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053137B
公开(公告)日:2019-04-30
申请号:CN201710187009.1
申请日:2017-03-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形折叠的移动机器人,其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以及连接第一和第二平台的第一至第四支链;其中,第一和第二平台均为等边四连杆机构,该等边四连杆机构的连杆构件之间形成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一转动副连接,且其中的各个连杆构件均可被折叠到由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所共同限定的平面内;第一至第四支链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平台通过虎克铰相连,且第一至第四支链均包括两根相互之间形成第二转动副连接的驱动杆;虎克铰的两条转动轴线中的一条与第一转动副的轴线共线,另一条与第二转动副的轴线平行。本发明的机器人具有较强的变形折叠能力和较大的体积伸缩比,不仅运动形式多样,可以适应多种地形,而且便于携带与运输。
-
公开(公告)号:CN106275388B
公开(公告)日:2018-04-10
申请号:CN201510918654.7
申请日:2015-12-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IPC: B64C3/4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平面连杆闭环单元的含复铰可变形机翼后缘机构,其包括至少三组闭环杆组单元、驱动机构;闭环杆组单元为基于6R闭环单元的平面杆组结构,其具有一个自由度;其中,至少三组闭环杆组单元包括一组末端单元、至少一组中间单元、一组始端单元;末端单元、中间单元、始端单元平行设置,中间单元位于始端单元和末端单元之间。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基本单元为单独的6R闭环单元;单元之间相互影响,前一个单元的输出为后一个单元的输入;整个机构含连杆更少,重量轻;基本单元自由度为1,机构整体自由度为1,只需要一个驱动电机进行驱动,重量减轻,控制系统难度降低,由于采用多个基本单元模块,使可变形机翼弯度渐变效果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07053137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187009.1
申请日:2017-03-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5J9/003 , B25J9/0009 , B25J9/0033 , B25J11/0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形折叠的移动机器人,其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以及连接第一和第二平台的第一至第四支链;其中,第一和第二平台均为等边四连杆机构,该等边四连杆机构的连杆构件之间形成轴线相互平行的第一转动副连接,且其中的各个连杆构件均可被折叠到由第一转动副的轴线所共同限定的平面内;第一至第四支链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平台通过虎克铰相连,且第一至第四支链均包括两根相互之间形成第二转动副连接的驱动杆;虎克铰的两条转动轴线中的一条与第一转动副的轴线共线,另一条与第二转动副的轴线平行。本发明的机器人具有较强的变形折叠能力和较大的体积伸缩比,不仅运动形式多样,可以适应多种地形,而且便于携带与运输。
-
公开(公告)号:CN106737456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95244.8
申请日:2016-12-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多姿态平台的折叠机构,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第一闭环运动支链,形成为六杆机构;其中,第一闭环运动支链中的一根连杆与第一平台形成第一转动副,相对的另一根连杆与第二平台形成第二转动副,第一转动副轴线与第一平台平行,第二转动副轴线与第二平台平行;第一闭环运动支链的两根相邻连杆之间均形成第三转动副,多个第三转动副轴线之间相互平行并均与第一转动副轴线相垂直;第二闭环运动支链,与第一闭环运动支链相对地设置在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之间,并具有与第一闭环运动支链相同的结构。本发明的折叠机构能够在展开状态下提供具有多种姿态的操作平台,具有多种用途。
-
公开(公告)号:CN103659793B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210324176.3
申请日:2012-09-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支链含有闭环运动链,并且以平移为驱动的、末端输出为三平动的并联机构。机构由固定平台(1)、三条运动支链、动平台(9)组成。三条运动支链结构相同,单运动支链包含平移驱动关节(2)、闭环运动链(5)(其中闭环运动链由虎克铰(3)、(4),转动副(6)、(7)、(8)依次串联而成,转动副(6)、(8)旋转轴线平行,且与转动副(7)轴线垂直)。运动支链首尾与固定平台(1)、动平台(9)相连组成。该机构以三平移为输入,末端实现三平动的输出。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刚性好、运动灵活等特点,可应用于机床本体设计,机器人本体设计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2865328B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210324161.7
