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230735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310891343.0
申请日:2023-07-19
IPC: H01M4/131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04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包括三元正极材料的多晶颗粒,包含多个一次颗粒;以及改性材料,位于所述多晶颗粒的表面和/或所述一次颗粒间的晶界界面上,所述改性材料包含正5价或正6价的过渡金属的氧化物。通过采用本发明的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避免了材料循环过程中二次颗粒的开裂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了三元正极材料的机械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同时显著提升了三元正极材料的高温循环稳定性并且有效降低了由其制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的阻抗增长。
-
公开(公告)号:CN117976831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11308576.5
申请日:2022-10-25
IPC: H01M4/36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62 , H01M10/0525 , C01B25/37 , C01B25/45 , C01G5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该复合正极材料包括:芯层,包含正极活性材料,正极活性材料包含均匀分布的钨元素;以及包覆层,包覆层包含磷元素与钨元素。通过本发明的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实现了减少正极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发生的副反应,从而有效地改善界面稳定性,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循环性能、降低阻抗增长并改善充/放电容量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336829B
公开(公告)日:2025-05-23
申请号:CN202410311320.2
申请日:2024-03-19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
IPC: H02J3/46 , G06Q50/06 , G06F18/23 , G06F18/25 , G06F18/214 , G06N3/0464 , G06N3/044 , G06N3/09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功率控制技术领域,发明了一种基于源网荷储的功率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包括:对历史电网数据集进行电网结构分析以及定位建模,得到电网结构模型;对历史气象数据集进行地理网格划分以及气象特征聚类映射操作,得到气象网格模型;利用历史气象数据集对气象网格模型进行时序气象训练,得到气象分析模型;利用历史气象数据集和历史电网数据集对电网结构模型进行联合训练,得到电网分析模型;利用气象分析模型、电网分析模型、实时电网数据以及实时气象数据计算出分析电网数据,并根据分析电网数据对目标区域进行功率控制。本发明可以提高功率控制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090117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019811.6
申请日:2024-07-29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
Inventor: 陈斌 , 李泽科 , 刘必晶 , 郭久煜 , 陈建洪 , 吴炜 , 丁凌龙 , 林凡 , 温兴玺 , 范海威 , 钟秋添 , 郑立玮 , 黄海腾 , 杨勇 , 王高瞻 , 游镇煌 , 王春安
IPC: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Q10/10 , G06N3/006 , G06N3/0442 , G06N3/045 , H02J3/00 , H02J3/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融合RPA与AI的电网智能调度方法及系统,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方法包括:构建基于人工智能AI的电网智能调度模型,电网智能调度模型具体包括:能源使用行为预测模块、电网调度方案创建模块、调度方案确定模块;通过能源使用行为预测模块,使用三层堆叠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预测能源使用行为;通过电网调度方案创建模块,根据预测的能源使用行为,使用鲸鱼优化算法,创建次优电网调度方案;通过调度方案确定模块,基于用户习惯偏差度,从次优电网调度方案中确定目标调度方案;通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执行目标调度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5440963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211226532.8
申请日:2022-10-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587 , H01M10/052 , H01M4/139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碳包覆氟化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如下步骤:(1)将碳材料放置于反应容器中,将反应容器密闭后通入保护气体以完全置换其中的空气;(2)将上述反应容器的升温至400‑550℃,待温度稳定后,通入氟化气体对反应容器中的碳材料进行氟化6‑30h;(3)将上述反应容器调整到350‑450℃,通入非氟化气体,继续煅烧10‑120min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得到所述原位碳包覆氟化碳材料。本发明利用氟化碳材料在高温下可分解成固态碳和气态氟化烃的反应机制,将氟化碳材料在非氟化气体中进行高温煅烧,可以在氟化碳表面原位形成超薄的碳包覆层,实现对氟化碳材料的碳包覆。
-
公开(公告)号:CN117691613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621069.1
申请日:2023-11-28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北京科东电力控制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网信通亿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
Inventor: 陈斌 , 刘必晶 , 范海威 , 林凡 , 李泽科 , 郭久煜 , 陈建洪 , 黄海腾 , 杨勇 , 王春安 , 丁凌龙 , 杨旭 , 陈书里 , 吴炜 , 吴克刚 , 夏慧 , 郝旭亮 , 陆佳 , 林航 , 余开杭 , 陈惠文
IPC: H02J3/14 , H02J13/00 , H04L67/12 , G06F18/24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网分批分类精准切荷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将切荷对象分为专线切荷、专变切荷和公线切荷三类资源;引入分配比例逻辑和控制逻辑;在省调系统,建立资源池监视与统计、切荷量分配、根据切荷量计算三类资源的分配、控制过程监视功能;在地调系统,建立资源池监视画面与统计、接令部分增加了资源池数据分配;在省地协同控制上,控制模式为省-地-配各级系统指令并行执行,省调下令包含“专线+专变”的选线类型,地调在根据指令进行专线资源选线控制的同时,向配调下发专变控制指令,并支持省调短时间内向地区并发多次下令。
-
公开(公告)号:CN114242942B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111451846.3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H01M4/134 , H01M10/0562 , H01M10/052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效稳定负极界面和改善锂离子沉积均匀性的复合缓冲层,并提供一种具有界面复合缓冲层的固态电池;其中,所述复合缓冲层位于固态电解质与锂金属之间,所述缓冲层组分包括含无机氟化物颗粒、可与锂合金化的纳米颗粒、碳导电剂以及粘结剂。通过引入复合缓冲层,可以显著改善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侧的界面稳定性,制锂枝晶的生长,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5360426A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0732316.4
申请日:2022-06-2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H01M10/0568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抑制锂金属II氟化物电池自放电的电解液及其应用,其含有主锂盐、锂盐添加剂和溶剂,该主锂盐为该锂盐添加剂为和/或LixMyOz。本发明在不改变电解液溶剂的情况下,仅通过调节锂盐的组成及含量,不仅可以在正极侧减弱电解液与氟化物阴极发生的化学反应,同时在锂金属阳极部分形成有机/无机保护层,从而明显降低电池的自放电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512710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10136005.1
申请日:2022-02-1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H01M10/0562 , H01M4/131 , H01M10/4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覆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由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颗粒及包覆于该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颗粒的表面的有机锂盐层构成。本发明中的有机锂盐层可以在电池循环过程中原位分解形成稳定的正极‑硫化物电解质界面,有助于改善固态电池中复合正极内电解质和正极之间界面稳定性,抑制由于电解质在循环过程中因为发生化学或者电化学副反应途径导致的电解质结构破坏,离子电导率下降,有害反应副产物的生成等问题,有效改善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因为复合正极侧极化增大导致的电池容量衰减问题,提升固态电池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1682263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010389691.4
申请日:2020-05-0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H01M10/0567 , H01M10/0525 , C07C253/30 , C07C255/10 , C07C255/17 , C07C315/00 , C07C317/4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腈类化合物在制备高压电池体系用电解液中的应用,该腈类化合物结构式为其中n1、n2和n3分别为0‑10的整数,但不同时为0,Rf为含氟官能团。本发明中含F吸电子官能团的取代,可以协同腈基官能团,对正极界面层很好的修饰,进一步提高电池的高压稳定性;本发明中含F官能团的取代,能有效的提高腈类分子的还原电位,在石墨或者锂金属负极形成一层稳定的LiF‑rich的界面层,进而改善腈类添加剂对负极的不兼容性,提高软包全电池整体的高压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