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镍合金-低碳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98451B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610939654.X

    申请日:2016-10-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镍合金‑低碳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金属复合材料领域,包括:低碳钢基体和复合在低碳钢基体上的铁镍合金层,铁镍合金层的厚度为50‑130μm,铁镍合金层中,由低碳钢基体向铁镍合金层方向,Ni含量梯度升高,Fe含量梯度降低。本发明中铁镍合金与低碳钢呈梯度连接,结合牢固,复合材料表面结构致密,镍含量可控,耐腐蚀性好,具有铁镍合金和低碳钢的综合性能。

    一种Fe-Mo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746114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510186743.7

    申请日:2015-04-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5D3/66 C25D5/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Fe-Mo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Fe-Mo复合材料金属Mo镀层厚度为3.5-16.4μm,Mo质量百分含量为20-42%。制备为选取三元熔盐摩尔比NaCl:KCl:NaF=1:1:1-1:1:3,添加质量分数为10-30%的粉状MoO3,混合均匀,放入充满Ar保护的电炉,升温至700-800℃,恒温80-100min,得到熔盐介质备用;取石墨板或Mo板为阳极,低碳钢为阴极放入坩埚内熔盐介质中,在温度700-800℃、脉冲电流密度80-300mA/cm2的条件下,电沉积50-120min,得到在基体表面形成Mo的镀层,获得Fe-Mo渗镀复合材料。获得Fe-Mo复合材料具有低碳钢的高塑性,同时兼具表面高强度、耐磨、耐腐蚀等优点。该工艺简单,过程参数控制简单,对于Mo的提取和Fe-Mo复合材料制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用于高效连续生产Fe-6.5%Si薄带的熔盐渗硅炉

    公开(公告)号:CN107937866B

    公开(公告)日:2019-11-22

    申请号:CN201711144271.4

    申请日:2017-1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效连续生产Fe‑6.5%Si薄带的熔盐渗硅炉,属于高硅钢生产技术领域,包括炉盖和炉体,所述炉盖与炉体可分离;所述炉盖内设有循环水冷系统;所述炉体包括炉壳、炉缸和炉衬,所述炉衬设在炉壳与炉缸之间,所述炉壳为倒梯台敞口结构,所述炉缸具有与炉壳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所述炉缸内壁上设有多个石墨坛,所述炉缸底部铺设有厚度为20mm的石墨板;所述炉衬通过保温砖铺砌而成,所述炉衬包括耐火层、中间层和隔热层,所述耐火层与炉缸之间设有电加热设备。本发明可实现Fe‑6.5%Si薄带连续化生产,无污染气体排出,节省设备空间占用率,并且制备Fe‑6.5%Si薄带表面平整,成分均匀。

    一种用于高效连续生产Fe-6.5%Si薄带的熔盐渗硅炉

    公开(公告)号:CN107937866A

    公开(公告)日:2018-04-20

    申请号:CN201711144271.4

    申请日:2017-1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效连续生产Fe-6.5%Si薄带的熔盐渗硅炉,属于高硅钢生产技术领域,包括炉盖和炉体,所述炉盖与炉体可分离;所述炉盖内设有循环水冷系统;所述炉体包括炉壳、炉缸和炉衬,所述炉衬设在炉壳与炉缸之间,所述炉壳为倒梯台敞口结构,所述炉缸具有与炉壳相匹配的形状和大小,所述炉缸内壁上设有多个石墨坛,所述炉缸底部铺设有厚度为20mm的石墨板;所述炉衬通过保温砖铺砌而成,所述炉衬包括耐火层、中间层和隔热层,所述耐火层与炉缸之间设有电加热设备。本发明可实现Fe-6.5%Si薄带连续化生产,无污染气体排出,节省设备空间占用率,并且制备Fe-6.5%Si薄带表面平整,成分均匀。

    一种Fe-V梯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63692B

    公开(公告)日:2018-01-30

    申请号:CN201510569210.7

    申请日:2015-09-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Fe‑V梯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采用NaCl‑KCl‑NaF作为熔盐介质、V2O3为溶质配置熔盐体系;以钢板为阴极、金属V板为阳极,在所述熔盐体系中直流脉冲电沉积,即可得到所述的Fe‑V梯度材料。本方法以熔盐为介质,在直流电作用下,由V的氧化物一步电沉积制备Fe‑V梯度材料;可以获得表面平整、光滑的纯V层,同时V在低碳钢基体中进行了扩散,实际获得了含纯V层的Fe‑V梯度材料。本方法采用熔盐体系,组元原料易得,价格低廉,成本低,能耗少;生产流程短、操作简单,参数控制范围宽,容易实现。本方法具有梯度层形成速度快、制备时间短、梯度层厚度可随意控制、材料表面结构致密、工艺简单等特点,所得梯度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冲击性和耐热疲劳性能。

