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306662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523496.6
申请日:2023-11-14
Applicant: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岩质边坡挡墙植生沟槽三元结构及施工方法,属于岩土工程与生态护坡技术领域。其位于每级岩质边坡坡脚台阶或马道上,包括依次连接的挡墙单元、植生单元以及排水单元三个一体化结构单元;挡墙单元主要由梯形挡墙、坡脚滤料组成;植生单元主要由植生层、反滤层、储水层构成;所述排水单元主要由中槽壁、边槽壁、渗水隔板组成,渗水隔板设置在中槽壁、边槽壁之间,且渗水隔板底部也设置有储水层;植生单元设置在所述梯形挡墙与中槽壁之间;挡墙单元、植生单元以及排水单元底部还设置有一体的沟槽底板。本发明具备挡土支护、生态植生、边坡排水三项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351754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580835.5
申请日:2021-12-22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0 , E02D29/045 , E02D29/16 , E02D3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组合壳管廊底部T型节点及其施工方法,包括现浇底板在工厂预制的组合壳中墙板在施工现场拼接形成组合壳管廊底部T型节点;拼接完成后在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完成节点结构施工。组合壳中墙板钢筋骨架、对拉连接件和高强模板组成。本发明节点采用现浇混凝土将底板和预制中墙板连接,连接位置无接缝,防水效果好;组合壳构件质量只有全预制构件重量的五分之一,构件运输成本低;该节点不改变现浇构件的混凝土截面和钢筋连接方式,整体性保持与现浇一致。中墙板通过连接件将高强模板材料和钢筋骨架连接在一起,构件标准化程度高,具有工业化生产的设计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4232674A
公开(公告)日:2022-03-25
申请号:CN202111580856.7
申请日:2021-12-22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0 , E02D29/045 , E02D29/16 , E02D3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组合壳管廊顶部T型节点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在工厂预制的组合壳顶板和组合壳中墙板,在施工现场拼接形成组合壳管廊顶部T型节点;拼接完成后,在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完成T型节点的结构施工。所述的组合壳顶板由钢筋骨架、连接件和高强底模板组成。所述的组合壳中墙板由钢筋骨架、对拉连接件和高强模板组成。该节点采用现浇混凝土将顶板和中墙板连接,连接位置无接缝,防水效果好;组合壳构件质量只有全预制构件重量的五分之一,构件运输成本低;该节点不改变现浇构件的混凝土截面和钢筋连接方式,整体性保持与现浇一致;顶板和中墙板通过连接件将高强模板材料和钢筋骨架连接在一起,构件标准化程度高,具有工业化生产的设计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0886306A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910996470.0
申请日:2019-10-19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综合管廊易液化地基自适应排水减压系统与方法,本发明的系统结构构建了由穿越液化地层的碎石桩、导水碎石盲沟、减压管井组成的互连互通的疏水通道,可将孔隙水及时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有地震荷载存在时,易液化地层中孔隙水压力不断增大,碎石桩网在地基中形成渗透性良好的排水通道,将孔隙水及时排出,孔隙水压力逐渐降低,土颗粒间恢复有效应力,可有效避免了土体液化。通过实施自适应排水减压措施,可在易液化地层内部形成互连互通的疏水通道,能够迅速降低由地震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有效避免饱水易液化地基土产生液化的可能性,为穿过易液化地区的综合管廊提供安全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9113080A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811064628.2
申请日:2018-09-12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质高切坡锚墩网箱耦合生态护坡方法,首先在岩质高切坡上堆放生态防潜蚀网箱,网箱上端有防潜蚀层,放置时需要注意放置方向。生态防潜蚀网箱堆载完毕后,在网箱预埋管内进行钻孔、安装锚索、锚固注浆、锚索张拉及锁定、封锚,实现岩质高切坡表层稳定、深层稳定联合控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通过该方法实现岩质高切坡表层稳定和深层稳定联合控制,同时满足生态环境保护需求。采用本方法进行岩质高切坡锚墩网箱耦合生态护坡施工,可以满足岩质高切坡表层稳定、深层稳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同时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不需要占据过多的面积。
