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10511B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368785.1
申请日:2024-03-28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超深水平孔原位岩体物性多参数测量装置及方法,所述测量装置包括外壳和沿外壳长度方向顺次连接于外壳内壁的按键组件、电池组件和数据采集组件;电池组件分别与数据采集组件和按键组件连接;数据采集组件包括沿所述外壳长度方向顺次连接的第一采集组件、第二采集组件和第三采集组件;数据采集组件用于采集和存储岩体物性参数。本发明的一种超深水平孔原位岩体物性多参数测量装置集成了多种岩体物性参数的测量,能够实现一次下孔即可获取多种岩体物性参数;同时能够实现无缆下孔测量,不受深度和钻孔倾角限制,更能满足野外实际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501936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04455.8
申请日:2024-05-15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铁路隧道的微震监测传感器装置及使用方法,适用于铁路隧道的微震监测传感器装置,包括基座和腔体,所述腔体用于容纳传感器,所述基座设有提示器和锁定件,所述锁定件用于固定所述基座,移动所述基座能够使所述提示器靠近所述传感器,当所述提示器抵接所述传感器,所述提示器能够发出提示信号。通过上述设置,便于判断传感器与安装位接触面贴合程度,可提高在安装传感器时,传感器与安装位接触面的贴合程度,提升了传感器的监测精度,同时降低了传感器受到损坏的概率,避免了安装孔内复杂的环境阻碍传感器的安装,提高了安装的便利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187841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68724.5
申请日:2024-03-28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音频大地电磁法的艰险山区大跨度硐室阵列勘察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硐室的第一边长和第二边长,确定目标硐室的中线,根据所述中线和所述第二边长,生成目标硐室的测线几何阵列;根据所述测线几何阵列上的测点布置物探采集点,并按照测试深度通过所述物探采集点使用音频大地电磁法获取目标硐室的电阻率。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勘察方法一方面实现了采用此测点间距获取的物探数据精度满足大跨度硐室的结构尺寸,为电阻率三维联合反演提供的电阻率节点分布均匀,反应地质结构更为精确;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测点布置方式在保证物探数据的质量和精度的同时,还能节约物探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6147453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083504.3
申请日:2023-02-08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无人机零配件的测量与检测设备,包括底座、测量部件和检测部件,所述底座上设置所述测量部件,所述底座的旁侧连接所述检测部件,所述测量部件用于测量无人机零配件尺寸,所述检测部件包括检测箱,所述检测箱包括水槽和放置仓,所述水槽连接于所述放置仓旁侧,所述放置仓用于放置无人机零配件,所述水槽用于设置冷却介质,所述冷却介质使所述放置仓降温。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无人机零配件的测量与检测设备,通过所述测量部件能够测量零配件尺寸,通过所述水槽盛放冷却介质使得所述放置仓降温,从而能够对所述放置仓中的零配件进行耐寒性检测,通过耐寒性来判断零配件是否符合使用规范,该设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果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15465449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1174935.2
申请日:2022-09-26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基于无人机的航空物探数据采集装置,该装置包括推压机构和空气采集机构,所述空气采集机构包括湿度传感器、抽气扇和吹流扇,所述推压机构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分别连接所述抽气扇和所述吹流扇,所述第一电机能够同时驱动所述抽气扇和所述吹流扇转动,所述抽气扇用于抽入空气,所述吹流扇用于将抽入的空气吹向所述湿度传感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无人机的航空物探数据采集装置,仅通过一个电机传动能够同时驱动所述抽气扇和所述吹流扇转动,使得所述湿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出抽入的空气的湿度,该基于无人机的航空物探数据采集装置结构巧妙,操作灵活,便于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5167488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724850.0
申请日:2022-06-24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半航空瞬变电磁探测的无人机飞行轨迹规划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启动无人机飞行,同步获取地表高程信息;S2、确定无人机航点,将位移分段;S3、飞行过程中,保持无人机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率最小化;S4、飞行完成后,通过采集数据求解并获得无人机飞行轨迹;S5、调整飞行轨迹的高程为h;S6、启动无人机并以高程h飞行,同步获取瞬变电磁信号;该方法能够减少因地表起伏引起的瞬变电磁信号衰减问题,确保无人机以平滑稳定的姿态进行数据采集,提高探测精度和勘探深度,提高了数据采集质量,确保物探资料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534270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820825.8
申请日:2021-07-20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尹小康 , 曹云勇 , 魏栋华 , 赵思为 , 张广泽 , 冯涛 , 刘康 , 甄大勇 , 徐正宣 , 王哲威 , 林之恒 , 欧阳吉 , 伊小娟 , 李朝辉 , 谢荣强 , 张羽军 , 王朋 , 刘建国 , 丁浩江 , 宋章 , 王彦东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航空电磁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半航空瞬变电磁电导率‑深度成像方法及设备。本发明根据实际情况预先模拟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电磁响应查询数据库,再将探测到的电磁响应数据在“库”中进行搜索,无需像反演一样进行多次迭代计算,使得半航空瞬变电磁法可以进行快速成像,并快速获得初步成像结果及反演初始模型,为无地质资料区域提供初步地质推断资料且可为反演流程提供准确的地质模型,弥补了当今无人机半航空时间域电磁探测数据电导率‑深度快速成像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947829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63541.5
申请日:2024-11-04
Applicant: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空地井复杂地质精细化建模方法。本申请在隧道勘察阶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空地井复杂地质精细化建模方法。基于W构型的依周长比例插值能对点集合进行有效优化,在解决稀疏和绕向分布离散的同时,显著削弱相邻剖面轮廓特征点的绕向差异,为增强特征点集合对剖面形状的约束及重建三角网中三角形间的相似度奠定基础。能够高效地、准确地建立研究区三维物性模型及地质异常模型,实现该区域的破碎和富水异常解译,为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及隧道安全施工提供资料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917997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161007.1
申请日:2024-08-22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徐正宣 , 谢毅 , 刘伟 , 尹小康 , 张莹 , 张可 , 赵思为 , 李朝辉 , 甄大勇 , 张广泽 , 张营旭 , 刘康 , 冯涛 , 贾红伟 , 付开隆 , 张硕 , 罗庆
IPC: G06F18/2433 , G06F18/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软岩变形等级识别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监测数据智能化识别软岩隧道大变形等级方法及装置,本发明在隧道软岩变形的识别过程中,通过分段的方式,将待测隧道分为多个待测区间,再构建隧道变化模型,依靠模型间的差分值进行识别大变形等级,相较于现有的通过人工判识提升了识别的效率,能够在连续的监测时段内对变形的数据实现精确的判识,有效提升了风险规避能力,也解决了现有的变形判识中软岩隧道变形等级判定复杂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179941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161008.6
申请日:2024-08-22
Applicant: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nventor: 徐正宣 , 杜建军 , 刘伟 , 尹小康 , 赵思为 , 张硕 , 刘康 , 张营旭 , 张可 , 贾红伟 , 叶建超 , 付开隆 , 周超 , 唐宇豪 , 王仕兴 , 金俊俊 , 罗庆
IPC: G06F18/241 , G06F18/214 , G06F16/951 , G06N3/044 , G06N3/08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地质预报风险评估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源物探方法的超前地质预报风险评估方法和设备。本发明在获取多种地质勘探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爬取关联的数据因子对每种数据进行了补全,一方面能够将造成地质风险的影响因素都纳入风险预报的考量中,更全面地识别可能的地质风险,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勘察数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有效避免了勘探获取的地质勘探数据狭隘导致评估出现错误的情况,并进一步提升了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