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变换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560688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10492137.9

    申请日:2011-0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P6/002 H02M1/12 H02M7/53873 H02P6/28 H03K7/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变换装置,该电力变换装置基于规定的条件切换HM控制模式和正弦波PWM控制模式,所述HM控制模式为,根据电角度交替地形成在不同的相上使上臂用的开关元件和下臂用的开关元件分别导通而从直流电源向电动机供给电流的第一期间、和在全相上使上臂用的开关元件或下臂用的开关元件中的任一者导通,并用蓄积于电动机的能量维持转矩的第二期间;所述正弦波PWM控制模式为,根据基于正弦波指令信号和载波的比较结果而确定的脉冲宽度,使开关元件导通,从直流电源向电动机供给电流。

    电力转换装置
    6.
    发明公开
    电力转换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397160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280038739.4

    申请日:2022-06-06

    Abstract: 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多个电力转换单元(20);电流传感器(301),其检测电力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子的电流;以及控制部(310),其测定电流传感器检测的电流的预定频率范围的频率成分,电力转换单元具有:AC/DC转换器(113),其将输入端子的交流电力输出到输出端子;平滑电容器(18),其与输出端子并联连接,使输出电压平滑化;以及可变电阻开关(201),其连接在平滑电容器的一端与输出端子的一端之间,控制部根据电流传感器检测的预定频率成分的大小来控制可变电阻开关的电阻值,多个电力转换单元的输出端子并联连接而构成作为电力转换装置(1)的输出端子(37、38)。

    电力转换系统
    7.
    发明公开
    电力转换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023892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180008786.X

    申请日:2021-02-25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力转换系统,其能够抑制用于将故障单元旁路的短路开关的故障,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冗余性。电力转换系统(100)是将使用半导体开关元件而形成的多个电力转换器单元(10)串联连接而成,其具备:开关元件(201、211),其设置在电力转换器单元(10)的输入端子和/或输出端子,将该电力转换器单元(10)旁路;以及过电压抑制元件(202、212),其与开关元件(201、211)并联连接,通过被施加预定电压而切换导电状态。

    充电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1869041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980018807.9

    申请日:2019-02-20

    Abstract: 提供能够提高可靠性的充电装置。一种充电装置,对多个蓄电装置进行充电,其中,所述充电装置具备:多个转换器单元(20-1~20-M),输出直流电力;切换器(21),具有多个输入端口(21-x1~21-xM)和多个输出端口(21-y1~21-yM),所述多个输入端口(21-x1~21-xM连接多个转换器单元的多个输出,所述多个输出端口(21-y1~21-yM)连接多个蓄电装置;以及控制装置(22),在切换器将多个输入端口中的任意输入端口连接于多个输出端口中的任意输出端口时,根据与多个输出端口中的任意输出端口连接的蓄电装置的电压,调整与多个输入端口中的任意输入端口连接的转换器单元的输出电压。

    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力转换装置的连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08676A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880059917.5

    申请日:2018-11-06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能够小型且廉价地构成的电力转换装置。为此,电力转换装置(100)包括第一~第三电力转换单元(20-1~20-6),其连接在一次侧系统(60)与作为N相(N是3以上的自然数)的交流系统的二次侧系统(70)之间,各自具有一对一次侧端子(25、26)和一对二次侧端子(27、28),第一~第三电力转换单元(20-1~20-6)的一次侧端子串联连接且与一次侧系统(60)连接,第一电力转换单元(20-1、20-2)的二次侧端子连接至与二次侧第一相(二次侧V相)相关的部位,第二电力转换单元(20-3、20-4)的二次侧端子连接至与二次侧第二相(二次侧U相)相关的部位,第三电力转换单元(20-5、20-6)的二次侧端子连接至与二次侧第三相(二次侧W相)相关的部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