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10774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419779.0
申请日:2024-10-11
Applicant: 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浙江工业大学
IPC: G02F1/153 , G02F1/1514 , G02F1/1516 , G02F1/155 , G02C7/10 , C09K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明‑黑色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致变色器件技术领域。本发明的透明‑黑色的电致变色器件包括依次设置的透明导电电极一、变色活性层、透明导电电极二,其中变色活性层包含阴极电致变色材料1、阴极电致变色材料2、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和电解质。本发明通过选择合适种类的阴/阳极电致变色材料,通过物理共混法使颜色互补达到可见光区均匀全吸收,获得了真正的透明‑黑色的电致变色器件。
-
公开(公告)号:CN119306655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423469.6
申请日:2024-10-11
Applicant: 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浙江工业大学
IPC: C07D213/06 , C07D213/127 , C09K9/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致变色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明‑红色变化的紫罗精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透明‑红色变化的紫罗精衍生物的制备步骤为将1,2‑二(4‑吡啶基)乙烯、溴取代物1与溶剂进行反应,得到中间产物;将中间产物、溴取代物2与溶剂进行反应,得到中间体;将中间体、含卤素的盐和水混合后反应,得到透明‑红色变化的紫罗精衍生物。本发明所得透明‑红色变化的紫罗精衍生物表现出可逆的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质,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对比度,具有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能,且本发明的紫罗精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简单、产率较高,丰富了紫罗精类化合物的颜色范围,在电致变色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8931523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1420009.8
申请日:2024-10-12
Applicant: 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IPC: C09K9/02 , G02F1/15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致变色材料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电致变色介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介质组合物包括至少两种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和一种阴极电致变色材料,其中,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和阴极电致变色材料的摩尔比为1:(0.5‑1.5);一种阴极电致变色材料包括能吸收黄光的电致变色材料;至少两种阳极电致变色材料包括能吸收蓝光和红光的电致变色材料和能吸收绿光的电致变色材料,能吸收绿光的电致变色材料选自下述结构式所示化合物:#imgabs0#。该电致变色介质组合物能够实现中性“灰”的色态,进一步扩大了该电致变色介质组合物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626948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618124.5
申请日:2023-05-29
Applicant: 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2F1/15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EC器件和绝缘框,所述EC器件包括两具有导电层面的透明导电玻璃和置于两透明导电玻璃的导电层面之间的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外围设有一圈围坝胶,两透明导电玻璃在围坝胶外分别具有裸露部,所述裸露部暴露出相应的透明导电玻璃的导电层的部分;所述绝缘框内设有容置EC器件的容置固定槽和与容置固定槽相连通的两导电胶槽,所述绝缘框上设有两与相应的导电胶槽对应设置的电极。它能够解决轻薄的电致变色器件取放不便的问题,同时通过绝缘框的保护,减少了电致变色器件内部受到磕碰而破裂的风险,同时很好地解决了电极不方便连接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243529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299635.5
申请日:2023-03-20
