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细铝粉超声湍流雾化制备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710381B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0122849.5

    申请日:2016-0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细铝粉超声湍流雾化制备装置及方法。主要由高压气源、超声振动栅、超声发射装置和熔化炉组成,所述的超声振动栅置于高压气源和熔化炉之间,且超声振动栅与超声发射装置连接,所述的超声振动栅通过多个棱条形成多组栅格,高压气源喷出气流至超声振动栅,超声发射装置使超声振动栅产生机械振动,气流流经栅格后形成湍流涡街,熔化炉的铝液进入湍流涡街后,随着气流旋转流动,铝液凝固成细小颗粒。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制粉方法生产的金属粉末存在颗粒大、圆度低、存在缺陷和使用性能差的问题,利用湍流涡街的独立旋转运动避免颗粒膨胀长大,提高真球度并促使晶粒沿直径方向长大,提高其力学性能。

    一种采用强磁力逐步成形薄壁零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85044B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申请号:CN201510320602.X

    申请日:2015-06-12

    Abstract: 一种采用强磁力逐步成形薄壁零件的方法,它涉及一种薄壁零件的成形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成形方法在成形大尺寸薄壁零件时设备吨位和台面不足,以及模具尺寸大、成本高问题,该方法主要步骤是:步骤一、将待成形的薄壁坯料固定在加工平台上;步骤二、将凹模放置在薄壁坯料的一侧面,将凸模放置在薄壁坯料的与凹模相对应位置的另一侧面;步骤三、凹模快速充磁产生强磁性,凹模和凸模吸合,凸模顶压薄壁坯料;步骤四、凹模及凸模一起连续移动,薄壁坯料成形出连续的长条凹槽;步骤五、重复步骤三和步骤四,成形出多个长条凹槽;步骤六、消除凹模的强磁性,移走凹模和凸模,得到成形的薄壁零件。本发明用于薄壁零件的成形。

    一种超细铝粉超声湍流雾化制备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710381A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610122849.5

    申请日:2016-03-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细铝粉超声湍流雾化制备装置及方法。主要由高压气源、超声振动栅、超声发射装置和熔化炉组成,所述的超声振动栅置于高压气源和熔化炉之间,且超声振动栅与超声发射装置连接,所述的超声振动栅通过多个棱条形成多组栅格,高压气源喷出气流至超声振动栅,超声发射装置使超声振动栅产生机械振动,气流流经栅格后形成湍流涡街,熔化炉的铝液进入湍流涡街后,随着气流旋转流动,铝液凝固成细小颗粒。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制粉方法生产的金属粉末存在颗粒大、圆度低、存在缺陷和使用性能差的问题,利用湍流涡街的独立旋转运动避免颗粒膨胀长大,提高真球度并促使晶粒沿直径方向长大,提高其力学性能。

    一种直接测试管材力学性能的胀形实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033421A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210584492.4

    申请日:2012-12-28

    Abstract: 一种直接测试管材力学性能的胀形实验装置,它涉及一种测试管材力学性能的实验装置,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的管材力学性能的胀形实验装置无法实现连续测量、测量效率低、实验装置尺寸大、实验成本高以及实验周期长的问题。底板平放设置,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垂直固接在底板板面的两端,第一固定板的第一通孔与第二固定板的第二通孔同轴设置;两个密封嵌块垂直于底板的板面设置且两个密封嵌块设置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两个密封嵌块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板面相互平行设置,导柱的两端通过螺帽紧固,调整块水平设置在两个密封嵌块之间且调整块的两端分别顶靠在两个密封嵌块相对的内端面上。本发明用于测试管材的力学性能。

    一种线加热板材弯曲成形的工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11839B

    公开(公告)日:2018-07-10

    申请号:CN201610297646.X

    申请日:2016-04-30

    Abstract: 一种线加热板材弯曲成形的工艺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流由一个电极经板材再通过另一电极形成回路,并在厚度方向形成梯度电流密度,解决了目前大幅面拼焊板整体热处理时性能无法达到最佳的问题,本发明方法如下:步骤一:将电极与金属板接触,板材为钢板、铝合金板材、高强钢和钛合金;步骤二:接通电源,使电流由一个电极经金属板再通过另一电极形成回路,电流密度在厚度方向上自上而下电流密度逐渐降低;步骤三:电极相对于金属板移动,按照预定的加热线移动,利用电阻热对板材进行局部加热;步骤四:金属受热膨胀发生弹塑性变形,形成角变形;步骤五:受热部位跟踪冷却,弹塑性变形中的弹性变形恢复塑性变形保留形成角变形。

