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380263B
公开(公告)日:2019-06-28
申请号:CN201710779663.1
申请日:2013-04-0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山田贤二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B60K11/04 , B60R19/12 , B60R19/24 , B60R19/34 , B60R2019/182 , B60R2021/0023 , B60R2021/0025 , B62D21/155 , B62D25/082 , B62D25/08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微小重叠碰撞或斜向碰撞时有效地使车身向反碰撞侧移动的车身前部结构。车身前部结构(10)具备:前纵梁(1);外侧框架部件(30),其以相对于前纵梁(12)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分离的方式而配置,且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与护板部或前柱连接,并且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在侧视观察时与前纵梁(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重叠;结合部件(14),其将前纵梁(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与外侧框架部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结合,并被输入碰撞载荷;加强结构(52),其在外侧框架部件(30)中的侧视观察时与前纵梁(12)重叠的部分处对该外侧框架部件(30)进行加强。
-
公开(公告)号:CN105073560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380075172.9
申请日:2013-04-0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山田贤二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B60K11/04 , B60R19/12 , B60R19/24 , B60R19/34 , B60R2019/182 , B60R2021/0023 , B60R2021/0025 , B62D21/155 , B62D25/082 , B62D25/08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微小重叠碰撞或斜向碰撞时有效地使车身向反碰撞侧移动的车身前部结构。车身前部结构(10)具备:前纵梁(1);外侧框架部件(30),其以相对于前纵梁(12)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分离的方式而配置,且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与护板部或前柱连接,并且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在侧视观察时与前纵梁(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重叠;结合部件(14),其将前纵梁(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与外侧框架部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结合,并被输入碰撞载荷;加强结构(52),其在外侧框架部件(30)中的侧视观察时与前纵梁(12)重叠的部分处对该外侧框架部件(30)进行加强。
-
公开(公告)号:CN107380263A
公开(公告)日:2017-11-24
申请号:CN201710779663.1
申请日:2013-04-0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山田贤二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B60K11/04 , B60R19/12 , B60R19/24 , B60R19/34 , B60R2019/182 , B60R2021/0023 , B60R2021/0025 , B62D21/155 , B62D25/082 , B62D25/08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微小重叠碰撞或斜向碰撞时有效地使车身向反碰撞侧移动的车身前部结构。车身前部结构(10)具备:前纵梁(1);外侧框架部件(30),其以相对于前纵梁(12)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分离的方式而配置,且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与护板部或前柱连接,并且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在侧视观察时与前纵梁(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重叠;结合部件(14),其将前纵梁(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与外侧框架部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结合,并被输入碰撞载荷;加强结构(52),其在外侧框架部件(30)中的侧视观察时与前纵梁(12)重叠的部分处对该外侧框架部件(30)进行加强。
-
公开(公告)号:CN105644321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510825556.9
申请日:2015-11-2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 B60J5/0426 , B60J5/04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侧部结构。比厢内侧竖直壁部(44A)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台阶部(44S)设置在门内面板(44)上。台阶部(44S)的一部分为第一重叠部(44R),在车辆侧视图中,所述第一重叠部布置与中柱(18)的外侧竖直壁部(18A)重叠的位置中。中柱(18)的外侧竖直壁部(18A)的一部分为第二重叠部(18R),所述第二重叠部在比在台阶部(44S)和厢内侧竖直壁部(44A)之间的距离窄的距离处面对第一重叠部(44R)。如下的第三重叠部(60X,60Y)设置在腰线加强件(60)的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端部上:在车辆侧视图中,所述第三重叠部在与中柱(18)的第二重叠部(18R)重叠的位置中连接至第一重叠部(44R)。
-
公开(公告)号:CN105073560B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380075172.9
申请日:2013-04-0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山田贤二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B60K11/04 , B60R19/12 , B60R19/24 , B60R19/34 , B60R2019/182 , B60R2021/0023 , B60R2021/0025 , B62D21/155 , B62D25/082 , B62D25/08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微小重叠碰撞或斜向碰撞时有效地使车身向反碰撞侧移动的车身前部结构。车身前部结构(10)具备:前纵梁(1);外侧框架部件(30),其以相对于前纵梁(12)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分离的方式而配置,且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与护板部或前柱连接,并且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在侧视观察时与前纵梁(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重叠;结合部件(14),其将前纵梁(1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与外侧框架部件(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侧结合,并被输入碰撞载荷;加强结构(52),其在外侧框架部件(30)中的侧视观察时与前纵梁(12)重叠的部分处对该外侧框架部件(30)进行加强。
-
公开(公告)号:CN104661878B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380049479.1
申请日:2013-12-0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R19/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 B62D21/152 , B62D25/082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含:前侧构件;裙板构件,其包含相对于所述前侧构件的端部定位在车辆的前侧的端部;保险杠加强件,其包含具有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联接构件,其联接前侧构件的前端和裙板构件的前端;内吸能部,其布置在车辆的前侧且在前侧构件的前端处;所述内吸能部联接所述联接构件和所述第一联接部;以及外吸能部,其布置在车辆的前侧且在裙板构件的前端处;并且所述外吸能部联接所述联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联接部。
-
公开(公告)号:CN105644321B
公开(公告)日:2018-05-11
申请号:CN201510825556.9
申请日:2015-11-2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4 , B60J5/0426 , B60J5/04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侧部结构。比厢内侧竖直壁部(44A)更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台阶部(44S)设置在门内面板(44)上。台阶部(44S)的一部分为第一重叠部(44R),在车辆侧视图中,所述第一重叠部布置与中柱(18)的外侧竖直壁部(18A)重叠的位置中。中柱(18)的外侧竖直壁部(18A)的一部分为第二重叠部(18R),所述第二重叠部在比在台阶部(44S)和厢内侧竖直壁部(44A)之间的距离窄的距离处面对第一重叠部(44R)。如下的第三重叠部(60X,60Y)设置在腰线加强件(60)的在其长度方向上的端部上:在车辆侧视图中,所述第三重叠部在与中柱(18)的第二重叠部(18R)重叠的位置中连接至第一重叠部(44R)。
-
公开(公告)号:CN104661878A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380049479.1
申请日:2013-12-0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B60R19/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 B62D21/152 , B62D25/082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含:前侧构件;裙板构件,其包含相对于所述前侧构件的端部定位在车辆的前侧的端部;保险杠加强件,其包含具有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联接构件,其联接前侧构件的前端和裙板构件的前端;内吸能部,其布置在车辆的前侧且在前侧构件的前端处;所述内吸能部联接所述联接构件和所述第一联接部;以及外吸能部,其布置在车辆的前侧且在裙板构件的前端处;并且所述外吸能部联接所述联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联接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