Applicant: 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2F1/161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器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微负压灌液的电致变色器件制备方法以及AR眼镜片,包括:将电致变色器件基体上的进液口放入电致变色溶液中;将电致变色器件基体上的排气口与负压组件连通,负压组件通过排气口抽取电致变色器件基体的内部空腔内的空气,在电致变色器件基体的内部空腔内产生负压;电致变色溶液进入电致变色器件基体的内部空腔内,电致变色溶液流出排气口后,断开负压组件与排气口;对进液口与排气口进行密封。本申请提供的微负压灌液的电致变色器件制备方法,能够避免对电致变色器件基体进行抽真空,防止透明导电玻璃产生变形,因此能够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平面度,实现生产良率的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6009319A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310014622.9
申请日:2023-01-05
Applicant: 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致变色镜头及其制备方法、车载摄像头,涉及光电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在第一导电玻璃的非导电面上镀设金属加热层;在第一导电玻璃的ITO导电面上镀设第一电极;在第二导电玻璃的ITO导电面上镀设第二电极;将第一导电玻璃的ITO导电面与第二导电玻璃的ITO导电面通过边框胶贴合固定,以使第一导电玻璃和第二导电玻璃之间形成容纳腔,其中,容纳腔具有开口;通过开口向容纳腔内填充变色溶液;通过密封胶密封开口。该电致变色镜头及其制备方法、车载摄像头能够实时调节镜头的透过率,并且消除冰霜雪雾带来的影响,使得镜头的表面不易形成雾气和水珠,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
公开(公告)号:CN115657388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387704.X
申请日:2022-11-07
Applicant: 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涉及光电技术领域。本申请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在电极玻璃的预设位置贴敷隔绝膜,隔绝膜呈环形设置;在隔绝膜的外周围绕隔绝膜点边框胶;在隔绝膜的内侧滴入电致变色溶液,以得到第一器件;在第一器件上贴合导电玻璃,以得到第二器件;将第二器件进行加热,以使边框胶固化;将第二器件进行分切处理,以得到电致变色器件。本申请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有效阻挡高分子膜内外侧溶液接触,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840515A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510322462.3
申请日:2025-03-19
Applicant: 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IPC: B60R1/072
Abstract: 一种智能电子后视镜自适应调节系统及方法,属于后视镜调节领域,该方法包括在倒车模式启动时,激活毫米波雷达扫描两侧与后方的环境,获取障碍物的位置与距离,使用毫米波雷达和LiDAR对障碍物进行高度估算;获取初始后视镜角度,基于障碍物引起的后视镜角度进行调整;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障碍物进行识别分类;基于历史使用数据,学习驾驶员偏好,对后视镜调整策略进行智能预测。本发明通过精确的算法融合,可以准确探测低矮障碍物。系统通过算法自动下调后视镜角度,使障碍物出现在后视镜的显示区域,确保驾驶员能够通过后视镜直接看到障碍物,有效避免因低矮障碍物未被看到而引发的碰撞或事故。
-
公开(公告)号:CN117430784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311325804.4
申请日:2023-10-12
Applicant: 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IPC: C08G18/75 , G02F1/1516 , C08G18/62 , C08G18/32 , C09K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阴极材料,其为组分①、组分②、组分③反应生成的聚合物基嵌段式聚合物,其中,组分①为一种侧链接枝改性的联吡啶盐类材料。一种电致变色溶液的制备方法为将0.5‑2.5份组分①、0.02‑0.2份组分②、2‑10份组分③与电致变色溶液阳极材料一同溶解于100份溶剂中,分散均匀后,将滤液灌注进器件的空盒中,封口后将器件空盒放入烘箱中在60‑120℃温度下处理3至10小时,制得电致变色阴极材料。其优点在于:通过原位聚合的方式,使之变成一种聚合物凝胶态,降低了向负极迁移的速度,在长时间加电过程中,仍然较好地分散在溶液中而不会过度向一侧集结,保证了器件的变色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430784A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1325804.4
申请日:2023-10-12
Applicant: 宁波华瓴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IPC: C08G18/75 , G02F1/1516 , C08G18/62 , C08G18/32 , C09K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阴极材料,其为组分①、组分②、组分③反应生成的聚合物基嵌段式聚合物,其中,组分①为一种侧链接枝改性的联吡啶盐类材料。一种电致变色溶液的制备方法为将0.5‑2.5份组分①、0.02‑0.2份组分②、2‑10份组分③与电致变色溶液阳极材料一同溶解于100份溶剂中,分散均匀后,将滤液灌注进器件的空盒中,封口后将器件空盒放入烘箱中在60‑120℃温度下处理3至10小时,制得电致变色阴极材料。其优点在于:通过原位聚合的方式,使之变成一种聚合物凝胶态,降低了向负极迁移的速度,在长时间加电过程中,仍然较好地分散在溶液中而不会过度向一侧集结,保证了器件的变色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