    一种采用强磁力逐步成形薄壁零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985044A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510320602.X

    申请日:2015-06-12

    Abstract: 一种采用强磁力逐步成形薄壁零件的方法,它涉及一种薄壁零件的成形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成形方法在成形大尺寸薄壁零件时设备吨位和台面不足,以及模具尺寸大、成本高问题,该方法主要步骤是:步骤一、将待成形的薄壁坯料固定在加工平台上;步骤二、将凹模放置在薄壁坯料的一侧面,将凸模放置在薄壁坯料的与凹模相对应位置的另一侧面;步骤三、凹模快速充磁产生强磁性,凹模和凸模吸合,凸模顶压薄壁坯料;步骤四、凹模及凸模一起连续移动,薄壁坯料成形出连续的长条凹槽;步骤五、重复步骤三和步骤四,成形出多个长条凹槽;步骤六、消除凹模的强磁性,移走凹模和凸模,得到成形的薄壁零件。本发明用于薄壁零件的成形。

    基于壁厚线性模型的管材力学性能液压胀形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048203A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310025858.9

    申请日:2013-01-23

    Abstract: 基于壁厚线性模型的管材力学性能液压胀形测试方法,它涉及一种管材力学性能液压胀形测试方法。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的管材力学性能液压胀形测试方法存在管材壁厚测量困难和实验不连续的问题。一、测量待测试管材的初始壁厚、待测试管材的外半径和胀形区长度;二、将待测试管材放置到上模具和下模具之间,将待测试管材的两端进行密封;三、向待测试管材内充入高压液体介质;四、实时记录待测试管材胀形过程中的高压液体介质的压力和胀形高度,直至待测试管材破裂;五、测量待测试管材破裂点的壁厚:根据壁厚线性模型通过计算获得胀形过程中每一时刻的壁厚;六、通过计算获得管材的等效应力应变曲线。本发明用于管材力学性能液压胀形测试。

    利用充压软芯模进行管材弯曲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947582A

    公开(公告)日:2011-01-19

    申请号:CN201010264426.X

    申请日:2010-08-27

    Abstract: 利用充压软芯模进行管材弯曲的方法,它涉及一种管材的弯曲方法。以解决在管材弯曲成形过程中更好地消除或减少局部的截面变化,且操作困难、可靠性差及效率低的问题。方法步骤是:在软芯模的两端各固装有一个约束帽,两个约束帽通过多根弹性拉紧绳连接制成软芯模总成,将软芯模总成放置在待弯曲管材内部的待弯曲处,此时软芯模内未充压;向未充压的软芯模的内部充入压力介质;对待弯曲管材进行弯曲;弯曲结束后,卸掉充压的软芯模内的压力,取出软芯模总成。本发明不会对管材的其它部位产生影响,可有效控制或减小管材弯曲过程中产生的截面变化现象。本发明用于圆形截面以及椭圆形、方形或异形截面管材的弯曲。

    一种超大截面差连续多波管件的成形方法与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976587B

    公开(公告)日:2020-11-24

    申请号:CN201911061754.7

    申请日:2019-11-0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材料加工领域,提供了一种超大截面差连续多波管件的成形方法及装置。该成形方法基于内高压成形理论,采用“制取有益皱纹”思想,将成形过程分为组装预紧、预成形、轴向进给及终成形四个阶段,其中轴向进给时管坯在轴向力以及内压的合理配合作用下发生“胀形‑压缩变形”,获得后续可通过增大内压而展平的“有益皱纹”,有效提高了成形稳定性和零件壁厚均匀性。该成形装置由加压密封单元、轴向进给单元、成形单元以及高压源单元四部分构成,具体分为阶梯状圆柱冲头、O型橡胶圈、轴向进给单元、可拆卸模块、间隙块、导向板、高压管道和高压源装置等元件,简化了成形装置结构,提高了波形质量精度控制稳定性和成形效率。

    一种板材局部热处理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19189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510447377.6

    申请日:2015-07-21

    Abstract: 一种板材局部热处理的方法,涉及先进制造领域。解决了目前大幅面拼焊板局部热处理时力学性能无法达到最佳匹配的问题。本发明方法如下:步骤一:将正负电极分别布置在金属板厚方向的两侧,通过导线与电源连通;步骤二:接通电源,使电流由一个电极经金属板再通过另一电极形成回路;步骤三:利用电阻热对电流流经的板材加热;步骤四:电极按照预定的加热线相对于金属板移动;步骤五:在离加热点一定距离处跟踪冷却,加热部位金属力学性能改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