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801696B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0880107065.9
申请日:2008-09-22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G17/015 , B60G17/0165 , B60G21/05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17/0165 , B60G17/0182 , B60G21/0555 , B60G2202/135 , B60G2400/0522 , B60G2400/0523 , B60G2400/104 , B60G2400/208 , B60G2400/252 , B60G2400/41 , B60G2800/0122 , B60G2800/24
Abstract: 提供一种实用性高的车身侧倾抑制系统。该系统针对车辆的前轮侧和后轮侧的每一侧设置了主动稳定装置14,该主动稳定装置14被构成为在弹簧上部和弹簧下部之间产生在左右侧彼此朝向相反的侧倾抑制力并可通过执行器的工作来改变该侧倾抑制力,该系统被构成为可执行路面不平起因侧倾抑制控制202,即用于使所述稳定装置所产生的侧倾抑制力起到抑制因所述车辆所行驶的路面不平引起的车身侧倾的作用的控制。例如,如果可执行在现有的稳定装置中执行的用于抑制因车辆转弯引起的侧倾的控制200和路面不平起因侧倾抑制控制202,就会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079849B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080068902.9
申请日:2010-09-0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G17/018 , B60G17/0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17/015 , B60G17/016 , B60G17/018 , B60G17/02 , B60G2400/91 , B60G2500/20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包括:连接车辆的簧上部件(10)和簧下部件(20),产生与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的相对位移相应的弹簧力、且能够可变地控制弹簧力的弹簧机构(30A);及连接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产生使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的相对运动衰减的衰减力、且能够可变地控制衰减力的衰减机构(30B),基于与车辆的簧上振动有关的第一物理量及与车辆的簧下振动有关的第二物理量来控制弹簧机构及衰减机构。
-
公开(公告)号:CN102265231B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0880132548.4
申请日:2008-12-2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穗积仁
IPC: G05D19/02 , B60G17/015 , F16F15/02 , G05B13/02 , G05B1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D19/02 , B60G17/08 , B60G2500/10 , B60G2600/02 , B60G2600/09 , F16F15/02
Abstract: 基于通过状态反馈控制器(K)算出的控制输入(u)来使致动器工作,由此控制由阻尼力产生装置产生的阻尼力,其中,该状态反馈控制器(K)被设计成闭环控制系统(S)的L2增益小于预先设定的正常数γ,该闭环控制系统(S)包含使用延迟近似模型(M)设计的广义对象(G)和该广义对象(G)的所述状态反馈控制器(K)。所述延迟近似模型(M)被设置为:在所述阻尼力产生装置的力学运动模型上作用了表示所述致动器的工作延迟的延迟要素(R)和消除所述延迟的延迟补偿要素(R*),而且是双线性系统,并且近似于延迟考虑模型,该延迟考虑模型是在所述阻尼力产生装置的力学运动模型中考虑了所述延迟的控制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02232027A
公开(公告)日:2011-11-02
申请号:CN201080002507.0
申请日:2010-02-1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G17/0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17/015 , B60G17/08 , B60G2400/102 , B60G2400/104 , B60G2400/106 , B60G2400/204 , B60G2400/25 , B60G2500/10 , B60G2800/01 , B60G2800/012 , B60G2800/014 , B60G2800/912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减振力控制装置,根据基于至少对横摇方向的车体的姿态变化进行抑制的姿态控制的目标控制量和至少对横摇方向的车体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的乘坐舒适性控制的目标控制量的最终目标控制量,控制减振力发生装置的减振系数。乘坐舒适性控制的目标控制量是作为一定的基本控制量与可变控制量之和而计算出的控制量。计算姿态控制的目标控制量以及可变控制量,计算比基本控制量接近姿态控制的目标控制量的修正后的基本控制量,将修正后的基本控制量与可变控制量之和作为最终目标控制量,由此能够很好地抑制姿态变化以及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079849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080068902.9
