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927730A
公开(公告)日:2007-03-14
申请号:CN200610150845.4
申请日:2006-09-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化学药剂对水库水藻类进行控制的方法。向水体中投加药剂,所述的药剂是高锰酸钾、硫酸铜、次氯酸钠、氯氨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的组合物,在自然条件下接触处理6-48小时。本发明可使出水藻类降低60-90%。本发明方法采用化学药剂控制水库水藻类,可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对有机物、大肠杆菌群等污染物去除率均可提高20-40%,并通过药剂之间的除藻机理的不同,发挥灭活、吸附、共沉降等多种功效,实现藻类源头控制,减少水厂运行压力。
-
公开(公告)号:CN101289688B
公开(公告)日:2011-08-17
申请号:CN200810064710.5
申请日:2008-06-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12Q1/06
Abstract: 一种附着性异养菌菌落数量的测量方法,它涉及一种异养菌菌落数量的测量方方法。它解决了传统附着性异养菌的无法达到测定要求,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析设备、试剂、操作及定量方法要求高,以及目前鲁巍等人的方法测量数据明显低于实际的问题。检测方法:一、预处理而后解吸处理;二、超声振动处理;三、倍比稀释;四、将涂布平板后的培养基进行恒温培养、计数。本发明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分离和保留附着性异养菌的活菌,能够更为准确的测量出附着性异养菌。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工艺容易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1962251A
公开(公告)日:2011-02-02
申请号:CN201010279120.1
申请日:2010-09-10
Abstract: 一种处理受污染水的粉末炭回流与炭砂滤池组合工艺属水处理领域,装置包括依次串联的混合池、絮凝池、沉淀池、炭/砂滤池;向待处理的原水中加入粉末活性炭及混凝剂,原水在混合池内与混凝剂混合;混合后的原水进入絮凝池进行絮凝反应,然后进入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沉淀池沉淀下来的活性炭泥在贮泥室内浓缩,并通过回流泵回流至混合池或絮凝池;当同时投加助凝剂时回流至混合池,当不投加助凝剂时回流至絮凝池;沉后水进入炭砂滤池,炭/砂滤池上层装填颗粒活性炭,下层为石英砂。本发明采用粉末炭回流工艺,能够节省药剂50%以上;活性炭的物理吸附作用、生物降解作用以及强化混凝三者协同作用,炭/砂双层滤池内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817625A
公开(公告)日:2010-09-01
申请号:CN201010171419.5
申请日:2010-05-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2F9/14
Abstract: 集吸附、降解、气浮、膜分离于一体的水处理装置及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饮用水处理装置及方法。本发明为解决现有饮用水处理采用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水处理时,导致膜污染严重的问题。装置:内室装在外室中,超滤膜组件装在内室中,环形水槽位于内室的上方,空气释放器设置在外室底部,内室通过连接管与净水箱连接。方法:一、向外室中投放粉末活性炭;二、进入环形水槽内的水源水从环形水槽溢出,空气释放器释放的高压气流使粉末活性炭得到循环,微小气泡循环至内室上端将水源水中的藻类物质及浮渣气浮除掉;三、内室中的粉末活性炭上升形成气、固、液三相流并经超滤膜组件过滤后产生净水进入净水箱中。本发明用于含高藻的微污染源水的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935674A
公开(公告)日:2007-03-28
申请号:CN200610010536.7
申请日:2006-09-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高锰酸钾和氯联合控制超滤膜藻类污染的预处理方法。向水库含藻水中投加高锰酸钾和氯两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投加量为0.3~2mg/l,氯的投加量为0.2~3mg/l,两种氧化剂同时投加,快速混合后,经过5~20分钟絮凝反应,上清液用提升泵打入超滤膜,经膜组件的错流过滤得到饮用水。本发明方法通过吸附和共沉降作用提高对藻类的去除效果,从而减少进入超滤膜的藻类数量,从而有效控制膜的藻类污染。与单独预氯化相比,本发明可减少超滤膜进水藻类数量40%以上,对有机物、铁、锰去除率均可以提高20%以上,延长超滤膜反冲洗周期15~45分钟。该方法简单易行,操作简单,减少基建投资和初期投入,控制膜的化学清洗频率,有效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0429159C
公开(公告)日:2008-10-29
申请号:CN200610010536.7
