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递对准滤波器稳定性分析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081908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1910374866.1

    申请日:2019-05-07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递对准系统中滤波器稳定性分析方法及装置,用以提供一种从理论上分析传递对准系统滤波器的稳定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惯性导航系统的传递对准系统,其中,传递对准系统包含状态空间模型和滤波器模型;对所述传递对准系统进行线性分式变换,分离出标称系统和结构扰动,构建带扰动标准反馈系统;应用结构鲁棒性分析定理中的小增益定理,分析所述带扰动标准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将对所述带扰动标准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结果,作为所述传递对准系统中滤波器的稳定性。在本申请实施例方案中,基于结构奇异值理论对传递对准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及鲁棒性能进行了分析,为复杂动态环境下的传递对准滤波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指导。

    微机电电源及时序逻辑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07456A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811031428.7

    申请日:2018-09-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机电电源及时序逻辑控制方法,利用弹丸飞行的惯性力、时序特征,可制成一种微机电时序逻辑发火控制装置,具有敏感惯性力、顺序串联控制接电、冗余保险、多信息时序逻辑等优点,解决了发火控制系统的电源、待发状态转换控制问题,实现了“保险、待发状态”转换有效控制,抗干扰作用能力强,可以有效避免膛炸、弹道炸事故发生,提高引信的作用可靠性,满足破甲弹引信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

    一种传递对准滤波器稳定性分析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081908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910374866.1

    申请日:2019-05-07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递对准系统中滤波器稳定性分析方法及装置,用以提供一种从理论上分析传递对准系统滤波器的稳定性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惯性导航系统的传递对准系统,其中,传递对准系统包含状态空间模型和滤波器模型;对所述传递对准系统进行线性分式变换,分离出标称系统和结构扰动,构建带扰动标准反馈系统;应用结构鲁棒性分析定理中的小增益定理,分析所述带扰动标准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将对所述带扰动标准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结果,作为所述传递对准系统中滤波器的稳定性。在本申请实施例方案中,基于结构奇异值理论对传递对准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及鲁棒性能进行了分析,为复杂动态环境下的传递对准滤波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指导。

    一种实验室用可调脉宽连续双向高过载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371932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211062824.2

    申请日:2022-0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可调脉宽连续双向高过载试验装置,利用转盘的高速旋转带动主冲击件以及正向应力波加载件旋转,使得主冲击头以及正向应力波加载头高速冲击被冲击件,使被冲击件获得连续短间隔高冲击以及冲击间隔中的正向过载;利用反向应力波转盘的高速旋转带动反向应力波加载件旋转,使得反向应力波加载头高速冲击被冲击件,使被冲击件获得多次短间隔的负向过载;利用气压缓冲缸中的高压使气压缓冲杆挤压被冲击件,实现被冲击件的瞬时复位,进而达到还原零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的高速多次连续冲击的目的。本发明不仅能够使被冲击件在主冲击中产生冲击位移和两次主冲击之间的正负两向过载,而且能够方便的调整冲击幅值、脉宽、次数。

    一种冲击头撞击脱离式高g值长脉宽旋转冲击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990482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135457.7

    申请日:2024-01-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冲击头撞击脱离式高g值长脉宽旋转冲击试验装置,属于冲击试验技术领域,包括有转盘、测量装置、连接块、冲击头、靶板、进给系统、转轴、支架;转盘水平放置,并通过转轴固定在支架内,测量装置设置在转盘中心正上方,对冲击头的转速和相对位置进行测量,并将冲击头内待测件内部信号实时传输到外接PC;冲击头通过连接块固定在转盘的圆周侧壁上,随转盘高速旋转;在冲击头速度达到撞击速度并保持恒定后,进给系统快速将靶板进给到冲击位置,对待测件进行一次高速冲击;冲击过程中,连接块从其强度薄弱位置断裂,冲击头脱离转盘,轮盘得以继续旋转。本发明可以实现高g值宽脉宽冲击,同时实现冲击过程待测件内部信号的同步传输。

    一种微机电时序逻辑发火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307457B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1811033341.3

