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容器轻量化尾绳悬挂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551312A

    公开(公告)日:2021-03-26

    申请号:CN202011401932.9

    申请日:2020-12-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容器轻量化尾绳悬挂装置,属于尾绳悬挂装置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连接筒体、上端盖、拉杆、套筒、径向球面滑动轴承、推力球面滑动轴承、开槽螺母、开口销、下端盖和密封圈,拉杆上部连接开槽螺母,拉杆上部分别设置推力球面滑动轴承和套筒,套筒外部设置径向球面滑动轴承,拉杆深入连接筒体,拉杆和连接筒体下部通过密封圈密封,拉杆深入连接筒体的腔体部分上部设置上端盖,下部设置下端盖。该装置上部通过销轴与提升容器尾梁相连,下部直接或间接与不同尾绳接头相连,实现尾绳接头对提升容器的相对转动,同时实现了对不同类型尾绳接头的通用。本发明重量小、结构简单合理、通用性高、安装维护方便,适用于矿上立井多绳提升容器。

    一种提升容器轻量化尾绳悬挂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4243366U

    公开(公告)日:2021-09-21

    申请号:CN202022867486.2

    申请日:2020-12-0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升容器轻量化尾绳悬挂装置,属于尾绳悬挂装置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连接筒体、上端盖、拉杆、套筒、径向球面滑动轴承、推力球面滑动轴承、开槽螺母、开口销、下端盖和密封圈,拉杆上部连接开槽螺母,拉杆上部分别设置推力球面滑动轴承和套筒,套筒外部设置径向球面滑动轴承,拉杆深入连接筒体,拉杆和连接筒体下部通过密封圈密封,拉杆深入连接筒体的腔体部分上部设置上端盖,下部设置下端盖。该装置上部通过销轴与提升容器尾梁相连,下部直接或间接与不同尾绳接头相连,实现尾绳接头对提升容器的相对转动,实现对不同类型尾绳接头的通用。该装置重量小、结构简单合理、通用性高、安装维护方便,适于矿上立井多绳提升容器。

    基于数据驱动的提升容器衬板磨损预测及衬板优化布局

    公开(公告)号:CN112949002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330662.5

    申请日:2021-0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提升容器衬板磨损预测及衬板优化布局。衬板磨损预测采用离散元和有限元融合仿真方法,实现动态随机优化,进行提升容器衬板磨损性能的区域性分析;基于各磨损材料的真实磨损率,采用几何布朗运动+MCMC方法,对衬板各网格微单元的磨损退化行为进行建模及预测。衬板优化布局利用衬板磨损预测得到相关数据,采用聚类方法,进行衬板区域的优化划分;以衬板轻量化为设计目标,以衬板失效阈值为约束条件,进行各区域衬板材料的选取、衬板厚度的确定。本发明可有效预测金属矿用提升容器各块衬板的磨损情况,减轻衬板的总重,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衬板的更换频率,加工效率高,加工成本低。

    提升容器衬板磨损预测方法及衬板优化布局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49002B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0330662.5

    申请日:2021-0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提升容器衬板磨损预测方法及衬板优化布局的方法。衬板磨损预测方法采用离散元和有限元融合仿真方法,实现动态随机优化,进行提升容器衬板磨损性能的区域性分析;基于各磨损材料的真实磨损率,采用几何布朗运动+MCMC方法,对衬板各网格微单元的磨损退化行为进行建模及预测。衬板优化布局的方法利用衬板磨损预测得到相关数据,采用聚类方法,进行衬板区域的优化划分;以衬板轻量化为设计目标,以衬板失效阈值为约束条件,进行各区域衬板材料的选取、衬板厚度的确定。本发明可有效预测金属矿用提升容器各块衬板的磨损情况,减轻衬板的总重,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衬板的更换频率,加工效率高,加工成本低。

    一种采用复合材料的轻型首绳悬挂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3864928U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022281043.5

    申请日:2020-10-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采用复合材料的轻型首绳悬挂装置,属于矿山设备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楔形绳环、复合材料中板、上连接销、挡板、压板、侧板、调整油缸、垫块、中间连接销、换向叉及下连接销,复合材料中板包括铝合金主体结构、碳纤维缠绕层及聚氨酯保护壳,碳纤维缠绕层位于铝合金主体结构外侧凹槽结构内,碳纤维缠绕层距凹槽结构外侧留有一定空间用于安装聚氨酯保护壳。铝合金主体结构的加工工艺路线为:铸造→退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喷丸→磨削,碳纤维缠绕层的缠绕工艺路线为:表面处理→打底胶→湿法缠绕→固化。本实用新型复合材料中板结构合理,可实现中板30%左右减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