申请日:2006-09-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高锰酸钾和氯联合控制超滤膜藻类污染的预处理方法。向水库含藻水中投加高锰酸钾和氯两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投加量为0.3~2mg/l,氯的投加量为0.2~3mg/l,两种氧化剂同时投加,快速混合后,经过5~20分钟絮凝反应,上清液用提升泵打入超滤膜,经膜组件的错流过滤得到饮用水。本发明方法通过吸附和共沉降作用提高对藻类的去除效果,从而减少进入超滤膜的藻类数量,从而有效控制膜的藻类污染。与单独预氯化相比,本发明可减少超滤膜进水藻类数量40%以上,对有机物、铁、锰去除率均可以提高20%以上,延长超滤膜反冲洗周期15~45分钟。该方法简单易行,操作简单,减少基建投资和初期投入,控制膜的化学清洗频率,有效延长超滤膜的使用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01289688A
公开(公告)日:2008-10-22
申请号:CN200810064710.5
申请日:2008-06-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12Q1/06
Abstract: 一种附着性异养菌菌落数量的测量方法,它涉及一种异养菌菌落数量的测量方法。它解决了传统附着性异养菌的无法达到测定要求,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析设备、试剂、操作及定量方法要求高,以及目前鲁巍等人的方法测量数据明显低于实际的问题。检测方法:一、预处理而后解吸处理;二、超声振动处理;三、倍比稀释;四、将涂布平板后的培养基进行恒温培养、计数。本发明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分离和保留附着性异养菌的活菌,能够更为准确的测量出附着性异养菌。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工艺容易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1219848A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810063899.6
申请日:2008-01-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饮用水深度净化方法和装置。是一种针对普遍存在的微污染水源而开发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将生物活性炭滤池和超滤膜生物反应器联用来深度净化饮用水。待处理的原水首先进入生物活性炭滤池,水中颗粒物被部分截留,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被部分降解,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超滤膜生物反应器的负荷得以降低;滤池出水再进入到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当中;反应器内的活性污泥对滤池出水再次进行生物处理,水中氨氮、有机物等污染物再次得以降解;最后,经两级生物降解处理后的水由抽吸泵从超滤膜组件中抽出,超滤膜强大的去除水中颗粒物、截留两虫、水蚤、红虫、藻类、细菌甚至病毒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安全卫生的优质饮用水得以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940521B
公开(公告)日:2010-08-11
申请号:CN200610150846.9
申请日:2006-09-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N1/4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浓缩预处理用于水体综合毒性检测的方法。以超滤膜作为前处理单元、反渗透膜作为浓缩单元,原水水箱中的原水经提升泵送入超滤膜系统,超滤膜系统的出水回流至原水水箱,经超滤膜系统循环处理后的水引入中间水箱,然后中间水箱中的水再经高压泵进入反渗透系统,经多次循环回流,得到的10-100倍的浓缩水式样,测定浓缩试样发光细菌光损失率,得到相同浓缩预处理条件下各水体综合毒性的比较。本发明可用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对水体综合毒性进行快速鉴定,以作为水体卫生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浓缩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还可应用于工艺调试和中试试验等多种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01219847A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810063898.1
申请日:2008-01-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一体化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水净化处理方法及其装置。本发明是将混凝和生物反应置于同一反应池内完成。原水进入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反应器内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对进水中的氨氮和小分子量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处理;由混凝药剂投加系统向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内投加混凝剂以去除大分子量有机物和磷;最后,安装在反应器内的浸没式超滤膜组件进行固液分离,优质饮用水得以制备。反应器底部设有穿孔曝气管,连接排泥管,定期排放反应器内的剩余污泥。为保证膜通量由膜反冲洗系统定期对超滤膜组件进行反冲洗。本发明将混凝作用与生物作用以及超滤的物理截留作用有机结合,工程造价与运行费用显著降低,是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同时又易于维护管理的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