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部件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755792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280076663.0

    申请日:2012-11-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7/12

    Abstract: 冲击吸收部件(1)为当受到轴向压缩载荷时通过呈波纹状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的筒状的冲击吸收部件,其由拉伸强度在590MPa以上的钢板形成。并且,在该冲击吸收部件(1)中,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是具有12个顶点的大致十字状的封闭截面,用直线连结12个顶点中的8个顶点而形成八边形,将所述八边形的斜边的两端的顶点和处于所述斜边的两端的顶点之间的顶点连结起来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被设定在120°≤α≤150°的范围内,截面形状的纵横比被设定在1:1至2:1的范围内,八边形的纵边和横边中的较长的边的长度与斜边的长度的比被设定在1:1至1.5:1的范围内。

    冲击吸收部件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755792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280076663.0

    申请日:2012-11-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7/12

    Abstract: 冲击吸收部件(1)为当受到轴向压缩载荷时通过呈波纹状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的筒状的冲击吸收部件,其由拉伸强度在590MPa以上的钢板形成。并且,在该冲击吸收部件(1)中,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是具有12个顶点的大致十字状的封闭截面,用直线连结12个顶点中的8个顶点而形成八边形,将所述八边形的斜边的两端的顶点和处于所述斜边的两端的顶点之间的顶点连结起来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被设定在120°≤α≤150°的范围内,截面形状的纵横比被设定在1:1至2:1的范围内,八边形的纵边和横边中的较长的边的长度与斜边的长度的比被设定在1:1至1.5:1的范围内。

    车身侧部构造
    3.
    发明公开
    车身侧部构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301033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380043243.0

    申请日:2023-05-08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1)具备沿车长方向延伸的下纵梁(3)、和配设在比下纵梁(3)靠车宽方向车内侧的电池包(5),在电池包(5)的车宽方向外周侧具有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该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朝向车宽方向车外侧设置为凸形状,并由拉伸强度为270MPa级以上340MPa级以下、且板厚为1.0mm以上1.4mm以下的钢板构成,在碰撞载荷从车宽方向车外侧输入到下纵梁(3)的侧面碰撞时,在因输入的碰撞载荷而变形的下纵梁(3)与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接触后,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由此使传递到电池包(5)的载荷降低。

    车身侧部构造
    4.
    发明公开
    车身侧部构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317566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380043359.4

    申请日:2023-05-08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身侧部构造(1)具备:下纵梁(3),通过下纵梁内部件(3a)与下纵梁外部件(3b)接合而成;电池包(5),配设于比下纵梁(3)靠车宽方向车内侧;以及地板横梁(7),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其中,地板横梁(7)由抗拉强度为1180MPa级以上的金属板构成,端部(7a)配设为覆盖上表面(3a2)而不与下纵梁内部件(3a)的侧面(3a1)抵接,并且延伸到下纵梁内部件(3a)与下纵梁外部件(3b)的上端部(3c)的接合面部(3d)并抵接,在侧面碰撞时,在下纵梁外部件(3b)变形而被压溃之后,使输入到了下纵梁(3)的载荷传递到地板横梁(7)来使传递到电池包(5)的载荷降低。

    车身侧部构造
    5.
    发明公开
    车身侧部构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30103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380043238.X

    申请日:2023-05-12

    Abstract: 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1)具备: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其在电池包(5)的车宽方向外周侧朝向车宽方向车外侧设置为凸形状;和凹形状部(13),其以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与下纵梁(3)之间确保空间的方式呈凹形状形成于下纵梁(3),在碰撞载荷输入到下纵梁(3)的侧面时,使下纵梁(3)与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接触的时机延迟,由此在下纵梁(3)与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接触之前使输入到下纵梁(3)的碰撞载荷传递至地板横梁(7),在下纵梁(3)与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接触后,使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1)吸收碰撞能量,由此使传递到电池包(5)的载荷降低。

    车辆前部构造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097699B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410132588.6

    申请日:2014-04-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4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能够在将地板通道板的靠车辆前方侧的前端部与仪表板的下端部接合的接合部处有效地减振。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构成为将地板通道板的前端部(5A)接合到仪表板(3)的下端部(3a),其中,沿着仪表板(3)的下端部(3a)的表面将地板通道板(5)的前端部(5A)的接合面形成为弧状,并且该前端部(5A)的上层表面部(5c)与下层表面部(5b)之间在高度方向的距离(L)越朝向顶端变得越小。

    车辆下部结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228974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288599.3

    申请日:2014-06-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具有形成车辆的地板面的地板面板的车辆下部结构。地板通道配置在地板面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地板通道形成为向上方隆起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地板通道的刚性高于地板面板的刚性。第一横梁接合至地板通道。第一横梁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刚性高于地板面板。在地板面板的由地板通道和第一横梁分隔出的分隔区域内,形成有向下方突出并且包括曲面的一个或多个下沉部和形成在下沉部并且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第二横梁横跨分隔区域且与至少一个下沉部交叉。第二横梁接合至形成在与第二横梁交叉的至少一个下沉部的突出部。

    车体后部的悬架支撑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863408B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310632364.7

    申请日:2013-12-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的悬架支撑结构,使得上冲载荷分散至整个车轮罩内板并吸收冲击。其中,后悬架的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形成于设置在车室内的地板面上的车轮罩内板处,车轮罩内板(1)设置成从车室内侧的内壁面延伸至地板面,纵梁(5)布置在该地板面的下侧,具有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增强构件(4)设置于车轮罩内板(1)的上部曲面,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侧壁部(41)设置于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增强构件(4)的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车体前后方向两侧,由两侧壁部(41)的上表面部(41a)形成的第一山脊形状均形成为以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附近为中心从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固定部的附近至少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和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车辆用座椅的安装结构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112371B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210422967.X

    申请日:2012-10-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015 B62D25/2036

    Abstract: 提供实现小型车辆的乘坐空间的扩大且实现安装车辆用座椅的座椅安装支架的地板通道部的刚性提高、能有效分散载荷而实现应力集中的缓和的车辆用座椅的安装结构。后部的座椅安装支架(9C)包括座椅支撑面(10)和侧部(11),在侧部(11)将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面切开而在座椅支撑面的伸出部下方侧形成空洞部(12),使设于切开部(11a)两侧的一对腿部(11b)朝向下方而末端向两侧扩展地形成,在地板通道部(3)的侧面部(3b)和上表面部(3a)安装该切开部(11a)的两侧腿部(11b)和座椅支撑面(10),在车体地板(2)的地板面板(5)和地板通道部(3)的重合部,通过空洞部(12)接合地板通道加强部件(13)。

    车体的地板下部结构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129632B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210429681.4

    申请日:2012-11-01

    Inventor: 操上义崇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是车体的地板下部结构。提供不增加骨架、不加强构件就能由地板纵梁和地板面板整体有效地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外部载荷的车体的载荷吸收结构。地板纵梁(2)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按一定间隔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接合到地板面板(1)左右两侧,并且在地板面板(1)中央部设置有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通道(12),在地板纵梁(2)的平面图上,是前端部(2a)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笔直朝向车辆前方,后端部(2b)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笔直朝向车辆后方,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2c)的前半部分(2c1)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弯曲形成为凸状,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2c)的后半部分(2c2)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形成为凸状。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