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851372B
公开(公告)日:2010-05-12
申请号:CN200610075134.5
申请日:2006-04-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28D1/03
Abstract: 空气通道(18)形成在放在一起的多个热传递板(12)的表面之间。正交于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多个肋部分(14)形成在热传递板(12)的表面上,并且凸进空气通道(18)中。通过在气流方向上使肋部分(14)彼此移动位置,在多个肋部分(14)内形成冷却剂通道(15、16)。在多个肋部分(14)之间,散热片部分(17)与热传递板(12)一体形成,并且从板表面凸出。散热片部分(17)具有通过压制形成的且具有部分切割热传递板(2)的板厚度的切割部分的凸出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01487671A
公开(公告)日:2009-07-22
申请号:CN200910003730.6
申请日:2006-04-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28D9/00
Abstract: 空气通道(18)形成在放在一起的多个热传递板(12)的表面之间。正交于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多个肋部分(14)形成在热传递板(12)的表面上,并且凸进空气通道(18)中。通过在气流方向上使肋部分(14)彼此移动位置,在多个肋部分(14)内形成冷却剂通道(15、16)。在多个肋部分(14)之间,散热片部分(17)与热传递板(12)一体形成,并且从板表面凸出。散热片部分(17)具有通过压制形成的且具有部分切割热传递板(2)的板厚度的切割部分的凸出形状。
-
公开(公告)号:CN108291473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680068250.6
申请日:2016-11-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nventor: 宫岛则义
Abstract: 在车辆用冷却系统中,第一循环流路形成部(21)使热介质在制冷器(14)与冷却器芯(16)之间循环。第二循环流路形成部(22)使热介质在中冷器(15)与散热器(13)之间循环。第一连通流路形成部(23)连接于第一循环流路的冷却器芯的热介质出口侧且制冷器的热介质入口侧的部位与第二循环流路的中冷器的热介质出口侧且散热器的热介质入口侧的部位,将第一循环流路与第二循环流路连通。第二连通流路形成部(24)连接于第一循环流路的制冷器的热介质出口侧且冷却器芯的热介质入口侧的部位与第二循环流路的散热器的热介质出口侧且中冷器的热介质入口侧的部位,将第一循环流路与第二循环流路连通。切换部(25)切换如下状态:第一循环流路与第二循环流路通过第一连通流路和第二连通流路而连通的状态和不连通的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8291473B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680068250.6
申请日:2016-11-21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nventor: 宫岛则义
Abstract: 在车辆用冷却系统中,第一循环流路形成部(21)使热介质在制冷器(14)与冷却器芯(16)之间循环。第二循环流路形成部(22)使热介质在中冷器(15)与散热器(13)之间循环。第一连通流路形成部(23)连接于第一循环流路的冷却器芯的热介质出口侧且制冷器的热介质入口侧的部位与第二循环流路的中冷器的热介质出口侧且散热器的热介质入口侧的部位,将第一循环流路与第二循环流路连通。第二连通流路形成部(24)连接于第一循环流路的制冷器的热介质出口侧且冷却器芯的热介质入口侧的部位与第二循环流路的散热器的热介质出口侧且中冷器的热介质入口侧的部位,将第一循环流路与第二循环流路连通。切换部(25)切换如下状态:第一循环流路与第二循环流路通过第一连通流路和第二连通流路而连通的状态和不连通的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851372A
公开(公告)日:2006-10-25
申请号:CN200610075134.5
申请日:2006-04-24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F28D1/03
Abstract: 空气通道(18)形成在放在一起的多个热传递板(12)的表面之间。正交于空气流动方向延伸的多个肋部分(14)形成在热传递板(12)的表面上,并且凸进空气通道(18)中。通过在气流方向上使肋部分(14)彼此移动位置,在多个肋部分(14)内形成冷却剂通道(15、16)。在多个肋部分(14)之间,散热片部分(17)与热传递板(12)一体形成,并且从板表面凸出。散热片部分(17)具有通过压制形成的且具有部分切割热传递板(2)的板厚度的切割部分的凸出形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