-
公开(公告)号:CN106869548B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710226489.8
申请日:2017-04-09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E04H6/08 , E04G21/00 , E02D29/0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心柱框架装配式地下停车场结构体系与施工方法,属于地下工程施工领域。在装配式地下车库施工过程中,先开挖基坑土体并完成支护结构的施工,然后采用装配组合式结构构件对结构体系进行建造,针对基坑开挖支护和结构体系的建造过程,总结并提出了适用于装配式城市地下车库施工的“一下两上”施工工法。该体系包括中心柱构造组合、剪力墙构造组合、车库外墙构造组合、框架柱构造组合、框架梁构造组合、层间板构造组合和关键节点构造组合。本发明提及的地下车库,可以提高施工过程安全性和提供足够的施工空间,同时可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施工质量和减小施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3195069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310110258.2
申请日:2013-04-01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预应力式双排桩强约束深基坑支护方法,属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方法为:拟开挖的基坑周边先后布设两排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靠近基坑的一排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为前排桩,靠近既有建筑物的方向上一排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为后排桩;钢筋笼经混凝土浇筑后形成前排桩,预应力锚索与钢筋笼绑扎植入桩孔后经混凝土浇筑形成后排桩;预应力锚索靠近地面的一端为锚索自由段,外表用黄油、薄膜和波纹管防腐,使其自由伸缩;另一端锚索锚固段将预应力锚索与钢筋笼绑扎入桩孔后注浆,浇筑前排桩冠梁、后排桩冠梁及连梁,在后排桩冠梁(6)上设置对预应力锚索施加预应力的锚索锚垫;本发明增大了支护结构的水平刚度及坑倾覆稳定性,增大了周边建筑物的安全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03866736B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410124579.2
申请日:2014-03-29
Applicant: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北京工业大学
IPC: E02B1/02
Abstract: 一种矿震对煤矿地下水库影响的物理模拟试验系统及方法属于采矿工程与水利工程跨学科技术领域。首先在振动台上固定模型箱;在模型箱内放入模型地层材料以模拟各岩层,做出模型煤柱,放入气垫模拟煤层采空区域;布设加速度传感器,微型压力计,拉线式位移计和百分表位移计;在静态作用下先测出各传感器初值,然后分段模拟采空煤层,记录静态作用下数据;向振动台(2)输入峰值加速度不同的几种典型地震波,待振动完成后分别记录微型压力计,拉线式位移计和百分表位移计和加速度传感器的数据。观测振动后模型剖面加速度变化规律、模型表面位移沉降规律、模型煤层顶板的位移变化规律以及模型煤柱的应力变化规律,研究地下水库库容的变化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3901167B
公开(公告)日:2015-07-22
申请号:CN201410124259.7
申请日:2014-03-29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Abstract: 一种用于模拟煤层开采的高压充气筏垫试验装置与方法属于采矿工程中模型试验技术领域。装置包括充气筏垫部分、测压装置、充气装置、抽真空装置;充气筏垫牛津布面和牛津布拉带通过粘结形成密闭筏垫即充气筏垫部分,放置于试验模型的采空区部位,密闭筏垫两侧密贴模型煤柱(2);密闭气管(6)一端与充气筏垫牛津布面(3)粘结在一起,另一端与测压表(7)通过密闭气管口(10)连接,测压表(7)与气阀(8)连接;气阀口(9)连接充气装置给密闭筏垫充气,模拟能够承压的煤层;在模拟采空时,将密闭气管口(10)连接抽真空装置。本发明解决了模拟采空区可靠性以及模型形态稳定问题:实现了模拟采空区的分段、分步,与实际采煤过程一致。
-
公开(公告)号:CN104727607A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510041005.3
申请日:2015-01-27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集约化城市地下停车系统,该系统包括电梯核心筒、结构框架筒、车辆入库平台、载车系统、泊车空间。所述电梯核心筒包括中心柱和电梯核心筒剪力墙,电梯核心筒剪力墙均匀分布于中心柱的外缘,二者通过混凝土浇筑连接,将泊车空间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扇形部分;结构框架筒分为内环框架筒与外环框架筒两层结构,形成放射状分布的泊车空间。在该停车系统中间的电梯核心筒处设有六部扇形载车电梯,可同时运营,构成满足多部车辆同时进出库的高效率载车系统;在车辆入库平台处设置有入库平台直轨滑道和入库平台曲轨滑道,在伺服系统判断泊车位后可将载车托盘及时转入相应滑道,保证了泊车位的交叉运营;该运行模式在高效利用泊车空间的同时,实现了车辆泊提效率集约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