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梁低周往复加载的试验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014677B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210592252.2

    申请日:2022-05-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梁低周往复加载的试验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试验层连梁、试验层板、基础层梁、反力层梁和剪力墙,形成三层的剪力墙结构;试验层中非边梁的试验层连梁在其跨中断开形成第一连梁断面和第二连梁断面,第一连梁断面和第二连梁断面分别设有第一金属件,第一金属件之间涂抹有润滑剂;试验层中的试验层板从其跨中至断开的试验层连梁的跨中断开形成第一板断面和第二板断面,第一板断面和第二板断面分别设有第二金属件,第二金属件之间涂抹有润滑剂;在试验层连梁和试验层板设有传感器。本发明可以解决如何能在剪力墙结构中对连梁构建进行逐次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一种组合型的装配模块化建筑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5045534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678992.8

    申请日:2022-06-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型的装配模块化建筑结构,第一模块单元、第二模块单元、第三模块单元、基础、第一连接后浇带、第二连接后浇带、地板顶板连接组件、第一剪力墙连接组件、第二剪力墙连接组件和连梁连接组件,上下叠加的两个第一模块单元通过地板顶板连接组件、第二连接后浇带和第二剪力墙连接件连接,第三模块单元通过连梁连接组件、第一连接后浇带和第一剪力墙连接组件与第一模块单元连接,第三模块单元通过连梁连接组件、第一连接后浇带和第一剪力墙连接组件与第二模块单元连接,第一模块单元、第二模块单元和第三模块单元均安装于基础。本发明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具有环境友好、组合便利、整体性优良、抗震性能较好的特点。

    一种框架梁低周往复加载的试验结构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64849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92254.1

    申请日:2022-05-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架梁低周往复加载的试验结构及试验方法,其试验结构包括试验层框架梁、试验层板、基础层梁、反力层梁和框架柱,试验层框架梁、试验层板、基础层梁、反力层梁和框架柱形成三层的x跨×y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试验层中非边梁的试验层框架梁在其跨中,通过两个背靠背相互贴合的金属件断开;试验层中的试验层板从其跨中至断开的试验层框架梁的跨中,通过两个背靠背相互贴合的金属件断开;两个金属件相互贴合之处涂抹有润滑剂;试验层板在断开处的厚度局部增大,在试验层框架梁和试验层板设有传感器。本发明可以解决如何在释放框架梁剪力约束的情况下进行整体结构的框架梁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的问题。

    应用性能前馈集中塑性铰单元的抗震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76586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110417650.6

    申请日:2021-04-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应用性能前馈集中塑性铰单元的抗震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多个弯矩值和多个剪力值得到组合弯矩值和组合剪力值,再通过计算组合弯矩值和组合剪力值得到弯剪比和剪跨比,然后通过计算构件的剪跨比和弯剪比确定构件变形指数限值,并通过构件变形指数限值推算关键骨架曲线点,最终建立PFLPH单元的本构骨架曲线图。本发明可以良好地模拟构件的强度退化效应、良好地反应剪跨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良好地反应配箍对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和良好地反应材料类型对构件滞回特性的影响。

    可模拟构件压弯剪耦合的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438411B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211085146.1

    申请日:2022-09-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模拟构件压弯剪耦合的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其方法包括:对混凝土待分析构件开展弹塑性分析的过程中,在第i分析步的结构刚度计算时,判断第i‑1分析步下待分析构件的受力特征是否满足本构参数的更新阈值要求;若满足,则通过已训练的神经网络拓扑关系,根据待分析构件的受力特征映射出映射骨架控制参数和映射滞回环控制参数,更新映射骨架和映射滞回环,根据更新的映射骨架和更新的映射滞回环,计算第i分析步的结构刚度,完成第i分析步的弹塑性分析,继续第i+1分析步的结构刚度计算。本发明通过对本构参数的实时更新,在避免高额求解成本的同时,模拟更加真实的混凝土构件压弯剪耦合效应。

