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岩多循环加热系统及其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625993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713233.6

    申请日:2014-11-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10

    Abstract: 一种干热岩多循环加热系统及其生产方法,其中从地面向下钻取注入井和生产井,在不同干热岩深度处进行人工压裂以得到呈裂缝群形式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从注入井注入的水可在至少流经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后从生产井中排出,从而通过单次注水和至少两次不同深度的热交换完成包括至少两次加热循环的加热过程。本发明解决了长期以来地热能获取率和利用率低的状况,其通过在地下不同深处的至少两次加热循环提高了注入水与干热岩进行热交换的效率。与现有的单次循环相比,没有场地要求,也没有大幅度提高技术的难度。本发明不需要进行多次注入和抽出,操作简单,且大大提升了干热岩热能的利用率,提高了干热岩实用度。

    干热岩多循环加热系统及其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625993B

    公开(公告)日:2018-06-26

    申请号:CN201410713233.6

    申请日:2014-11-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10

    Abstract: 一种干热岩多循环加热系统及其生产方法,其中从地面向下钻取注入井和生产井,在不同干热岩深度处进行人工压裂以得到呈裂缝群形式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从注入井注入的水可在至少流经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后从生产井中排出,从而通过单次注水和至少两次不同深度的热交换完成包括至少两次加热循环的加热过程。本发明解决了长期以来地热能获取率和利用率低的状况,其通过在地下不同深处的至少两次加热循环提高了注入水与干热岩进行热交换的效率。与现有的单次循环相比,没有场地要求,也没有大幅度提高技术的难度。本发明不需要进行多次注入和抽出,操作简单,且大大提升了干热岩热能的利用率,提高了干热岩实用度。

    干热岩多循环加热系统
    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252967U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20739166.0

    申请日:2014-11-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10

    Abstract: 一种干热岩多循环加热系统,其包括从地面向下钻取的注入井和生产井以及在不同干热岩深度处进行人工压裂得到的呈裂缝群形式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从注入井注入的水可在至少流经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后从生产井中排出,从而通过单次注水和至少两次不同深度的热交换完成包括至少两次加热循环的加热过程。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长期以来地热能获取率和利用率低的状况,其通过在地下不同深处的至少两次加热循环提高了注入水与干热岩进行热交换的效率。与现有的单次循环相比,没有场地要求,也没有大幅度提高技术的难度。本实用新型不需要进行多次注入和抽出,操作简单,且大大提升了干热岩热能的利用率,提高了干热岩实用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