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通道液氦输液管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066474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249337.X

    申请日:2024-03-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通道液氦输液管,包括真空外管,所述真空外管两端分别设有输液接口,还包括设于真空外管内的液氦输送管道和氦气回气管道,所述液氦输送管道用于输送液氦,液氦经测试装置后气化的气体形成氦气,所述氦气回气管道用于输送所述氦气,所述氦气回气管道与液氦输送管道的一段平行排布,并通过导冷连接件耦合连接,所述液氦输送管道、氦气回气管道与真空外管之间设有绝热支撑结构。本发明中,通过液氦的低温回气对液氦输送管道进行冷却,提高了液氦的利用率,同时也通过导冷连接件对液氦输送管道进行预冷,降低了液氦在输送过程中漏热导致的损耗,提高了液氦的利用率。

    一种低温真空腔用电流引线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931200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1171820.6

    申请日:2019-1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真空腔用电流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铜棒、波纹管,位于所述低温真空腔外部的升降板、电动推杆装置、刀口法兰组件,以及位于所述低温真空腔内部的电极连接块。该装置通过电动推杆装置控制铜棒的上升和下降,控制铜棒与供电接入端的接触和断开,实现供电和绝热断开的灵活切换。同时,整个装置的通断切换可有效地保证低温真空腔内的真空状态。

    一种快速降温型低温泵及其降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52896B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711418218.9

    申请日:2017-12-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降温型低温泵,包括壳体、双级GM制冷机系统、辐射冷屏、低温板以及引入外部制冷液体的液冷源馈入部件,所述液冷源馈入部件包括中空直线导入器、馈入管路、液冷源容器、导冷块。调节所述中空直线导入器,可带动所述馈入管路的移动,实现安装于液冷源容器上的导冷块与所述一级冷却台的接触和分离。本发明还公开了该低温泵的制冷方法。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成本较低、控制过程简易、可实现快速制冷等特点。

    一种带热桥的快速降温型低温泵

    公开(公告)号:CN108915991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0632746.2

    申请日:2018-06-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热桥的快速降温型低温泵,包括具备较低冷却温度的一级冷却台、具备更低冷却温度的二级冷却台和低温板组件,所述二级冷却台与低温板组件热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根热桥,其一端连接一级冷却台,另一端连接二级冷却台或低温板组件,每根热桥为内充高导热系数气体介质的气隙式储气容器。采用上述结构的低温泵,可显著缩短低温泵的降温时间,同时具有结构简易、易于实施、无需人工主动控制等特点。

    一种低温恒温器冷屏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5318622A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510834975.9

    申请日:2015-11-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D3/10 F25D23/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恒温器冷屏结构,包括有冷屏铝壁板、铝管,冷屏铝壁板、铝管之间设有连接铝板,连接铝板的一端弯曲成圆弧状,圆弧部分的半径、圆弧部分的高度均与铝管的外壁半径相同,连接铝板的另一端平直;所述连接铝板的平直部分焊接在冷屏铝壁板上,连接铝板的两端以及冷屏铝壁板的相应焊接部位设有应力释放槽,连接铝板的圆弧部分与铝管焊接连接。本发明研制的铝冷屏,焊接容易,焊接线能量小,在低温下运行不会因焊接导致的应力裂纹而产生的低温冷漏,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所需的材料市场采购,不需专门定制,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设备研制周期;同时冷屏焊接变形很小,表面平整,不需要矫形,外形美观。

    液氧和液甲烷综合利用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58298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619902.2

    申请日:2023-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液氧和液甲烷综合利用系统,包括液氧组件、液甲烷组件、燃烧能量组件、第二换热器、氧气储罐组件、甲烷气储罐组件、CO2储罐组件,燃烧能量组件的的入口端与液氧组件以及液甲烷组件连接;液氧与液甲烷在燃烧能量组件混合燃烧后产生的CO2由管道输入第二换热器的入口端,所述液氧组件以及液甲烷组件还分别与第二换热器的入口端连接,第二换热器的出口端分别连接氧气储罐组件、甲烷气储罐组件、液态CO2储罐组件。本发明还公开采用液氧和液甲烷综合利用系统的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实现了碳捕集和零排放;系统具有多种产出物,综合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