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711711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942906.9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IPC: G16C20/70 , G01W1/02 , G01W1/10 , G16C20/20 , G06F18/22 , G06F18/241 , G06V20/13 , G06V10/20 , G06V10/30 , G06V10/44 , G06V10/46 , G06V10/54 , G06V10/764 , G06N3/044 , G06N3/045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原地区降水性积层混合云冰晶形态识别方法及系统,属于视觉识别、气象学和云物理学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难以准确识别高原降水性积层混合云中冰晶的形态,导致对云微物理过程的理解不足,难以有效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本发明基于获取高原的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多源观测数据;基于机载粒子探测数据识别冰晶的形态;基于X波段雷达数据分析云的宏观结构特征,并与飞机探测轨迹进行匹配,确定冰晶所在的高度层;基于探空数据、卫星数据和再分析数据提取冰晶形成和增长的环境条件;建立冰晶形态识别模型进行训练后实现冰晶形态的自动识别和分类。本发明用于高原地区降水性积层混合云冰晶形态识别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711711B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0942906.9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IPC: G16C20/70 , G01W1/02 , G01W1/10 , G16C20/20 , G06F18/22 , G06F18/241 , G06V20/13 , G06V10/20 , G06V10/30 , G06V10/44 , G06V10/46 , G06V10/54 , G06V10/764 , G06N3/044 , G06N3/045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原地区降水性积层混合云冰晶形态识别方法及系统,属于视觉识别、气象学和云物理学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难以准确识别高原降水性积层混合云中冰晶的形态,导致对云微物理过程的理解不足,难以有效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本发明基于获取高原的降水性积层混合云的多源观测数据;基于机载粒子探测数据识别冰晶的形态;基于X波段雷达数据分析云的宏观结构特征,并与飞机探测轨迹进行匹配,确定冰晶所在的高度层;基于探空数据、卫星数据和再分析数据提取冰晶形成和增长的环境条件;建立冰晶形态识别模型进行训练后实现冰晶形态的自动识别和分类。本发明用于高原地区降水性积层混合云冰晶形态识别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7849804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017881.1
申请日:2024-01-05
Applicant: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1S13/95 , G06F18/2431 , G01W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演降水性层状云的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的方法及系统,属于大气科学及遥感技术领域,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有效通过水凝物的分布和变化更好地理解降水性层状云中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等,进一步揭示了降水性层状云的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本发明基于Ka波段云雷达获取雷达数据;基于回波强度、雷达距离库、逐库订正法和雨区双程透过率计算整个雷达距离库范围内的平均或总体的回波强度;采用K‑领域频数法和滤波方法对上述得到的雷达数据中的非气象杂波进行杂波滤除与遮挡订正;对降水性层状云中的液态水含量LWC进行反演;反演降水性层状云进行水凝物分类。本发明用于反演降水性层状云的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