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234645B
公开(公告)日:2015-08-19
申请号:CN201310097814.7
申请日:2013-03-25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上海升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分布式电缆终端在线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属测量领域。其将整个系统从下到上分成三层;其最下层为对象层,包括为安装在各测温点的无线温度传感器;每个传感器实现对一个监测对象温度的监测,并通过无线方式向外传输数据;其中间层为间隔层,包括无线通信网关;无线通信网关根据现场需要,以开关柜或者电压间隔作为对象进行配置;无线通信网关通过现场具备的各种通道方式将所收集到的测量结果进行转发;其最上层为站控层,包括为集中监控中心的中央服务器;中央服务器通过现场具备的各种通道方式接收各无线通信网关发送过来的数据,并进行显示、存储和分析,实现越限告警或事故预警功能。可广泛用于电力系统的设备状态监测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234645A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310097814.7
申请日:2013-03-25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上海升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分布式电缆终端在线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属测量领域。其将整个系统从下到上分成三层;其最下层为对象层,包括为安装在各测温点的无线温度传感器;每个传感器实现对一个监测对象温度的监测,并通过无线方式向外传输数据;其中间层为间隔层,包括无线通信网关;无线通信网关根据现场需要,以开关柜或者电压间隔作为对象进行配置;无线通信网关通过现场具备的各种通道方式将所收集到的测量结果进行转发;其最上层为站控层,包括为集中监控中心的中央服务器;中央服务器通过现场具备的各种通道方式接收各无线通信网关发送过来的数据,并进行显示、存储和分析,实现越限告警或事故预警功能。可广泛用于电力系统的设备状态监测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203133231U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20153781.9
申请日:2013-03-30
IPC: G01R31/0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型雷击闪络指示器,包括指示器外壳,所述指示器面板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和雷电提示屏,所述指示器外壳的一侧设有复位区,所述指示器面板的另一侧设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储能装置相连,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储能装置给雷电提示屏供电,所述雷电提示屏连接有雷击感应线圈。该指示器无需电源、动作可靠、结构紧凑、便于安装和使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雷击闪络指示器,无需登高排查,能有效减轻雷暴日线路运行班班员工作负担和提高故障巡视精确性,可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和工作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940919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436858.2
申请日:2024-10-15
IPC: G06Q10/04 , G06Q50/06 , H02J3/00 , G06N3/0442 , G06N3/0464 , G06N3/084
Abstract: 一种注意力机制融合时空特征的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中,获取电力负荷数据集并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收集天气数据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并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选择天气数据前三项显著的特征作为模型输入;应用VMD对电力负荷数据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多个局部的成分,每个成分对应于一个频率范围内的振动模态并利用RIME算法对VMD中的参数进行迭代优化,获得复杂度最小的子序列分量;根据分解的各个子序列分量,结合选取的前三项气象特征作为模型输入,构建注意力机制融合时空特征的能耗预测模型,运用BiTCN模型和BiGRU模型并行机制,同时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在经过交叉注意力层,进行特征增强,得到预测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151486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101980.X
申请日:2023-08-29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7 , G06Q50/26 , G06N3/0442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园区碳排放预测方法及系统,步骤包括:获取并构建园区拓扑数据集;搭建GraphRNN模型,使用拓扑数据集对GraphRNN模型进行训练,得到图结构生成模型;获取园区各基础设施的碳排放时间序列数据,构建碳排放数据集;搭建STGCN模型,基于图结构生成模型生成园区图结构邻接矩阵,并将碳排放数据集中的时间序列数据转化为特征矩阵,对STGCN模型进行训练,得到碳排放预测模型;将园区基础设施实时碳排放量输入碳排放预测模型,得到园区各基础设备碳排放预测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构建与真实园区保持一致的结构化网络图,并有效地考虑园区基础设施之间的时空关系,提高了预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594825B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310548657.7
申请日:2013-11-06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上海电物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IPC: H01R4/44
Abstract: 一种双C型弹性接线装置,属电学领域。其由双C形双开口弹性线夹、半圆头方颈螺栓和六角法兰面螺母构成;双C形双开口弹性线夹包括第一C形曲面构件和第二C形曲面构件;在第一C形曲面构件开口端设置第一延长直边和第二延长斜边,第二延长斜边另一端与第二C形曲面构件开口端一端连接,在第二C形曲面构件开口端另一端设置第三延长直边;在支架上设一正多边形孔;在正多边形孔中设置一半圆头方颈螺栓;半圆头方颈螺栓贯穿第一螺栓孔、长孔和第二螺栓孔后与六角法兰面螺母旋转紧固连接。其只用一只套筒板手即可实现导线的快速紧固,方便在电杆上进行设备带电接线操作,可同时适应两种不同线径导线的接线,有助于保障作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3560342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10548020.8
申请日:2013-11-06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上海电物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弹性接线装置,属电学领域。其包括C形开口弹性线夹、半圆头方颈螺栓和六角法兰面螺母;其C形开口弹性线夹包括一个截面弯曲半径为R的C形曲面构件,在C形曲面开口端设置有第一、第二延长直边,在第一、第二延长直边上对应设置有螺栓孔,在第一延长直边末端设置一限位折弯边;在支架上开设有正多边形孔;在正多边形孔中设一半圆头方颈螺栓;在支架另一侧,设置C形开口弹性线夹;其半圆头方颈螺栓贯穿第一、第二延长直边上的螺栓孔后与六角法兰面螺母紧固连接。其紧固时只用一只套筒板手即可实现导线的快速紧固,方便在电杆上进行设备带电接线操作,可同时适应两种不同线径导线的接线,亦可保障作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894091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436858.2
申请日:2024-10-15
IPC: G06Q10/04 , G06Q50/06 , H02J3/00 , G06N3/0442 , G06N3/0464 , G06N3/084
Abstract: 一种注意力机制融合时空特征的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中,获取电力负荷数据集并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收集天气数据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并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选择天气数据前三项显著的特征作为模型输入;应用VMD对电力负荷数据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多个局部的成分,每个成分对应于一个频率范围内的振动模态并利用RIME算法对VMD中的参数进行迭代优化,获得复杂度最小的子序列分量;根据分解的各个子序列分量,结合选取的前三项气象特征作为模型输入,构建注意力机制融合时空特征的能耗预测模型,运用BiTCN模型和BiGRU模型并行机制,同时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在经过交叉注意力层,进行特征增强,得到预测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839809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0848607.9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上海腾天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10/0637 , G06Q10/067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公共建筑的节能项目收益预测方法、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S1、从节能项目集合中筛选出目标公共建筑待预测的多个节能项目;S2、基于大数据信息交互途径,获取目标公共建筑对应的工程分类数据集,并根据选定的多个节能项目从所述工程分类数据集中分别调用对应参量;S3、根据改造前后营运规律改变程度和节能项目之间耦合关系,基于等效替换原则选择节能采用收益预测匡算模型或节能收益预测精算模型进行节能收益预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节能项目收益预测更加系统全面且准确性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361607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119165.X
申请日:2023-02-15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用电数据的企业园区碳排放测算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收集历史数据,包括园区用电量数据与非电用能数据;步骤S2,将用电量数据与非电用能数据一一对应,使用排放因子法计算碳排放量,形成用电量‑非电用能量‑碳排放量数组;步骤S3,对用电量数据与碳排放量数据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并根据相关性对数据分类分级;步骤S4,将不同类别的园区,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拟合园区用电量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形成电‑碳函数;步骤S5,用数据组之外的园区数据,对电‑碳函数进行交叉验证和误差分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准确、实用、便利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