申请日:2010-09-0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G17/018 , B60G17/0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17/015 , B60G17/016 , B60G17/018 , B60G17/02 , B60G2400/91 , B60G2500/20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包括:连接车辆的簧上部件(10)和簧下部件(20),产生与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的相对位移相应的弹簧力、且能够可变地控制弹簧力的弹簧机构(30A);及连接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产生使簧上部件和簧下部件的相对运动衰减的衰减力、且能够可变地控制衰减力的衰减机构(30B),基于与车辆的簧上振动有关的第一物理量及与车辆的簧下振动有关的第二物理量来控制弹簧机构及衰减机构。
-
公开(公告)号:CN102265231A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申请号:CN200880132548.4
申请日:2008-12-2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穗积仁
IPC: G05D19/02 , B60G17/015 , F16F15/02 , G05B13/02 , G05B1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D19/02 , B60G17/08 , B60G2500/10 , B60G2600/02 , B60G2600/09 , F16F15/02
Abstract: 基于通过状态反馈控制器(K)算出的控制输入(u)来使致动器工作,由此控制由阻尼力产生装置产生的阻尼力,其中,该状态反馈控制器(K)被设计成闭环控制系统(S)的L2增益小于预先设定的正常数γ,该闭环控制系统(S)包含使用延迟近似模型(M)设计的广义对象(G)和该广义对象(G)的所述状态反馈控制器(K)。所述延迟近似模型(M)被设置为:在所述阻尼力产生装置的力学运动模型上作用了表示所述致动器的工作延迟的延迟要素(R)和消除所述延迟的延迟补偿要素(R*),而且是双线性系统,并且近似于延迟考虑模型,该延迟考虑模型是在所述阻尼力产生装置的力学运动模型中考虑了所述延迟的控制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02232027B
公开(公告)日:2013-11-06
申请号:CN201080002507.0
申请日:2010-02-1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G17/0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17/015 , B60G17/08 , B60G2400/102 , B60G2400/104 , B60G2400/106 , B60G2400/204 , B60G2400/25 , B60G2500/10 , B60G2800/01 , B60G2800/012 , B60G2800/014 , B60G2800/912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减振力控制装置,根据基于至少对横摇方向的车体的姿态变化进行抑制的姿态控制的目标控制量和至少对横摇方向的车体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的乘坐舒适性控制的目标控制量的最终目标控制量,控制减振力发生装置的减振系数。乘坐舒适性控制的目标控制量是作为一定的基本控制量与可变控制量之和而计算出的控制量。计算姿态控制的目标控制量以及可变控制量,计算比基本控制量接近姿态控制的目标控制量的修正后的基本控制量,将修正后的基本控制量与可变控制量之和作为最终目标控制量,由此能够很好地抑制姿态变化以及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801696A
公开(公告)日:2010-08-11
申请号:CN200880107065.9
申请日:2008-09-22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G17/015 , B60G17/0165 , B60G21/05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G17/0165 , B60G17/0182 , B60G21/0555 , B60G2202/135 , B60G2400/0522 , B60G2400/0523 , B60G2400/104 , B60G2400/208 , B60G2400/252 , B60G2400/41 , B60G2800/0122 , B60G2800/24
Abstract: 提供一种实用性高的车身侧倾抑制系统。该系统针对车辆的前轮侧和后轮侧的每一侧设置了主动稳定装置14,该主动稳定装置14被构成为在弹簧上部和弹簧下部之间产生在左右侧彼此朝向相反的侧倾抑制力并可通过执行器的工作来改变该侧倾抑制力,该系统被构成为可执行路面不平起因侧倾抑制控制202,即用于使所述稳定装置所产生的侧倾抑制力起到抑制因所述车辆所行驶的路面不平引起的车身侧倾的作用的控制。例如,如果可执行在现有的稳定装置中执行的用于抑制因车辆转弯引起的侧倾的控制200和路面不平起因侧倾抑制控制202,就会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