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增压器放气阀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089408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310034546.4

    申请日:2013-01-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涡轮增压器放气阀控制装置,克服现有增压器放气阀开度固定或者不能连续调节的问题。其包括进气流量控制阀(2)、稳压罐(3)、出气流量控制阀(6)、等径三通管接头(7)、流出空气压力表(8)与旁通阀(13)。进气流量控制阀(2)左端与高压气源管路连接,进气流量控制阀(2)右端与稳压罐(3)左端连接,稳压罐(3)右端与出气流量控制阀(6)左端管路连接,供气压力表(4)连接在稳压罐(3)与出气流量控制阀(6)之间的管路上,流量控制阀(6)右端与等径三通管接头(7)左端接口连接,等径三通管接头(7)右端与涡轮增压器放气阀控制器(15)管路连接,等径三通管接头(7)下端与旁通阀(13)管路连接。

    发动机排气不同粒径微粒分段采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900860B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410091285.4

    申请日:2014-03-1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排气不同粒径微粒分段采样系统,旨在解决当前技术缺少按微粒粒径分段收集排气微粒的装置的问题,其包括排气稀释系统、稳流装置、加电装置及排气微粒分段采集装置,排气稀释系统为二级稀释系统,其与稳流装置相连接,稳流装置包括稳压室、稳流器及恒流氮气瓶,稳流器至于稳压室中间,稳压室和恒流氮气瓶分别与排气微粒分段采集装置连接,加电装置包括放电针和高压电源,放电针位于稳流器中心的孔中,排气微粒分段采集装置包括位于系统壳体内部的绝缘导流柱、中央电极柱及玻璃纤维滤纸,中央电极柱的上端与绝缘导流柱的下端贴合固定,下端与金属底座固定连接,系统壳体与底座固定连接,且系统壳体通过导线接地。

    发动机排气不同粒径微粒分段采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900860A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410091285.4

    申请日:2014-03-1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排气不同粒径微粒分段采样系统,旨在解决当前技术缺少按微粒粒径分段收集排气微粒的装置的问题,其包括排气稀释系统、稳流装置、加电装置及排气微粒分段采集装置,排气稀释系统为二级稀释系统,其与稳流装置相连接,稳流装置包括稳压室、稳流器及恒流氮气瓶,稳流器至于稳压室中间,稳压室和恒流氮气瓶分别与排气微粒分段采集装置连接,加电装置包括放电针和高压电源,放电针位于稳流器中心的孔中,排气微粒分段采集装置包括位于系统壳体内部的绝缘导流柱、中央电极柱及玻璃纤维滤纸,中央电极柱的上端与绝缘导流柱的下端贴合固定,下端与金属底座固定连接,系统壳体与底座固定连接,且系统壳体通过导线接地。

    发动机排气微粒稀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760003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410039920.4

    申请日:2014-01-2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排气微粒稀释系统,旨在克服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大范围、精确控制的稀释比调节的问题。系统包括第一级稀释部分、第二级稀释部分与一级排气分流部分。一级排气分流部分包括三通管(11)、一级排气分流阀(12)与一级排气分流管(13)。三通管(11)的右端与一级排气分流阀(12)左端密封连接,一级排气分流阀(12)右端与一级排气分流管(13)左端螺纹密封连接,一级排气分流管(13)下端与第二级稀释部分的2号二级稀释管道(16)密封连接,三通管(11)的上端与第一级稀释部分中的4号一级稀释管道(10)下端密封连接,三通管(11)下端与第二级稀释部分中2号二级稀释管道(16)的中部密封连接。

    涡轮增压器放气阀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3081571U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320050049.9

    申请日:2013-01-2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4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涡轮增压器放气阀控制装置,克服现有增压器放气阀开度固定或者不能连续调节的问题。其包括进气流量控制阀(2)、稳压罐(3)、出气流量控制阀(6)、等径三通管接头(7)、流出空气压力表(8)与旁通阀(13)。进气流量控制阀(2)左端与高压气源管路连接,进气流量控制阀(2)右端与稳压罐(3)左端连接,稳压罐(3)右端与出气流量控制阀(6)左端管路连接,供气压力表(4)连接在稳压罐(3)与出气流量控制阀(6)之间的管路上,流量控制阀(6)右端与等径三通管接头(7)左端连接,等径三通管接头(7)右端与涡轮增压器放气阀控制器(15)管路连接,等径三通管接头(7)下端与旁通阀(13)管路连接。