申请日:2012-09-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安装在动态载体上的设备的五维隔振装置。针对动态载体上的设备的五维振动问题,本发明通过在设备安装平台和载体连接平台之间安装一套基于混联机构的隔振平台实现五维隔振。本发明所述隔振平台由设备安装平台(1)、中间平台(2)、载体连接平台(5)、六个包含隔振子系统的支链以及一个不含隔振子系统的约束支链组成,可以实现空间三移动两转动方向的振动隔离。支链中的隔振子系统由一个线性弹簧(3)和一个磁流变阻尼器(4)并联组成,通过改变磁流变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实现整个平台的控制。而且由于混联机构的移动与转动完全解耦,系统的控制相对简单。实验证明,使用本发明所述隔振平台可以使载体传递到设备的振动信号明显减弱,因此所述隔振平台可以有效、可靠地改善安装于动态载体的设备的动力学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04176237A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10359598.3
申请日:2014-07-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形机翼装置,其包括:机身中央平台;并联驱动机构,其包括定平台、动平台、以及连接定平台和动平台的三个驱动分支;定平台固定于机身中央平台;三个驱动分支共面且两两不平行;每个驱动分支均包括共线的两根连杆,两根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转动副与定平台以及动平台连接,两根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移动副相互连接;传动连接机构,其包括直线导轨、以及可在直线导轨上滑动的左右两个滑块;直线导轨固定连接于动平台;左右两个机翼机构,每一机翼机构均包括万向节、L形传动梁、球副、主梁、支撑柱;L形传动梁的短臂端部连接万向节,万向节固定在其对应侧的滑块上;L形传动梁的长臂端部以及主梁的一端均固定连接球副,且主梁与L形传动梁的长臂共线;球副活动连接于支撑柱的顶部,支撑柱的底部固定于机身中央平台上。
-
公开(公告)号:CN104139847A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410359555.5
申请日:2014-07-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飞机机翼的弯度可变的机翼后缘,飞机机翼包括弯度不可变的机翼中部,机翼中部包括主梁;弯度可变的机翼后缘包括后梁、平行设置的多组后缘杆组结构、后缘驱动机构;后梁连接主梁的后端;后缘驱动机构包括由驱动装置驱动的摇杆,摇杆的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后梁,摇杆的另一端可旋转地连接后缘杆组结构;后缘杆组结构为基于5R闭环单元的平面杆组结构,其具有一个自由度;其中,每组后缘杆组结构包括成对出现的多对5R闭环单元、多个组网三角单元、1个末端4R闭环单元和1个末端三角单元;每对5R闭环单元包括一个上5R闭环单元、一个下5R闭环单元;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用于飞机机翼的弯度可变的机翼前缘。
-
公开(公告)号:CN103846640A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申请号:CN201210524753.3
申请日:2012-12-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IPC: B23P1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K1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小孔的等离子体放电加工装置及加工方法,属于机械制造技术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微小孔加工方法难以完全避免表层/亚表层损伤,以及现有等离子体无损加工装置不适用于微小孔的超精密高效加工等问题。通过导向器将小直径线状电极固定于待加工孔中心,在电极与孔壁间的间隙内形成等离子体放电空间,射频电源通过阻抗匹配器与电极连接,工作气体通过对应的质量流量控制器控制流量后通入气室,接地夹套设置于工作台内并接地。方法:工件安放并接地,定位电极;通入气体,并调节流量;输入并调节功率;控制运动轨迹和驻留时间;关闭电源和气体;取出工件。本发明适用于微小孔的等离子体放电加工。
-
公开(公告)号:CN103825098A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410055151.7
申请日:2014-02-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构架式空间可展天线展开机构,其包括若干相同的基本展开单元;其中,基本展开单元包括: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上弦杆,其始端通过转动副连接于第一立杆的上端,其末端通过转动副连接于第二立杆的上端;下弦杆,其始端通过转动副连接于第一立杆的下端,其末端通过转动副连接于第二立杆的下端;上斜杆和下斜杆,上斜杆的始端通过转动副连接于第一立杆的上端;下斜杆的始端通过转动副连接于第二立杆的下端;上斜杆的末端和下斜杆的末端通过转动副互相连接;上斜杆通过滑块曲柄机构与第一立杆可动连接,滑块套设于第一立杆;曲柄的一端通过转动副连接于上斜杆,另一端通过转动副连接于滑块;第一立杆上套设有驱动弹簧,驱动弹簧一端固定于第一立杆的下端,另一端连接于滑块。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