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981733A
公开(公告)日:2011-02-23
申请号:CN200980111307.6
申请日:2009-04-0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关东学院大学表面工学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366 , H01M4/62 , H01M10/052 , H01M10/0585
Abstract: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电极元件(1)包括:负电极集电体(2);以及负电极层(5),其包括合金活性材料层(3)和树脂层(4),其中所述合金活性材料层(3)形成在所述负电极集电体(2)上,所述树脂层(4)在所述合金活性材料层(3)的表面上被形成为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将所述合金活性材料层(3)的部分暴露于所述负电极层(5)的表面。所述合金活性材料层(3)的暴露于所述开口的表面和所述树脂层(4)的表面形成台阶,以便与所述合金活性材料层(3)的暴露表面相比,所述树脂层(4)的表面距离所述负电极集电体(2)的表面更远。
-
公开(公告)号:CN101981733B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0980111307.6
申请日:2009-04-0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株式会社关东学院大学表面工学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366 , H01M4/62 , H01M10/052 , H01M10/0585
Abstract: 一种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电极元件(1)包括:负电极集电体(2);以及负电极层(5),其包括合金活性材料层(3)和树脂层(4),其中所述合金活性材料层(3)形成在所述负电极集电体(2)上,所述树脂层(4)在所述合金活性材料层(3)的表面上被形成为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将所述合金活性材料层(3)的部分暴露于所述负电极层(5)的表面。所述合金活性材料层(3)的暴露于所述开口的表面和所述树脂层(4)的表面形成台阶,以便与所述合金活性材料层(3)的暴露表面相比,所述树脂层(4)的表面距离所述负电极集电体(2)的表面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