机配置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并将所述空气吸入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以及颗粒检测部(200),该颗粒检测部对所述空气所含的颗粒状物质的颗粒浓度进行检测。所述颗粒检测部具有:发光部(210),该发光部向所述空气照射光;受光部(220),该受光部接受所述发光部照射的光碰到所述颗粒状物质而散射后的散射光;以及传感器壳体(230),该传感器壳体收纳所述发光部和所述受光部。在所述传感器壳体形成有传感器导入口(231),该传感器导入口将通过所述送风机的工作而被吸入所述空调壳体的内部的所述空气的一部分导入所述传感器壳体的内部。
-
公开(公告)号:CN11293047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1980071508.1
申请日:2019-10-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Abstract: PM传感器具备:检测颗粒状物质的光学元件(221~223);收纳光学元件并形成第一空气流路(231)的内侧壳体(213、214);以及外侧壳体(211、212),在其与内侧壳体之间形成供空气绕过第一空气流路流动的第二空气流路(232)。在外侧壳体形成有使空气流入第二空气流路的外侧流入口(211a)和使第二空气流路的空气向外侧壳体外流出的外侧流出口(211b)。在内侧壳体形成有使空气从第一空气流路流出的内侧流出口(214b)。在从外侧流入口流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入第一空气流路并且残余部分流入第二空气流路后,从内侧流出口流出的空气与在第二空气流路流动的空气合流从外侧流出口向外排出。在从内侧流出口流出的空气与流动于第二空气流路的空气的合流部产生的压力降低区域的压力降低被抑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