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961975A
公开(公告)日:2007-05-16
申请号:CN200610164952.2
申请日:2006-12-08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仿生层状结构软骨/骨植入体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用材料或生物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工艺为:多孔同种异体骨或异种骨植入体的制备、人工软骨预制体的制备和层状软骨/骨复合体的制备。将人或动物关节处骨头临床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进行清洗和免疫处理后,置于特制模具底部;在加压和负压的条件下,依次将聚乙烯醇/生物活性分子预制体和聚乙烯醇/润滑分子预制体注入模具中,表面找平,加压压实。经反复冷冻―溶融成型,得到仿生层状结构软骨/骨植入体。优点在于:得到一种表层为耐磨润滑层,中间层为受力层,底层为生物活性软骨/骨结合层的仿生层状关节软骨/骨复合植入体;可满足软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生理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266855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502740.5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目标跨断层高铁隧道减震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属于跨断层高铁隧道减震技术领域。包括断层破碎带区段,所述断层破碎带区段的两侧设有破碎带影响区,所述破碎带影响区远离断层破碎带区段的一侧设有普通区段,所述断层破碎带区段的中轴位置设有滑动断层面,所述断层破碎带区段内设有超挖段及铰接设计。减震结构体系通过超挖手段和变刚度填充保证了隧道和轨道在断层小错动量下的结构安全和功能,通过环向柔性连接段保证了隧道在断层大错动量下的结构安全,支撑机构使隧道顶部的压力向远离隧道方向分散,增加装置的稳定性;支撑机构使装置的支撑性更好,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使装置的抗错动能力更好,为后续修复提供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00418587C
公开(公告)日:2008-09-17
申请号:CN200610164952.2
申请日:2006-12-08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仿生层状结构软骨/骨植入体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医用材料或生物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工艺为:多孔同种异体骨或异种骨植入体的制备、人工软骨预制体的制备和层状软骨/骨复合体的制备。将人或动物关节处骨头临床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进行清洗和免疫处理后,置于特制模具底部;在加压和负压的条件下,依次将聚乙烯醇/生物活性分子预制体和聚乙烯醇/润滑分子预制体注入模具中,表面找平,加压压实。经反复冷冻一溶融成型,得到仿生层状结构软骨/骨植入体。优点在于:得到一种表层为耐磨润滑层,中间层为受力层,底层为生物活性软骨/骨结合层的仿生层状关节软骨/骨复合植入体;可满足软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生理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092740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710236805.X
申请日:2017-04-12
Applicant: 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十六局集团地铁工程有限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急倾斜特厚煤层老采空区残余变形的预计方法,包括:首先对急倾斜特厚煤层老采空区残余变形机理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急倾斜特厚煤层的开采影响传播规律,采用变化的开采影响传播角描述岩层移动的特殊形式,对传统概率积分法理论模型中参数进行修正,建立基于开采影响传播角变化的开采沉陷预计模型,然后结合等效开采厚度思想运用matlab编程构建残余移动变形预计模型,引入Kelvin模型,分析老采空区蠕变特性,构造残余沉降动态预测函数,实现残余沉降的动态分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提供一种针对急倾斜特厚煤层采空区塌落稳定后在外力影响下老采空区进一步活化产生的残余变形确定方法,也可应用于老采空区上方新建建筑的地基稳定性评价中。
-
公开(公告)号:CN107092740A
公开(公告)日:2017-08-25
申请号:CN201710236805.X
申请日:2017-04-12
Applicant: 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十六局集团地铁工程有限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急倾斜特厚煤层老采空区残余变形的预计方法,包括:首先对急倾斜特厚煤层老采空区残余变形机理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急倾斜特厚煤层的开采影响传播规律,采用变化的开采影响传播角描述岩层移动的特殊形式,对传统概率积分法理论模型中参数进行修正,建立基于开采影响传播角变化的开采沉陷预计模型,然后结合等效开采厚度思想运用matlab编程构建残余移动变形预计模型,引入Kelvin模型,分析老采空区蠕变特性,构造残余沉降动态预测函数,实现残余沉降的动态分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提供一种针对急倾斜特厚煤层采空区塌落稳定后在外力影响下老采空区进一步活化产生的残余变形确定方法,也可应用于老采空区上方新建建筑的地基稳定性评价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