    一种带厚板转换的全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92444B

    公开(公告)日:2023-02-14

    申请号:CN202110539568.0

    申请日:2021-0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厚板转换的全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S1、制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水准,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水准;S2、采用弹性设计方法进行结构的承载力设计,并选取地震波进行弹性时程分析,以满足多遇地震的抗震性能要求;S3、采取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计算分析,对结构的各个构件进行承载力或变形复核,以满足罕遇地震的抗震性能要求;S4、采用动力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和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法对结构进行超越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计算分析,对整体结构进行分层次的抗震性能评估,使结构在遇到大地震的损失可控,且结构安全,既满足结构抗震性能要求,又能节省建筑耗材。

    一种带厚板转换的全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92444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539568.0

    申请日:2021-0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厚板转换的全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S1、制定结构抗震性能目标水准,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水准;S2、采用弹性设计方法进行结构的承载力设计,并选取地震波进行弹性时程分析,以满足多遇地震的抗震性能要求;S3、采取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对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计算分析,对结构的各个构件进行承载力或变形复核,以满足罕遇地震的抗震性能要求;S4、采用动力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和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法对结构进行超越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计算分析,对整体结构进行分层次的抗震性能评估,使结构在遇到大地震的损失可控,且结构安全,既满足结构抗震性能要求,又能节省建筑耗材。

    一种框架梁低周往复加载的试验结构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64849B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10592254.1

    申请日:2022-05-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架梁低周往复加载的试验结构及试验方法,其试验结构包括试验层框架梁、试验层板、基础层梁、反力层梁和框架柱,试验层框架梁、试验层板、基础层梁、反力层梁和框架柱形成三层的x跨×y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试验层中非边梁的试验层框架梁在其跨中,通过两个背靠背相互贴合的金属件断开;试验层中的试验层板从其跨中至断开的试验层框架梁的跨中,通过两个背靠背相互贴合的金属件断开;两个金属件相互贴合之处涂抹有润滑剂;试验层板在断开处的厚度局部增大,在试验层框架梁和试验层板设有传感器。本发明可以解决如何在释放框架梁剪力约束的情况下进行整体结构的框架梁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的问题。

    一种轴向约束的RC梁受弯性能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266175A

    公开(公告)日:2022-11-01

    申请号:CN202210987561.X

    申请日:2022-08-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向约束的RC梁受弯性能试验装置,包括RC梁结构、轴向约束装置、支承装置、加载装置和测量装置。RC梁结构包括试验梁和柱墩,试验梁端部设置梁端圆环板,通过环形接触面与柱墩连接,使得试验梁端部仅传递通过端部截面中心的轴力和剪力,不传递弯矩。轴向约束装置包括约束钢梁、钢棒和固定装置,通过增减钢棒的数量,可变化轴向约束装置的轴向约束刚度。将试验梁的两端设计成可提供轴力的铰节点,使得试验梁成为带轴向约束的简支梁,可由荷载力传感器测量的数据计算得到跨中弯矩。本发明考虑轴向约束和被动轴压力,且保留简支梁的静定特性,为研究轴向约束下的RC梁受弯性能提供试验解决方案。

    采用改进钢筋恢复力模型的抗震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59813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342399.2

    申请日:2022-10-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采用改进钢筋恢复力模型的抗震分析方法,以搭建的数字化构件试验数据库为基础,以改进钢筋恢复力模型和可考虑受拉特性的混凝土本构模型为材料本构,采用基于刚度法的纤维单元建立构件纤维单元自动弹塑性分析模型,并进行控制参数的最优解辨识,搭建以构件设计特征参数为输入、改进钢筋恢复力模型控制参数为输出的构件钢筋本构参数预测模型并进行训练。本发明可以考虑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构件宏观特征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而考虑构件的复杂滞回特性,通过将改进钢筋恢复力模型内嵌于纤维单元进行结构抗震中的构件弹塑性分析,在提高弹塑性计算精度的同时保证计算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