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线圈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0495601C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510022970.2

    申请日:2005-12-21

    Abstract: 一种点火线圈(1)包括可插入发动机箱(7)的塞孔(71)内的圆柱形部分(2)。圆柱形部分(2)在其轴向上分别具有基部(202)和末端(201)。圆柱形部分(2)具有可弹性变形的外周边部分(34,134,234,5,28,128,24),其与塞孔(71)相啮合从而相对于其固定圆柱形部分(2)的外周边。

    点火线圈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94384A

    公开(公告)日:2006-06-28

    申请号:CN200510022970.2

    申请日:2005-12-21

    Abstract: 一种点火线圈(1)包括可插入发动机箱(7)的塞孔(71)内的圆柱形部分(2)。圆柱形部分(2)在其轴向上分别具有基部(202)和末端(201)。圆柱形部分(2)具有可弹性变形的外周边部分(34,134,234,5,28,128,24),其与塞孔(71)相啮合从而相对于其固定圆柱形部分(2)的外周边。

    具有电绝缘树脂的杆状点火线圈

    公开(公告)号:CN1694194A

    公开(公告)日:2005-11-09

    申请号:CN200510067492.7

    申请日:2005-04-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27/022 H01F38/12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杆状点火线圈,其包含:中心磁芯(15)、初级线圈(21)、次级线圈(17)以及主体壳体(12),它们彼此大致同轴布置。点火线圈还包含:点火器(34)、头部壳体(32)、保持器(41)以及电绝缘树脂(62)。头部壳体容纳着点火器。头部壳体设在主体壳体的上端部上。保持器布置在点火器与中心磁芯、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它们全体的上端之间。电绝缘树脂充填在第一空间(61)中,第一空间形成在中心磁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主体壳体以及保持器之间。保持器具有至少一个树脂流入孔(56a至56c)和至少一个排气孔(58a至58e),其中,环氧树脂通过树脂流入孔供给至第一空间中,第一空间中的空气通过排气孔排放到外部。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8028123B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680053891.4

    申请日:2016-09-01

    Inventor: 川井一秀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具有一次线圈(11)、二次线圈(12)、中心芯(13)、外周芯(2)、点火器(3)、壳体(4)、连接器部(5)和中继部件(6)。中继部件(6)将外周芯(2)与接地端子部件(52)电连接。中继部件(6)具有沿卡合壁(50)的后表面配置的基部(61)、从基部(61)向后方立设的立设部(62)和从立设部(62)的后端以向后方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且沿与线圈轴向(X)正交的纵向(Z)延伸设置的弯曲部(63)。基部(61)在纵向(Z)的一端与接地内侧端子接触。立设部(62)在横向(Y)上相比点火器(3)更靠外侧配置。弯曲部(63)发生弹性变形并压接在外周芯(2)的前表面(211)。

    内燃机用点火线圈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028123A

    公开(公告)日:2018-05-11

    申请号:CN201680053891.4

    申请日:2016-09-01

    Inventor: 川井一秀

    Abstract: 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用点火线圈(1)具有一次线圈(11)、二次线圈(12)、中心芯(13)、外周芯(2)、点火器(3)、壳体(4)、连接器部(5)和中继部件(6)。中继部件(6)将外周芯(2)与接地端子部件(52)电连接。中继部件(6)具有沿卡合壁(50)的后表面配置的基部(61)、从基部(61)向后方立设的立设部(62)和从立设部(62)的后端以向后方形成凸起的方式弯曲且沿与线圈轴向(X)正交的纵向(Z)延伸设置的弯曲部(63)。基部(61)在纵向(Z)的一端与接地内侧端子接触。立设部(62)在横向(Y)上相比点火器(3)更靠外侧配置。弯曲部(63)发生弹性变形并压接在外周芯(2)的前表面(211)。

    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0353469C

    公开(公告)日:2007-12-05

    申请号:CN200510084556.4

    申请日:2005-07-27

    Abstract: 一种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包括初级线圈机构(21)、次级线圈机构(13)、中心铁芯(11)、线圈壳体(35)、高压接线端子(40、100)、弹簧壳体(35)、以及介电树脂(72)。初级线圈机构(21)位于次级线圈机构(13)的径向外侧,次级线圈机构位于中心铁芯(11)的径向外侧。线圈壳体(26)位于初级线圈机构(21)的径向外侧。高压接线端子(40,100)位于次级线圈机构(13)的远端处。弹簧壳体(35)中保持着一个弹簧(48)。介电树脂(72)被填充在一个形成于线圈壳体(26)径向内侧的空间内。高压接线端子(40,100)的一开口端(45,102)与次级线圈(13)一次级绕线管(14)远端突伸部分的一环形拐角部分(20)相连接。

    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728300A

    公开(公告)日:2006-02-01

    申请号:CN200510084556.4

    申请日:2005-07-27

    Abstract: 一种用于火花塞的棒式点火线圈装置,其包括初级线圈机构(21)、次级线圈机构(13)、中心铁芯(11)、线圈壳体(35)、高压接线端子(40、100)、弹簧壳体(35)、以及介电树脂(72)。初级线圈机构(21)位于次级线圈机构(13)的径向外侧,次级线圈机构位于中心铁芯(11)的径向外侧。线圈壳体(26)位于初级线圈机构(21)的径向外侧。高压接线端子(40,100)位于次级线圈机构(13)的远端处。弹簧壳体(35)中保持着一个弹簧(48)。介电树脂(72)被填充在一个形成于线圈壳体(26)径向内侧的空间内。高压接线端子(40,100)的一开口端(45,102)与次级线圈(13)一次级绕线管(14)远端突伸部分的一环形拐角部分(20)相连接。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装置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581612A

    公开(公告)日:2005-02-16

    申请号:CN200410057421.4

    申请日:2004-08-12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点火装置,其结构简单,易于执行将点火线圈插入到塞孔中的装配工作,并能可靠地将点火线圈牢固保持在塞孔中。为此目的,在线圈壳体(22)与塞孔(101)之间设置一圆筒形的密封装置(150),以便于将点火线圈(1)牢固地保持在塞孔(101)中,其中,密封装置(150)具有:一圆筒形的密封体(151),其被设置在线圈壳体(22)的外周面上;环形的凸起(152),其从圆筒形密封体(9151)向外突出向塞孔(101)的内表面,从而使凸起(152)的外周部分与塞孔(101)的内表面相接触。环形凸起(152)的第一表面(153)与塞孔(101)内表面之间形成的第一角度(θ)被设计成大于一第二角度(ψ),第二角度是在环形凸起(152)的第二表面(154)与塞孔(10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77961B

    公开(公告)日:2018-11-27

    申请号:CN201580057256.9

    申请日:2015-10-22

    Inventor: 川井一秀

    Abstract: 内燃机用的点火线圈具有初级线圈及次级线圈、壳体、高压连接端子、以及导通端子。高压连接端子在由填充树脂密封的状态下被收容于壳体内。高压连接端子以相对于次级线圈与导通端子的排列方向倾斜的状态配置,并且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导通端子具备卡定高压连接端子的端子前端部的卡定部、以及支承端子中间部的支承部,该端子中间部是高压连接端子中的、比端子前端部更接近与次级线圈连接的连接部的部位。在排列方向上,端子前端部从与次级线圈侧相反的一侧接触于卡定部,端子中间部从次级线圈侧接触于支承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