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743682B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0880017494.7
申请日:2008-05-21
Applicant: 日本电产科宝电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17/10 , F16C17/026 , F16C17/045 , F16C33/1015
Abstract: 在因等温压缩而结露的液体粒子积聚并成为液体膜之前,利用减压来再次使液体粒子气化而不会形成液体膜。本发明的气体动压轴承机构(1)是利用人字形槽(10a)来使气体流入到轴(10)与对该轴(10)进行支撑的固定套筒(20)之间的轴承间隙中,使轴(10)的旋转运动变得顺畅,该气体动压轴承机构(1)中,以使产生于轴承间隙的气体的压力分布高速移动的方式,将人字形槽(10a)设置在轴(10)上,人字形槽(10a)由条数为N的槽所构成,槽间的间隔使得在轴(10)旋转时所产生的轴承间隙内的动压变化的极大压力值所出现的位置,与极大压力值交替出现的N个极小压力值成为比结露的压力值更低的压力值。
-
公开(公告)号:CN112585360B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1980054820.X
申请日:2019-07-09
Applicant: 日本电产科宝电子株式会社
IPC: F04D29/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送风机,其能够防止叶轮的变形。筒状保持架(12)设置于可旋转的轴(11)。叶轮(14)设置于保持架(12)的周围。保持架(12)在轴向一端部包括具有多个第一开口部(12d)的顶部(12a),在另一端部包括具有多个第二开口部(12e)的凸缘(12b),叶轮(14)具备:第一突起(14b),其插入保持架(12)的第一开口部(12d),通过从第一开口部突出的变形部而固定于顶部(12a);第二突起(14c),其插入保持架(12)的第二开口部(12e),通过从第二开口部突出的变形部而固定于凸缘(12b)。
-
公开(公告)号:CN101743682A
公开(公告)日:2010-06-16
申请号:CN200880017494.7
申请日:2008-05-21
Applicant: 日本电产科宝电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17/10 , F16C17/026 , F16C17/045 , F16C33/1015
Abstract: 在因等温压缩而结露的液体粒子积聚并成为液体膜之前,利用减压来再次使液体粒子气化而不会形成液体膜。本发明的气体动压轴承机构(1)是利用人字形槽(10a)来使气体流入到旋转轴(10)与对该旋转轴(10)进行支撑的固定套筒(20)之间的轴承间隙中,使旋转轴(10)的旋转运动变得顺畅,该气体动压轴承机构(1)中,以使产生于轴承间隙的气体的压力分布高速移动的方式,将人字形槽(10a)设置在旋转轴(10)上,人字形槽(10a)由条数为N的槽所构成,槽间的间隔使得在旋转轴(10)旋转时所产生的轴承间隙内的动压变化的极大压力值所出现的位置,与极大压力值交替出现的N个极小压力值成为比结露的压力值更低的压力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136472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080096524.9
申请日:2020-12-15
Applicant: 日本电产科宝电子株式会社
IPC: H02K7/08 , F16C17/02 , F16C35/077 , H02K5/16 , H02K7/09
Abstract: 空气动压轴承电动机(10)包括:传动轴(1);圆筒形的轴承套筒(2),其构成采用传动轴(1)的空气动压的径向轴承,在侧面形成有槽(21);绕组芯部(5),其相邻设置于轴承套筒(2)的侧面,构成定子;以及粘合剂(6),其涂布在槽(21)中,将轴承套筒(2)和绕组芯部(5)粘合,其中,在轴承套筒(2)和绕组芯部(5)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隙,第一空隙由槽(21)的未涂布有粘合剂(6)的部分构成,在轴承套筒(2)的非槽(21)的侧面和绕组芯部(5)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隙,第二空隙用于获得绕组芯部(5)的同轴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585360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1980054820.X
申请日:2019-07-09
Applicant: 日本电产科宝电子株式会社
IPC: F04D29/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送风机,其能够防止叶轮的变形。筒状保持架(12)设置于可旋转的轴(11)。叶轮(14)设置于保持架(12)的周围。保持架(12)在轴向一端部包括具有多个第一开口部(12d)的顶部(12a),在另一端部包括具有多个第二开口部(12e)的凸缘(12b),叶轮(14)具备:第一突起(14b),其插入保持架(12)的第一开口部(12d),通过从第一开口部突出的变形部而固定于顶部(12a);第二突起(14c),其插入保持架(12)的第二开口部(12e),通过从第二开口部突出的变形部而固定于凸缘(12b)。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