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73742A
公开(公告)日:2022-06-28
申请号:CN202210426691.6
申请日:2022-04-22
Applicant: 南京中车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IPC: F16D65/12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摩擦面微结构阻划制动盘盘体,包括:摩擦环,摩擦环沿周向均匀分布有螺栓孔,摩擦环的摩擦面设置有贯通的若干条排屑阻划槽,排屑阻划槽成对的对称地设置于每个螺栓孔两侧,并且排屑阻划槽两端分别延伸至摩擦环的内边缘和外边缘,排屑阻划槽以较长的路径从摩擦环的高垂向变形区(瞬时高热区)通过。该盘体摩擦面上分布的排屑阻划槽可以排出摩擦碎屑、阻断划痕、提高局部散热、改善盘体温度分布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594559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521126.9
申请日:2020-06-10
Applicant: 南京中车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IPC: F16D65/12 , F16D65/84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体式轮装制动盘,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排列的盘体,盘体相互对接的端部设置有对拼的连接柱,连接柱分别开设有开口相对的销槽和开口相对的定位槽,销槽轴线与盘体拼接处的直径平行且述销槽开口处的口径小于销槽内部的最大内径,定位槽的轴线与制动盘面垂直且定位槽位于销槽远离制动盘面的一侧,销沿径向插入连接柱的销槽内实现盘体之间的连接并限制两者之间的周向和轴向移动,销的开设有与制动盘面垂直的限位槽,定位块具有与之对应的限位柱,定位块沿轴向插入定位槽的同时限位柱嵌入限位槽内,限制盘体之间的径向移动并防止形销沿径向滑出,从而实现了盘体间的位移全约束可靠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11594559B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010521126.9
申请日:2020-06-10
Applicant: 南京中车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IPC: F16D65/12 , F16D65/84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体式轮装制动盘,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排列的盘体,盘体相互对接的端部设置有对拼的连接柱,连接柱分别开设有开口相对的销槽和开口相对的定位槽,销槽轴线与盘体拼接处的直径平行且述销槽开口处的口径小于销槽内部的最大内径,定位槽的轴线与制动盘面垂直且定位槽位于销槽远离制动盘面的一侧,销沿径向插入连接柱的销槽内实现盘体之间的连接并限制两者之间的周向和轴向移动,销的开设有与制动盘面垂直的限位槽,定位块具有与之对应的限位柱,定位块沿轴向插入定位槽的同时限位柱嵌入限位槽内,限制盘体之间的径向移动并防止形销沿径向滑出,从而实现了盘体间的位移全约束可靠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217081213U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20939927.1
申请日:2022-04-22
Applicant: 南京中车浦镇海泰制动设备有限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IPC: F16D65/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摩擦面微结构阻划制动盘盘体,包括:摩擦环,摩擦环沿周向均匀分布有螺栓孔,摩擦环的摩擦面设置有贯通的若干条排屑阻划槽,排屑阻划槽成对的对称地设置于每个螺栓孔两侧,并且排屑阻划槽两端分别延伸至摩擦环的内边缘和外边缘,排屑阻划槽以较长的路径从摩擦环的高垂向变形区(瞬时高热区)通过。该盘体摩擦面上分布的排屑阻划槽可以排出摩擦碎屑、阻断划痕、提高局部散热、改善盘体温度分布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244070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1510696148.8
申请日:2015-10-23
Applicant: 中国铁路总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 烟台金晖铜业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接触线,主要包括:增强芯和铜合金基体,铜合金基体通过复合挤压均匀地包覆在所述增强芯的表面,以高导电性的铜合金为基体,以铜丝和碳纤维束的编织芯或铜与碳纤维束的复合芯为增强芯,基体通过挤压工艺均匀地包覆在增强芯表面,得到结构和性能满足铁标要求的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接触线。复合材料接触线在保证优良导电性的同时,可以增加线路最大悬挂张力、降低接触线的重量、提升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和提高接触线整体安全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16336808A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310319630.4
