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幕法顶管顶推力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74154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310086108.6

    申请日:2023-0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幕法顶管顶推力试验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模型箱,在模型箱一对侧壁上设置若干供顶管模型进出的出入口,PVC硬管的外侧形成有气囊,PVC硬管和气囊共同构成顶管模型,顶管模型穿过所述出入口且两端延伸到所述模型箱外,所述模型箱内填装有土体,并将所述顶管模型覆盖,所述PVC硬管上侧的土体内设置有土压力传感器,所述土压力传感器上侧的土体内设置有LVDT地表变形传感器,与所述PVC硬管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用于驱动所述PVC硬管移动,并对所述PVC硬管进行监测。所述系统能够准确测试管幕法不同钢管顶进过程中土压力、土体沉降以及顶推力的变化且试验结果准确。

    一种废热能源隧道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69270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0671389.1

    申请日:2023-06-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热能源隧道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法,包括地层模拟系统、废热产生系统、废热汲取系统、热循环系统和测试系统,其中地层模拟系统包括箱体,箱体内用于填筑原型地层的相似材料;废热产生系统包括隧道和废热热源,隧道设置在箱体中,废热热源为热力管道,热力管道设置在隧道中;废热汲取系统包括热交换管以及设置于热交换管内的低温水,热交换管设置在隧道的内壁上;热循环系统包括冷水机、分水器、集水器、进水管和出水管;测试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仪、计算机、地层测试元件以及隧道测试元件。本发明能够克服现有模型实验改变方案不灵活的缺点,能够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对废热能源隧道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管幕法顶管顶推力试验系统及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74154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086108.6

    申请日:2023-0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幕法顶管顶推力试验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模型箱,在模型箱一对侧壁上设置若干供顶管模型进出的出入口,PVC硬管的外侧形成有气囊,PVC硬管和气囊共同构成顶管模型,顶管模型穿过所述出入口且两端延伸到所述模型箱外,所述模型箱内填装有土体,并将所述顶管模型覆盖,所述PVC硬管上侧的土体内设置有土压力传感器,所述土压力传感器上侧的土体内设置有LVDT地表变形传感器,与所述PVC硬管相对应的一端设置有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用于驱动所述PVC硬管移动,并对所述PVC硬管进行监测。所述系统能够准确测试管幕法不同钢管顶进过程中土压力、土体沉降以及顶推力的变化且试验结果准确。

    身份、位置和动作识别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3378649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545406.8

    申请日:2021-05-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身份、位置和动作识别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身份、位置和动作识别系统包括身份识别模块、位置识别模块和/或动作识别模块;所述身份识别模块用于基于人员的图像识别所述人员的身份;所述位置识别模块用于基于从相对位置固定的多个相机同时获取的所述人员的图像识别所述人员的位置;所述动作识别模块用于基于包括所述人员的图像的视频帧序列识别所述人员的动作。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身份、位置和动作识别系统和方法,通过身份识别模块、位置识别模块及动作识别模块能够在人流密集的空间中识别人员身份,确定人员位置及该人员的行为,从而节省工作人员的精力,实现智能化、主动化的监控。

    动作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3569805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931463.X

    申请日:2021-08-13

    Inventor: 张雷 刘悦 张宇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作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待识别的原始视频;将原始视频输入至动作识别模型,得到动作识别模型输出的动作识别结果;其中,动作识别模型用于提取原始视频中的空间特征和时序特征,并进行深度时序特征加权获得动作特征值,基于动作特征值对原始视频进行动作识别。本发明提供的动作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动作识别模型实现视频动作的识别,动作识别模型在提取原始视频中的空间特征和时序特征后,需要通过深度时序特征加权获得动作特征值,深度时序特征加权可以为原始视频中的关键帧分配更大的权重,充分利用关键帧信息,从而有效提升了动作识别准确度。

    复合型可拆卸锚索支护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7385870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0662252.X

    申请日:2023-06-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型可拆卸锚索支护结构及其施工工艺,涉及锚索支护技术领域,支护结构包括锚孔、复合型锚索及承压座,锚索包括锚头和若干个锚索束,锚索束末端锚头插入锚孔底部,锚索束贯穿承压座置于锚孔内、并通过承压座固定于土体外表面;锚头中部锁锚孔内设有与电源相连的熔断器。施工时,利用钻机在土体内钻出T形锚孔,将锚头插入锚孔底部,锚索束与承压座相连;锚孔内注入水泥浆并养护至抗压强度达到规定值后,对所有锚索束进行分级张拉且无位移;通过承压座上的压力传感器来监测锚索束伸长量变化;施工完熔断器通电融化使锚头脱落,回收锚索束。本发明具有施工简便、回收便捷、承载力大、成本低、对地下污染小的优点。

    一种严寒环境户外可携带相变蓄热供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623406A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2010296799.9

    申请日:2020-04-15

    Abstract: 一种严寒环境户外可携带相变蓄热供暖装置涉及相变储能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注液口、注液口密封盖和固-液相变材料;固-液相变材料由注液口注入后密封在容器中。将固体状态时的固-液相变材料注入容器中后,拧紧注液口密封盖对其密封;将密封后的相变板放入蓄热水箱中进行蓄热;蓄热水浴温度控制在65~70℃,蓄热6-7小时。使用时,将蓄热完毕的可携带相变蓄热供暖装置放置于户外坐席或站席下方的安装槽,可携带相变蓄热供暖装置通过与人体直接接触,以导热方式向人体臀部或脚部释放热量,持续供暖;放热结束后,将放热完毕的相变蓄热供暖装置回收,放入蓄热的水浴中再次进行蓄热。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