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38732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410065928.1
申请日:2024-01-17
Applicant: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壁工作面垮落与充填协同开采的充填开采方法,属于煤炭开采技术领域。解决了残余煤柱回收时,矿井区域内实施长壁工作面充填开采期间需将综采支架撤换为专用充填支架,从而增加采购安装费用和影响回采周期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为:1、顶板超前水压致裂,2、工作面缩面,3、充填沿空留巷及采空区密闭,4、顶板超前铺网,5、工作面支架中间循环施工锚索,6、支架后方顶板临时单体液压支护+金属铰接顶梁支护,7、首排木垛隔断采空区,8、充填袋吊挂区域单体液压支柱立模支护,9、初始充填,10充填步距调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工艺根据充填开采边界的几何轮廓,在支架后方进行灵活充填与垮落管理采空区协同开采,无需替换专用充填支架,降低充填开采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622913B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110961262.4
申请日:2021-08-20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E21C41/18 , E21F17/00 , E21D11/00 , E21D20/00 , E21D11/10 , E21D11/15 , E21B7/04 , E21B43/26 , G01V9/00 , G01D21/02 , G06F30/13 ,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垮落法开采下井上下一体化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开采前提出基于超深孔穿层水压致裂坚硬岩层和协调无煤柱开采的地表均匀沉降控制方法,确定隧道分段动态锚注预加固方案,布置隧道监测控制网;开采过程中借助隧道监测控制网,对隧道整体结构下沉和周边收敛量进行监测;开采后分析监测数据,评价隧道稳定性及安全性,提出工作面回采后隧道衬砌结构和围岩加固修复方案;本发明基于水压致裂切顶+协调无煤柱开采+分段动态锚注+采后加固修复的井上下一体化变形分级控制技术,能够确保地表隧道适应煤层开采后的变形,实现合理开采煤炭资源和确保隧道安全运营的目标,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3622913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0961262.4
申请日:2021-08-20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E21C41/18 , E21F17/00 , E21D11/00 , E21D20/00 , E21D11/10 , E21D11/15 , E21B7/04 , E21B43/26 , G01V9/00 , G01D21/02 , G06F30/13 ,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垮落法开采下井上下一体化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开采前提出基于超深孔穿层水压致裂坚硬岩层和协调无煤柱开采的地表均匀沉降控制方法,确定隧道分段动态锚注预加固方案,布置隧道监测控制网;开采过程中借助隧道监测控制网,对隧道整体结构下沉和周边收敛量进行监测;开采后分析监测数据,评价隧道稳定性及安全性,提出工作面回采后隧道衬砌结构和围岩加固修复方案;本发明基于水压致裂切顶+协调无煤柱开采+分段动态锚注+采后加固修复的井上下一体化变形分级控制技术,能够确保地表隧道适应煤层开采后的变形,实现合理开采煤炭资源和确保隧道安全运营的目标,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706940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810605747.8
申请日:2018-06-13
Applicant: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 中国矿业大学 ,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IPC: C04B28/14 , C04B111/20 , C04B111/7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壁后注浆材料,其包括90~100重量份基本性能组分,0.5~5重量份隔振性能组分和90~300重量份水;基本性能组分由J1料和J2料组成,所述J1料由85~95wt%的水泥烧结料和5~15wt%的助剂组成;所述J2料由90%基料和10%辅料组成,其中,基料为石膏与石灰任意比例的混合物,辅料为速凝剂、早强剂和悬浮分散剂三者任意比例的混合物。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隧道壁后注浆材料用于隔振作用的新思路,拓展了壁后注浆的功能,该注浆材料能较好的适应隧道振动特点,结合隔振原理通过改变引气剂及隔振颗粒配比实现材料隔振性能可调。
-
公开(公告)号:CN110390152B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1910635883.6
申请日:2019-07-15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1N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巷道围岩裂隙演化的离散元方法,包括现场煤岩层取芯并记录RQD值,观测巷道变形并统计煤层裂隙分布特征;室内测试煤岩试样的力学参数,根据RQD值计算出岩体的强度;利用UDEC‑Trigon模块建立数值模型调整参数与岩体强度相匹配校正模型参数;建立工程尺度的数值模型调整参数与现场变形特征匹配,最终模拟巷道围岩裂隙演化。本发明为离散元数值模拟巷道变形提供准确的基础力学参数,可确保模拟结果真实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0397470B
