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23645A

    公开(公告)日:2012-08-01

    申请号:CN201210075702.7

    申请日:2012-03-19

    Abstract: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其包括电极线、透明阻抗条、绝缘层、透明电极、有机发光层及电极。电极线配置于基板上且位于发光区旁。透明阻抗条配置于基板上的发光区且电性连接电极线。绝缘层全面地覆盖于基板上,且具有接触开口。透明电极全面地覆盖发光区且配置于绝缘层上,其中透明阻抗条与透明电极经由接触开口互相电性连接。有机发光层配置于透明电极上。电极配置于有机发光层之上。借此,可以改善照明不均的现象以及提高开口率。

    主动元件阵列基板以及显示面板

    公开(公告)号:CN101694556B

    公开(公告)日:2012-02-08

    申请号:CN200910175191.4

    申请日:2009-1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元件阵列基板,其包括基板、主动元件阵列、黑矩阵层、彩色滤光层、至少一焊垫以及至少一接触窗。基板具有显示区及周边电路区,而主动元件阵列配置于基板的显示区内。黑矩阵层及彩色滤光层配置于基板上。焊垫位于显示区或周边电路区内,且焊垫由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中的至少一个所构成。接触窗设置于焊垫上,使焊垫上方的第三导电层经由接触窗向下连接到焊垫。接触窗被至少两种不同的遮光图案围绕,且每一遮光图案只围绕接触窗周围区域的一部分。实施本发明,可使接触窗的尺寸不需受限于黑矩阵中可以形成的开口尺寸,即不需受黑矩阵的工艺解析度的限制,有助于降低工艺成本,提高工艺可靠度。

    具有高光取出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最适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290532A

    公开(公告)日:2011-12-21

    申请号:CN201110212337.5

    申请日:2011-07-22

    Abstract: 一种具有高光取出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及其最适化方法,该发光元件包括:基材、透明电极、有机发光结构、反射层以及光学结构层。其中透明电极位于基材上;有机发光结构位于透明电极上;反射层位于有机发光结构之上;光学结构层位于基材相对于透明电极的一侧,具有雾度Haze、反射率R以及全光穿透率T,且反射率和全光穿透率二者之合,与雾度及反射率三者的乘积(Haze×R×(R+T))实质介于20%至35%之间。

    有机电激发光光源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80594A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1110216917.1

    申请日:2011-07-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27/3206 H01L2251/5323 H01L2251/536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电激发光光源,包括第一有机电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有机电激发光元件。第一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耦接至第一驱动偏压,以发出色温介于2800K至3500K的第一色光。第二有机电激发光元件耦接至第二驱动偏压,以发出第二色光。第一色光与第二色光混合后产生色温介于3500K至6500K的第三色光。由于本发明的有机电激发光光源利用多个独立驱动且具有不同色温的有机发光元件,因此,本发明的有机电激发光光源具有较佳的色温调变弹性。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01545A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申请号:CN201110127012.7

    申请日:2011-05-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基底、阳极、有机发光层、阴极以及光散射膜。其中,阳极位于透明基底上;有机发光层位于阳极上;阴极位于有机发光层上;以及光散射膜位于透明基底的下方且厚度大于100μm,光散射膜的基质中掺有散射粒子,大小在100~1000纳米之间且与基质的重量比在0.05~10%之间,散射粒子与基质的折射率不同。采用本发明的光散射膜,可以对入射光进行多次反射,增加光散射到不同角度的几率,从而降低了有机发光器件(OLED)不同视角的颜色差异。

    电致发光装置的发光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24912A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1010502692.1

    申请日:2010-09-30

    Abstract: 一种电致发光装置的发光单元及其制造方法,此电致发光装置的发光单元包括电源线、第一电极层、发光层以及第二电极层。电源线位于基板上。第一电极层位于基板上,且第一电极层与电源线电性连接,其中第一电极层的顶部的含氧量高于第一电极层的底部的含氧量。发光层位于第一电极层上。第二电极层位于发光层上。本发明可以增加电致发光装置的整体开口率。

    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19989B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1010145617.4

    申请日:2010-03-29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的二极管包括一透明电极、一蓝光互补色发光层、一半透明电极、一蓝光发光层以及一不透明电极。蓝光互补色发光层形成于透明电极上。半透明电极形成于蓝光互补色发光层上,且透明电极与半透明电极之间具有一第一电位差。蓝光发光层形成于半透明电极上。不透明电极形成于蓝光发光层上,且半透明电极与不透明电极之间具有一第二电位差。本发明可分别使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与蓝光互补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出光达到最佳化的效果,进而实现出可调整色温的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故可解决现有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温飘移的问题,并增加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应用范围。

    电子照明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65380A

    公开(公告)日:2010-10-20

    申请号:CN201010185306.0

    申请日:2010-0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子照明装置,其包括一明亮区、一走线区及一控制区。明亮区包括多个发光区块及多条明亮区电源供应线,其中每个发光区块使用至少一发光元件作为光源,且每个发光区块电性耦接于对应的明亮区电源供应线。走线区包括多条走线区电源供应线,且每条走线区电源供应线电性耦接至对应的明亮区电源供应线。控制区提供电力至走线区电源供应线。通过调整任一明亮区电源供应线与相对应的走线区电源供应线的宽度,或任一走线区电源供应线的长度,这些发光区块至控制区之间的阻抗差异在20%以内。

    有机发光装置、像素结构、接触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771070A

    公开(公告)日:2010-07-07

    申请号:CN200910249589.8

    申请日:2009-12-30

    Inventor: 陈介伟 方俊雄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像素结构、接触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接触结构包括一第一导电层、至少一柱体、一发光层、以及一第二导电层。该导电层具有一接触区,该至少一柱体位于该接触区的该第一导电层上,该发光层局部覆盖该接触区的该第一导电层且暴露出该接触区的该柱体周围的部分该第一导电层,该第二导电层覆盖该接触区暴露的部分该第一导电层。该柱体具有一顶面与一底面,且该顶面宽于该底面。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03500B

    公开(公告)日:2010-04-14

    申请号:CN200810137836.0

    申请日:2008-07-08

    Abstract: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中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液晶层、配向层、聚合物层、扫描线、数据线、像素结构、第一电容下电极及第二电容下电极。像素结构具有第一像素电极及第二像素电极。第一电容下电极位于第一像素电极与第一基板之间。第二电容下电极位于第二像素电极与第一基板之间,且第二电容下电极包括自第二像素电极所在区域的第一侧延伸至其相对的第二侧的第一图案及多个第二图案。第二图案位于第一侧及第二侧并与第一图案连接,至少部分第二图案重叠于第二像素电极与数据线之间的区域。本发明能避免液晶显示面板的漏光及显示不均现象,使得液晶显示面板中液晶分子呈现更多域的配向效果,且开口率高、串扰低。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