申请日:2023-03-29
Applicant: 河北洛科瀚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北京洛科瀚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工步短流程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搅拌制备系统,该系统包括操作平台,设置于所述操作平台上的坩埚电阻炉、冷却炉、搅拌装置,以及可置于所述坩埚电阻炉或所述冷却炉内的坩埚;工作状态时,所述搅拌装置置于所述坩埚内;当需要升温时,所述坩埚置于所述坩埚电阻炉内;当需要降温时,所述坩埚置于所述冷却炉内。本发明结合搅拌制备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工序步骤和工艺特点,优化配置坩埚电阻炉、冷却炉、搅拌装置等主要生产设备和工装,并将其集成为一套生产系统。本发明能够实现节能、高效、稳定地批量制备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8588465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460885.1
申请日:2018-05-15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搅拌法制备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用坩埚埚体,包括:外套(1)、法兰(2)、填充物(3)、内衬(4)、上焊缝(5)、内盘根槽(6)、外盘根槽(7)、螺孔(8)、下焊缝(9),外套(1)和法兰(2)通过下焊缝(9)连接,法兰(2)和内衬(4)通过上焊缝(5)连接,填充物(3)采用高熔点低热胀且导热好的材料,通过上焊缝(5)密封于外套(1)、法兰(2)和内衬(4)围成的空腔内,内衬(4)材料不与合金液发生不良反应,法兰(2)上开设内盘根槽(6)、外盘根槽(7)和对称分布的两个螺孔(8),采用该埚体可以有效避免有害元素引入复合材料内部,提高复合材料性能,简化人工清理埚体的工序。
-
公开(公告)号:CN108048753A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711380824.6
申请日:2017-12-20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 江苏北方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制动盘用低合金钢及其热处理方法,其化学组成以重量百分比计为:碳:0.15‑0.30%,硅:0.4‑1.0%,锰:0.4‑1.0%,铬:0.6‑1.4%,镍:0.4‑1.2%,钼:0.2‑0.6%,钒:0.15‑0.4%,铜:0.15‑0.35%,钨:0.1‑0.3%,铌:0.025‑0.045%,锆:0.025‑0.045%,其余为铁和净化残留的Re、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基于轨道车辆钢质制动盘在服役工况、环境和成形过程中的特点,从提高材料的高温强度、增加耐候性、细化晶粒、改善塑性等方面进行材料成分设计,选用合适的锻造比和调质热处理工艺,可使材料室温下的力学性能分别满足锻钢制动盘或铸钢制动盘的材料性能要求。针对不同规模冶炼条件下,提出了不同的对材料纯净度的控制方法,以提高合金钢的纯净度。
-
公开(公告)号:CN105274451B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510698480.8
申请日:2015-10-23
Applicant: 中国铁路总公司 , 烟台金晖铜业有限公司 , 北京交通大学
IPC: C22C49/14 , C22C101/10 , C22C111/0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接触线的增强芯,由铜合金丝和碳纤维束组成,增强芯的轴向包括多个重复的特征循环段,每个特征循环段的径向截面包括由碳纤维束与铜合金丝排列而成的子结构。在每个所述子结构内,一个或者多个碳纤维束和一个或者多个铜合金丝交错编织排列。由于碳纤维具有抗拉强度大,模量高等特点,故增强芯具有较大的抗拉强度,碳纤维与铜及添加的合金元素之间不存在电位差,可提升接触线整体的耐腐蚀性,故增强芯具有较强的耐电化学腐蚀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5370772B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510947207.4
申请日:2015-12-17
Applicant: 北京交通大学
IPC: F16D65/12
Abstract: 一种轨道车辆轴装制动盘,盘体(7)和盘体(8)结构相同;盘体由法兰(6)、摩擦环(5)、散热筋(13)组成一体;法兰(6)周向均布通孔;散热筋(13)沿周向均布;盘毂(9)上周向均布通孔,其数量与法兰(6)上的通孔数量相同;盘体(7)、盘体(8)的法兰(6)上周向均布U型槽(14),盘体(7)和盘体(8)扣合后,通过将压块(4)压装入U型槽(14)实现周向固定;盘毂(9)上周向均布键槽(10),压块(4)上有通槽(15),压块(4)和U型槽(14)的数量与盘毂(9)上的键槽(10)数量相同;盘体(7)和盘体(8)在安装到盘毂(9)时,通过压块(4)上的通槽(15)与定位键(12)的配合实现与盘毂(9)的对中和周向定位。紧固螺栓(11)依次穿过盘毂(9)、盘体(8)、盘体(7)、压圈(3)、垫片(2),通过螺母(1)与紧固螺栓(11)连接实现盘毂(9)、盘体(7)和盘体(8)的轴向固定。解决了现有的制动盘盘体和盘毂错动、单靠摩擦力传递制动力矩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