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艺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358112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383009.4

    申请日:2023-04-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艺空调系统控制方法,通过获取工作日之前的历史数据,再基于历史数据通过负荷预测模型预测末端工艺空调机组的预测总负荷,用于对源端制冷站的供冷量或换热站的供热量进行调控,进而实现末端工艺空调机组的调控。本发明的工艺空调系统控制方法源端在进行调控时使用的是预测总负荷,相当于使用的是末端生产车间内空调机组的实时总负荷,避免了热惯性带来的不足,使源端供冷量或者供热量根据末端工况的调控及时,进而使源端与末端之间的能量供需匹配。

    基于强化学习的制冷机组出水温度智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778927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830353.4

    申请日:2024-12-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制冷机组出水温度智控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基于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制冷机组出水温度智控系统,智控系统包括一制冷机组和一智能网关;还包括一空调系统边缘侧控制器,其包括依次数据连接的制冷机组能效模型、智能优化模块和策略执行模块;其中,智能网关用于将制冷机组的实际运行数据传递至空调系统边缘侧控制器;空调系统边缘侧控制器用于对实际运行数据进行预测和优化,最终生成冷冻水出水温度优化策略并发送至制冷机组。其解决了传统的冷冻水出水温度控制方式难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制冷量,容易造成能源浪费和运行成本增加的问题。

    一种具有相变储热装置的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320508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210097671.9

    申请日:2022-01-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相变储热装置的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系统,包括燃气发电子系统,燃气发电子系统烟气排放管道连接余热发电子系统;燃气发电子系统的冷却水管道分别连通至供热子系统、制冷子系统和储热子系统;余热发电子系统的余热蒸汽管道分别连通至供热子系统、制冷子系统和储热子系统;本发明通过燃气发电子系统的余热烟气为余热发电子系统提供热源进行二次发电,并将燃气发电子系统的余热水和余热发电子系统的余热蒸汽作为供热子系统和制冷子系统的热源,同时,还增加了储热子系统进行储热和供热,实现了对天然气能源的充分利用,降低了能源浪费。

    一种基于数据驱动PID控制的变频螺杆空压系统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4163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08577.5

    申请日:2024-1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PID控制的变频螺杆空压系统控制方法,方法包括:获取储气罐压力值和设定压力值,利用数据驱动PID控制算法计算储气罐压力值的调整量,根据所述调整量确定空压机的转速或电磁阀的开启程度;其中,利用储气罐压力值和设定压力值的差值计算数据驱动PID控制算法的控制参数,以减小储气罐压力值和设定压力值的差值;本发明通过数据驱动的PID控制算法,解决了空压系统模型难以准确建立或者模型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空压系统输出压力不稳定的问题,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复杂工况下的压力变化需求,从而提高整个压缩空气供应网络的稳定性和效率。

    一种基于末端稳压的空压群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032121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1031135.X

    申请日:2023-08-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末端稳压的空压群控系统,包括空压集群控制模块和至少两个末端稳压控制模块,末端稳压控制模块与车间进气口连接,空压集群控制模块与所有末端控制模块均连接。空压集群控制模块的压缩空气母管的一端与空压机群连接,另一端与所有末端稳压控制模块均连接,空压机群和压缩空气母管均与空压群控主控器电连接。末端稳压控制模块的压缩空气子管的一端与压缩空气母管连接,另一端与车间进气口连接,压缩空气子管与末端稳压控制器电连接,末端稳压控制器与空压群控主控器电连接。该系统能够在提高空压机组的运行效率的同时,维持系统压力稳定,实现供需平衡,避免能源浪费。

    一种深度融合的空压智能优化控制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641633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08568.6