    申请日:2018-09-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微机电时序逻辑发火控制装置,包括微机械惯性敏感机构、时序组合逻辑控制模块、起爆电路,可以解决发火控制系统的电源、待发状态转换控制问题。基于MEMS制造工艺的微机械惯性敏感技术,具有敏感后坐力、惯性力的能力;串联连接的双电极微机械开关在后坐力、惯性力作用下顺序闭合,解决了起爆电路弹道充电的电源控制问题;机械式短路开关和无触点式延时电子开关的“冗余保险”措施,提高了电雷管的安全性;后坐力、惯性力、安全系统解除保险、远距离解除保险的多信息时序逻辑控制的“发火控制准则”,实现了起爆电路远离距离“待发状态”转换的控制,抗干扰作用能力强,可以有效避免膛炸、弹道炸事故发生,提高引信的作用可靠性。

    一种磁场模拟系统与磁场模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01361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410141128.X

    申请日:2014-04-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场模拟系统,包括控制子系统、直流稳流电源、三维亥姆霍兹线圈子系统以及三维磁场测量装置,其中:控制子系统控制直流稳流电源向三维亥姆霍兹线圈子系统输入电流,在三维亥姆霍兹线圈子系统的线圈空间内产生磁场;三维磁场测量装置位于线圈空间内用于检测磁感应强度,并将测得的磁感应强度反馈至控制子系统,该控制子系统将实际测得的磁感应强度与一设定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调整直流稳流电源通入线圈空间的电流,使得实际测得磁感应强度与所述设定值的差值控制在预定范围内。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磁场模拟方法。利用本发明的磁场模拟系统和磁场模拟方法能够产生强度和方向可控、均匀度高、稳定性好的磁场。

    双飞轮短间隔多次高过载力学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19132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07029.5

    申请日:2023-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飞轮短间隔多次高过载力学试验装置,利用冲击机构动力源向冲击机构提供旋转动力,使得冲击机构带动其上的冲击试件体机构逆时针转动,利用受冲击机构动力源向受冲击机构提供旋转动力,使得受冲击机构带动其上的受冲击板顺时针旋转;旋转稳定后,利用驱动动力源驱动受冲击移动平台沿支柱向下运动z距离后,驱动到位,冲击头冲击贯穿受冲击板,实现多次短间隔高过载冲击。本发明相比单飞轮冲击结构,通过控制冲击飞轮转速、受冲击飞轮转速和安装受冲击板的数量,能够实现更短间隔的多次高过载冲击,同时,可以设计受冲击板的厚度及材料调整多次冲击的脉宽和过载,为实验室环境下的短间隔多次高过载力学试验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一种气动压力与气动热模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17982A

    公开(公告)日:2023-02-28

    申请号:CN202211504898.7

    申请日:2022-1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动压力与气动热环境模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利用燃料与空气预混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经过燃气压缩喷管后释放进入试验腔室,对试验腔室中心预先调节好位置姿态的试验弹体进行冲蚀,在试验弹体表面形成气动压力场与气动热温度场环境,同时试验弹体周围设有加热线圈,对弹体进行局部加热实现弹体周围的温度梯度分布,试验腔室设有观察窗口,通过红外相机获取弹体温度场分布,试验弹体表面沿轴线方向分布多列贴片式压力传感器,对试验弹体各部位所受气动压力进行采集。本发明可在实验室环境下对试验弹体进行气动压力与气动热环境的同时加载,气动压力与气动热环境动态测试范围广、试验过程可控性强。

    便携式脑电信号实时采集系统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429283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211061018.3

    申请日:2022-08-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脑电信号实时采集系统,系统包括:8通道输入信号滤波电路对外部信号静电保护隔离的同时进行低通滤波预处理;AD转换电路对脑电信号进行放大与数模转换;MCU控制电路控制信号的采集、处理与传输;WiFi模块电路将脑电信号传输到上位机;电源转换电路产生不同幅值电压以满足各芯片正常工作。电路设计尽量减小采集系统体积,便于携带,PCB方案设计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采取双面板设计以及区域模块化设计以减小元件间相互干扰,同时也降低了制作成本;嵌入式软件移植了实时操作系统,将各任务以线程的方式进行分配,使其具有对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加密输出的功能,保障了信号传输的实时性与安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