    一种Fe-Mo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746114B

    公开(公告)日:2017-10-20

    申请号:CN201510186743.7

    申请日:2015-04-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Fe‑Mo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Fe‑Mo复合材料金属Mo镀层厚度为3.5‑16.4μm,Mo质量百分含量为20‑42%。制备为选取三元熔盐摩尔比NaCl:KCl:NaF=1:1:1‑1:1:3,添加质量分数为10‑30%的粉状MoO3,混合均匀,放入充满Ar保护的电炉,升温至700‑800℃,恒温80‑100min,得到熔盐介质备用;取石墨板或Mo板为阳极,低碳钢为阴极放入坩埚内熔盐介质中,在温度700‑800℃、脉冲电流密度80‑300mA/cm2的条件下,电沉积50‑120min,得到在基体表面形成Mo的镀层,获得Fe‑Mo渗镀复合材料。获得Fe‑Mo复合材料具有低碳钢的高塑性,同时兼具表面高强度、耐磨、耐腐蚀等优点。该工艺简单,过程参数控制简单,对于Mo的提取和Fe‑Mo复合材料制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Fe-V梯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63692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10569210.7

    申请日:2015-09-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Fe-V梯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采用NaCl-KCl-NaF作为熔盐介质、V2O3为溶质配置熔盐体系;以钢板为阴极、金属V板为阳极,在所述熔盐体系中直流脉冲电沉积,即可得到所述的Fe-V梯度材料。本方法以熔盐为介质,在直流电作用下,由V的氧化物一步电沉积制备Fe-V梯度材料;可以获得表面平整、光滑的纯V层,同时V在低碳钢基体中进行了扩散,实际获得了含纯V层的Fe-V梯度材料。本方法采用熔盐体系,组元原料易得,价格低廉,成本低,能耗少;生产流程短、操作简单,参数控制范围宽,容易实现。本方法具有梯度层形成速度快、制备时间短、梯度层厚度可随意控制、材料表面结构致密、工艺简单等特点,所得梯度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冲击性和耐热疲劳性能。

    一种W-Ni-Cu梯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77633A

    公开(公告)日:2015-12-23

    申请号:CN201510569151.3

    申请日:2015-09-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W-Ni-Cu梯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以NaCl-KCl-NaF-NiO的熔盐体系作为Ni的渗源,以镀铜水溶液作为Cu的渗源;纯W板经熔盐电沉积渗镍、水溶液电沉积渗Cu,最后扩散退火,即可得到所述的W-Ni-Cu梯度材料。本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冲击性和耐热疲劳性能,材料各部分结合紧密,材料表面结构致密、平整,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机械性能。本方法根据扩散基本理论,采用电沉积法,在电场和温度场的作用下W、Ni之间和Ni、Cu之间同时发生互扩散(电场可加速固态金属的扩散,固态扩散中多元素扩散时也可相互提高对方的扩散速度),加速梯度层增厚;具有梯度层形成速度快、制备时间短、梯度层厚度可随意控制、材料表面结构致密、导热性良好,工艺简单等特点。

    一种W‑Ni‑Cu梯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77633B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申请号:CN201510569151.3

    申请日:2015-09-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W‑Ni‑Cu梯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以NaCl‑KCl‑NaF‑NiO的熔盐体系作为Ni的渗源,以镀铜水溶液作为Cu的渗源;纯W板经熔盐电沉积渗镍、水溶液电沉积渗Cu,最后扩散退火,即可得到所述的W‑Ni‑Cu梯度材料。本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冲击性和耐热疲劳性能,材料各部分结合紧密,材料表面结构致密、平整,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机械性能。本方法根据扩散基本理论,采用电沉积法,在电场和温度场的作用下W、Ni之间和Ni、Cu之间同时发生互扩散(电场可加速固态金属的扩散,固态扩散中多元素扩散时也可相互提高对方的扩散速度),加速梯度层增厚;具有梯度层形成速度快、制备时间短、梯度层厚度可随意控制、材料表面结构致密、导热性良好,工艺简单等特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