公开(公告)日:2020-05-26
申请号:CN201910635887.4
申请日:2019-07-15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裂隙演化的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宽度确定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巷道变形和煤柱裂隙分布特征,构建UDEC‑Trigon数值模型匹配现场情况确定模型参数,反演不同煤柱宽度内部裂隙的演化规律,基于裂隙演化贯通确定合理煤柱宽度,最后提出高预应力锚杆锚索技术控制煤柱稳定五个步骤。本发明采用损伤因子对裂隙演化贯通进行量化评定,最终确定最佳的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宽度,可确保煤柱在服务期间内部裂隙不贯通,在稳定承载的同时可有效隔离采空区瓦斯。
-
公开(公告)号:CN110397470A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910635887.4
申请日:2019-07-15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 ,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裂隙演化的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宽度确定方法,包括现场观测巷道变形和煤柱裂隙分布特征,构建UDEC-Trigon数值模型匹配现场情况确定模型参数,反演不同煤柱宽度内部裂隙的演化规律,基于裂隙演化贯通确定合理煤柱宽度,最后提出高预应力锚杆锚索技术控制煤柱稳定五个步骤。本发明采用损伤因子对裂隙演化贯通进行量化评定,最终确定最佳的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宽度,可确保煤柱在服务期间内部裂隙不贯通,在稳定承载的同时可有效隔离采空区瓦斯。
-
公开(公告)号:CN11832766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065926.2
申请日:2024-01-17
Applicant: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矿井下膏体充填开采快速立模装置,属于煤炭开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专用充填支架无法适应单个矿井的单个工作面局部范围充填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为:一种煤矿井下膏体充填开采快速立模装置,包括下位挡板和上位挡板,下位挡板的相对侧壁贯通设置有伸缩板插槽,下位挡板外表面设置有与伸缩板插槽连通的活动窗口,上位挡板上设置有螺纹安装孔,一种煤矿井下膏体充填开采快速立模装置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填充工作面的实际需要来具体安装立模装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该装置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拆卸方便、成本低和灵活度高的优点,且充填期间不影响采煤进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637978A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2211183973.4
申请日:2022-09-27
Applicant: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保护煤柱下垮落转充填开采与沿空留巷的方法,先确定当前工作面的实际工况;然后确定充填区域内初充区及普充区的范围,以及各自充填体所用高水材料的水灰比;接着预裂区域的位置确定及预裂区域内水力致裂钻孔的布设方式;完成后,开始进行工作面推进,工作面初始为垮落开采,当工作面推进至充填区域和垮落区域的交界线时,开始转变为充填开采,通过使充填区域的初充区呈阶梯状完成开采方式转变,完成后继续进行普充区施工,最后在充填开采过程中进行充填区域的支护和沿空留巷的支护;从而实现由垮落开采到充填开采的转变,且能对顶板应力进行优化控制及无需重新设计通风系统,最终提高煤矿充填开采的经济效益与回采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12920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149983.5
申请日:2024-08-21
Applicant: 江苏博厦矿山科技有限公司 ,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16C60/0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水材料煤矸石充填体承载性能优化数值模拟方法,先通过加载试验获得高水材料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及破坏形态,接着建立高水材料试件数值模型并通过模拟加载获取对应的参数,从而建立所需的数值模型;然后测定高水材料浆液的黏度参数,并计算煤矸石颗粒的进入浆液的体积与在浆液内的运动特征;后续通过获取煤矸石颗粒在不同黏度的浆液中煤矸石分布情况,获得煤矸石颗粒分布模型;将分布模型与数值模型进行融合,从而建立含有煤矸石的高水充填体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测试其力学性能,分析煤矸石颗粒参数和分布形态对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预现不同煤矸石和浆液参数下煤矸石颗粒分布形态和预测充填体承载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