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285163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0853783.7
申请日:2023-07-12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C02F3/32 , C02F3/28 , B01D53/84 , B01D53/62 , C02F103/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煤化工废水的菌藻共生系统及其应用,属于工业废水处理工程领域。所述菌藻共生系统的使用包括以下步骤:将厌氧污泥、小球藻液和聚氨酯生物填料放入菌藻共生反应装置中,形成菌藻共生生物膜;将稀释后的煤化工废水加到所述菌藻共生反应装置中,实现对煤化工废水中污染物的高效降解,且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被小球藻吸收,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
公开(公告)号:CN117164120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264839.1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C02F3/32 , C02F3/02 , C02F10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含酚废水的固定化螺旋藻耦合陶瓷膜生物反应器及方法,属于含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进水泵、Led灯管、搅拌器、压力表、吸水泵、陶瓷平板膜、聚氨酯‑微藻生物膜、螺旋藻悬浮液、含酚废水、加热器、反应装置、曝气管和鼓风机;反应装置中盛有含酚废水,含酚废水中分散有聚氨酯‑微藻生物膜和螺旋藻悬浮液,反应装置顶部设有Led灯管,搅拌器的搅拌头位于含酚废水中,陶瓷平板膜位于含酚废水中且依次连接压力表和吸水泵,反应装置底部设有加热器,鼓风机的出风口连接位于反应装置底部的曝气管;本发明能够高效处理酚类物质,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转化,不产生温室气体,极大降低出水中悬浮物固体浓度,避免螺旋藻的流失。
-
公开(公告)号:CN116622474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600463.0
申请日:2023-05-25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藻培养技术领域,公开可持续利用空气中CO2的微藻生物反应器,包括微藻培养箱体和碳池,所述微藻培养箱体与所述碳池之间通过管道组件连通;所述碳池包括碳酸氢钠溶液盛放筒,所述碳酸氢钠溶液盛放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加热组件,所述碳酸氢钠溶液盛放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碳酸氢钠溶液盛放筒的顶部与第一气泵固定连接。能够有效的解决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难以高效的被微藻利用的问题,为微藻的培养过程中减少了外加碳源的投入,降低微藻培养的成本,高效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公开(公告)号:CN11773572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813135.5
申请日:2023-12-27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C02F3/32 , C02F3/34 , C02F101/16 , C02F101/34 , C02F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菌藻共生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处理煤化工废水酚类和氨氮的装置和方法,属于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菌藻共生固定床生物反应器内填充有菌藻‑聚氨酯填料,所述菌藻‑聚氨酯填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污水厂二沉池污泥和小球藻液放入充满聚氨酯填料的反应装置中,充入稀释后的煤化工废水,间歇方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在聚氨酯填料上形成细菌‑微藻生物膜,反应装置内形成菌藻‑聚氨酯填料。之后将稀释后的煤化工废水采取连续运行方式通入到反应装置中,完成煤化工废水的处理。本发明能够高效处理煤化工废水中的酚类污染物和氨氮,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转化,不产生温室气体。
-
公开(公告)号:CN11667534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853782.2
申请日:2023-07-12
Applicant: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PC: C02F3/32 , C02F3/28 , C02F103/34 , C02F101/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固定化小球藻处理煤化工废水的方法,属于工业废水处理工程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小球藻液和聚丙烯生物填料放入反应器中混合,形成小球藻生物膜;将煤化工废水进行稀释处理后,通入反应器中,通过调节温度、转速、光照强度和水力停留时间,实现对煤化工废水的处理。通过应用本发明固定化小球藻,能对煤化工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同时降解的物质能被小球藻吸收促进小球藻生物质的累积,从而实现碳封存,累积的生物质可以用来生产植物肥料和生物柴油,使煤化工废水中的有机物得到资源化利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