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551628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578998.3
申请日:2024-11-0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多层级微纳结构的疏水表面,通过光刻、激光、压印等一次成型技术在固体表面形成先逐级递减后逐级递增的多层级微纳几何结构。该多层级微纳结构基于设计的多个不同高度或尺度的微纳层级,为液体润湿壁面过程设置了多个能量壁垒。液体必须层层突破所有这些能量壁垒,才能完全浸入到基底表面。由于多尺度和多能级壁垒的存在,液体最终很难突破每一个能量壁垒,因此该多层级微纳结构壁面能够有效保持疏水状态。本发明的多层级疏水表面具备良好的非浸润特性,具有自清洁、防水、防污等功能,适用于自清洁、减阻、防冰、微流控、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此外,本发明还具有一次成型、加工简单、工艺便捷、经济性良好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52075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537881.4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25 , G06F30/13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液相球状膜破碎过程识别的数值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获取液相球状膜包络和黏附污染源散发的污染物的初始分布;根据液相球状膜包络和黏附污染源散发的污染物的初始分布,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标记法建立用于液相球状膜破碎过程识别的数值模型。以此方式,可以有效建立用于液相球状膜破碎过程识别的数值模型,便于明确液相球状膜内部悬浮的污染物被气流捕集的效率,以及液相球状膜表面破碎后其黏附的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为工业通风技术在未来发展基于两相流的捕集理论提供基础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3218063B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2110355701.7
申请日:2021-04-0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24F13/14 , F24F1/0011
Abstract: 一种可实现舒适性送风的导流装置,包括:转轴,联轴节,导流板,导轨;所述转轴由电机传动控制其旋转;所述转轴通过联轴节与导流板相连,以传动所述导流板绕转轴进行旋转;所述转轴通过齿轮与所述导轨啮合相连,使转轴在旋转时能够在导轨上进行平移;所述导流板表面呈弧形,以降低风流与导流板的摩擦阻力。一种可实现舒适性送风的空调器,包括机壳,风道,导风摆叶,还包括前述导流装置,所述导流装置设置于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处。本发明使空调器导流装置通过转轴移动的不同高度与导流板旋转的不同角度的配合,可以提供多种应用场景下的优化送风方案;控制利用导流装置的简易运动,使空调器具备更加舒适的空气调节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3776105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1224358.9
申请日:2021-10-2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F24C15/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烹饪人员行为监测的智能变风量油烟机,包括:通过安装在油烟机前侧的图像识别传感器识别人员移动与烹饪行为,将信号输入控制器进行计算,得到相应的排风量参数,进而改变油烟机运行状态,从而实现在烹饪人员干扰下,油烟机也能够捕集大量油烟,减少油烟逸散。此外,本发明通过在油烟机前侧及左右两侧设置油烟浓度传感器判断油烟是否溢出,来判断现有排风量控制方法是否满足需求。若监测到油烟溢出,控制器将自动优化自身算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油烟逸散。
-
公开(公告)号:CN111413461B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2010170056.7
申请日:2020-03-1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测量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装置,包括以下步骤:设定以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为参数的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测试公式;在基准温湿度下,对预设结构的吸附滤网通入气体以测试获取所述气体中的某一预设成分的初始效率下的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的测量值;基于所述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的测量值和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测试公式计算获得所述迎面风速v、入口浓度c0、填充空隙率a和滤网厚度l的对应常数k1,k2,k3,k4,从而得到基准温湿度下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本发明用于方便计算吸附滤网初始效率,方便应用于工业设计、生产过程等方面。
-
公开(公告)号:CN112819916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011598115.7
申请日:2020-12-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一种工人在车间移动停留时间概率峰谷图的绘制方法,运用行人航迹推算算法PDR,对典型工业环境中工人移动的平面线轨迹进行现场动态识别,进而根据时间和平面轨迹同步识别数据,计算轨迹线上工人停留时间的概率分布,最终基于轨迹线的平面重叠性及概率叠加性,绘制工人移动平面域内的概率峰谷图。本发明可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移动行为的稳定性、周期性等特点反馈到概率峰谷图中,通过工人移动轨迹的参数化并图像化,使统计工人移动停留时间的峰谷值概率及其移动边界在实施上简洁易行,解决了工位送风所对应的人员移动区域模糊、不确定的问题,可为实际工程中工位送风气流主要覆盖范围的确定提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2633090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1440546.0
申请日:2020-12-1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一种机器人视觉的集中风系统内部霉菌与积尘辨识方法,通过搭载高清摄像机的可移动式管道机器人实现对通风系统内部全景视频流的采集,结合多种算法对包含霉菌及积尘的图帧进行光照度还原、噪声剔除及图像增强,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的构建实现霉菌与积尘图像特征的辨识。应用方面可根据定期巡检的视频采样数据,引入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揭示风管道内部何处易产生积尘与霉菌为通风系统定期、定向清洗提供依据。本发明方法针对目前集中风系统中的霉菌与积尘的检测主要依赖生物学采样培养的方法其耗时较长且只能针对通风系统的某些部件进行分析的缺陷,可大幅提升上述物质的检出效率,为集中通风系统内部环境可视化诊断及定量化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7025496B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1710135136.7
申请日:2017-03-0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中空调风系统突发污染分布检测点的优化布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建立集中空调风系统的网络动力学模型;随机产生检测点布置位置集合,作为初始种群;以建立的网络动力学模型中检测到污染物的时间最短作为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对产生的初始种群进行优化;将得到的优化结果作为集中空调风系统突发污染物分布检测点的布置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可以实现检测点的最优布置、对污染的检测时间最短以及节省成本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884487A
公开(公告)日:2014-06-25
申请号:CN201410077100.4
申请日:2014-03-0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1M9/0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风量测量设备领域,涉及一种光伏通道风量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圆管(2)和布帘(1),所述的圆管(2)的前端通过连接构件(6)与布帘(1)连接,其后端设有遮光挡板(5);所述的圆筒(2)上设有高精度风速传感器(3)。本发明提供的对光伏通道通风量进行测试的装置,可用于对光伏窗体的自然通风量进行测量,测试结果可用于对光伏窗体结构进行优化;其原理可靠,结构简单,测试精度较高,便于携带,成本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1846530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490171.0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调控薄膜稳定生成的射流参数范围的确定方法,包括:在实验过程中,利用2D‑PIV系统对薄膜生成装置的薄膜生成区进行流场测量,得到流场数据;根据多次实验获得的流场数据,确定导致薄膜直接断裂无法成形的射流参数上限和使薄膜能够脱离表面活性剂溶液界面形成完整薄膜的射流参数下限;根据射流参数上限和射流参数下限,确定用于调控薄膜稳定生成的射流参数范围。以此方式,可以准确确定用于调控薄膜稳定生成的射流参数范围,进而以此调控薄膜的稳定生成,使之能更好地包络污染源散发的污染物,为工业通风技术中实现薄膜包络的两相流捕集,降低排风需风量和系统能耗提供支撑。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