    车用柴油机压力传感器套筒

    公开(公告)号:CN203035347U

    公开(公告)日:2013-07-03

    申请号:CN201220740805.6

    申请日:2012-12-3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用柴油机压力传感器套筒,旨在克服安装现有传感器套筒存在对发动机缸盖重新改造与拆装传感器套筒带来一定难度的问题,车用柴油机压力传感器套筒是一个圆筒类结构件,其左端面设置为圆锥面(1),其右端设置成便于采用扳手使车用柴油机压力传感器套筒与气缸盖拆装的六棱柱体(6),六棱柱体6左端的圆柱面上设置了和柴油机缸盖上的预热塞孔连接的外螺纹(5),车用柴油机压力传感器套筒的中心轴线上加工有阶梯通孔。阶梯通孔的右段为安装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传感器孔(4),中段为与压力传感器连接固定的螺纹孔(3);左段为压力传感器测量通道的通孔(2),压力传感器孔(4)、螺纹孔(3)与通孔(2)直径依次减小。

    车用柴油机排气微粒粒度分布稀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2330134U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120481752.6

    申请日:2011-11-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车用柴油机排气微粒粒度分布稀释系统,其包括废气分流管(2)、一级高压真空风机(4)、文丘里管(6)、采样探头(11)和二级高压真空风机(12)。一级空气滤清器(3)、一级高压真空风机(4)、一级空气流量控制阀(5)、文丘里管(6)与一级稀释风道(7)依次密封连接。废气分流管(2)伸入发动机排气管(1)中为螺纹密封连接,废气分流管(2)下端与文丘里管(6)螺纹密封连接。二级空气滤清器(8)、二级空气流量控制阀(9)、二级稀释风道(10)和二级高压真空风机(12)依次螺纹密封连接,二级稀释风道(10)与一级稀释风道(7)下端密封连接,二级稀释风道(10)上安装有采样探头(11)。

    发动机排气微粒稀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3732345U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1420053411.2

    申请日:2014-01-2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发动机排气微粒稀释系统,旨在克服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大范围、精确控制的稀释比调节的问题。系统包括第一级稀释部分、第二级稀释部分与一级排气分流部分。一级排气分流部分包括三通管(11)、一级排气分流阀(12)与一级排气分流管(13)。三通管(11)的右端与一级排气分流阀(12)左端密封连接,一级排气分流阀(12)右端与一级排气分流管(13)左端螺纹密封连接,一级排气分流管(13)下端与第二级稀释部分的2号二级稀释管道(16)密封连接,三通管(11)的上端与第一级稀释部分中的4号一级稀释管道(10)下端密封连接,三通管(11)下端与第二级稀释部分中2号二级稀释管道(16)的中部密封连接。

    发动机排气不同粒径微粒分段采样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3772604U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420112706.2

    申请日:2014-03-1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排气不同粒径微粒分段采样系统,旨在解决当前技术缺少按微粒粒径分段收集排气微粒的装置的问题,其包括排气稀释系统、稳流装置、加电装置及排气微粒分段采集装置,排气稀释系统为二级稀释系统,其与稳流装置相连接,稳流装置包括稳压室、稳流器及恒流氮气瓶,稳流器置于稳压室内部中间位置,稳压室和恒流氮气瓶分别与排气微粒分段采集装置连接,加电装置包括放电针和高压电源,放电针位于稳流器中心的孔中,排气微粒分段采集装置包括位于系统壳体内部的绝缘导流柱、中央电极柱及玻璃纤维滤纸,中央电极柱的上端与绝缘导流柱的下端贴合固定,下端与金属底座固定连接,系统壳体与底座固定连接,且系统壳体通过导线接地。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