    申请日:2024-12-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度融合的空压智能优化控制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端的用气负荷;基于用气负荷,采用前馈智能控制策略计算空压机计划参数;基于空压机计划参数和系统实时压力,采用PLC反馈控制策略计算空压机目标参数;空压机计划参数包括空压机的开启数量、进口调节阀开度、放空调节阀关度和运行频率;空压机目标参数包括空压机的开启数量、运行频率及进口调节阀开度;本发明实现了对空压系统运行过程的精准控制和调节,解决了人工控制导致的空压系统输出压力波动较大,无法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空压系统能耗及供气成本较高的问题,从而精准分析能效波动,预测潜在能耗问题,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实现能效最优。

    一种基于高温SCR装置的水泥窑余热利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413642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193709.2

    申请日:2022-03-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温SCR装置的水泥窑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与旋风预热器出料口连接的窑头生产子系统,以及与旋风预热器排烟口连接的窑尾烟气处理子系统;窑头生产子系统和窑尾烟气处理子系统之间还通过储热子系统连接;窑尾烟气处理子系统包括与排烟口连接的窑尾余热锅炉,窑尾余热锅炉通过窑尾旋风除尘器连接有高温SCR装置;高温SCR装置通过储热子系统与沉降室连接;本发明可以大大降低进入其内部的烟气中的粉尘含量,减少粉尘对高温SCR装置内催化剂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可以用高温SCR装置来替代传统的中温SCR装置,降低烟气脱硝成本。

    一种考虑交汇节点的多热源蒸汽管网温度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783582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878951.9

    申请日:2024-12-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交汇节点的多热源蒸汽管网温度的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将蒸汽管网的树枝管段、余树管段、独立节点、参考节点的关系使用矩阵表示;步骤2:将蒸汽管网的矩阵分割为第一类矩阵和第二类矩阵;步骤3:根据汽源节点的蒸汽温度计算得到第一类矩阵中各节点的迭代温度;步骤4:根据第一类矩阵中的交汇节点的迭代温度计算得到第二类矩阵中各节点的迭代温度;步骤5:利用初始压力,联合计算得到的迭代温度重复步骤2‑4,直至迭代差值满足迭代停止条件即可;本发明采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改善收敛速度;采用树枝管网的思想,解决蒸汽系统多气源水力计算的问题;采用分割矩阵的方法,解决多气源蒸汽管网中交汇节点温度计算的问题。

    一种通过软测量来实现枝状蒸汽管网动态监测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687392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871904.1

    申请日:2024-12-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软测量来实现枝状蒸汽管网动态监测的系统,包括:步骤1:在枝状蒸汽管网的主管的头端和尾端分别设置流量计;并在枝状蒸汽管网的各用汽节点上设置压力传感器;步骤2:根据各用汽节点的检测压力和各中间节点的压力的赋值组成压力向量;步骤3:根据压力向量计算得到各管段的流量;步骤4:改变对各中间节点的压力的赋值并不断迭代直至达到迭代终止条件后即可得到各管段的监测流量值;本发明与现有系统相比,大幅降低了蒸汽流量计的安装数量,而且由于这些蒸汽流量计的价格昂贵,因此,在降低安装数量后大幅降低了安装成本和设备成本;本发明以价格低的压力传感器及少数流量计通过建模检测流量,实现全系统的可靠全面监测。

    基于流量压力控制的螺杆空压集群控制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090770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034166.0

    申请日:2023-08-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流量压力控制的螺杆空压集群控制方法,能够通过遗传算法以及产气成本最优模型优化计算出产气成本最低时螺杆空压集群中各机组的加载压力和卸载压力,以及确定出螺杆空压群中基础负荷运行的螺杆空压机组台数和承担调压的螺杆空压机组台数,然后根据基础负荷运行的螺杆空压机组台数和承担调压的螺杆空压机组台数控制螺杆空压集群中螺杆空压机运行,在运行同时基于当前时刻螺杆空压集群中各机组的运行参数、储罐压力以及调压机组的加载压力和卸载压力对承担调压的螺杆空压机组进行加载、卸载和启停控制。实现了螺杆空压集群中各机组的优化控制,能够降低供气压力并且减少压力波动,提高机组的加载率,降低机组能耗的作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