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潜水员式动态软管安装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722535A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11730516.7

    申请日:2023-12-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潜水员式动态软管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FPSO浮筒底部预安装防弯器母头;在动态柔性立管末端安装防弯器公头;将动态柔性立管下放入水;FPSO浮筒绞车释放钢丝绳入水,ROV连接FPSO绞车钢丝绳与动态柔性立管末端拖拉头;FPSO绞车钢丝绳拖拉动态柔性立管末端拖拉头抽拉出浮筒护管口后,对动态柔性立管进行永久锚固;ROV将防弯器公头变更为锁紧状态,并确认防弯器母头和防弯器公头均为锁紧状态,整个动态柔性立管安装完成。本发明通过由公头和母头两个部分构成的防弯器结构,安装时,ROV仅需在水下进行激活操作即可完成防弯器的安装,能大幅度提高动态柔性立管的海上施工效率。

    一种水下系泊的组合浮力块式连接器

    公开(公告)号:CN118182718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431847.9

    申请日:2024-04-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系泊的组合浮力块式连接器,适用于有高频内波、孤立内波海域的海洋浮式平台系泊,易于安装和维护,建造成本低,能使系泊系统使用周期更长。连接器主要由凹型组合浮力块、钢结构框架、贯通连接件、承重管梁、端部楔形套筒组合件、中部楔形套筒组合件、中心连接件、系泊缆滚轮等构件组成,该连接器位于水下系泊系统的平台侧和锚桩侧之间,将两侧系泊缆相连接,凹型组合浮力块对系泊缆提供足够的浮力,使系泊缆受力更小达到设计要求,且避免系泊缆与海床接触和摩擦产生损坏。两侧系泊缆连接点嵌入组合式浮力块的凹槽中,浮力块对系泊缆呈包裹状,减少了系泊缆的振动频率,使系泊系统在恶劣的海洋内波环境中更加稳定可靠。

    一种减轻浮子净浮力工装

    公开(公告)号:CN219584452U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20625149.3

    申请日:2023-03-2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轻浮子净浮力工装,包括:外框架,两个所述外框架长边侧端通过合页开合连接;弧板,所述弧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外框架内,且所述弧板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外框架长边侧端;配重块,所述配重块固定连接于所述外框架远离合页长边侧端;顶板,两块所述顶板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外框架短边侧端;浮子限位组件,所述浮子限位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顶板外侧端,且所述浮子限位组件用于对安装于所述外框架内的浮子进行限位固定;吊耳,所述吊耳固定连接于所述外框架远离浮子限位组件短边侧端。本实用新型用于减轻浮子浮力块净浮力,避免浮力块因净浮力突然上浮,保障潜水员施工安全。

    一种内配重的复合材料悬跨支撑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20980495U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322014482.3

    申请日:2023-07-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配重的复合材料悬跨支撑结构,包括:拱形支撑主体;海管槽,所述海管槽开设于所述拱形支撑主体底端中部位置;内部配重块,所述内部配重块安装于所述拱形支撑主体的顶板和底板之间夹层中;侧支撑板,所述侧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拱形支撑主体两个侧端;吊耳孔,所述吊耳孔开设于所述侧支撑板板面靠近顶端位置。本实用新型拱形支撑主体的复合材料具有高刚度和高强度,且外表光滑,能够有效防止渔具拖挂、落物冲击破坏;拱形支撑主体两边斜坡设计能较好的贴合管缆跨越段,避免过大屈曲的出现,能够避免碎石对管缆的剐蹭和沙包受洋流影响较大的情况出现;支撑结构的结构物简单,安装便捷,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施工资源。

    一种管缆浮力块内筒夹具

    公开(公告)号:CN220475384U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22015784.2

    申请日:2023-07-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管缆浮力块内筒夹具,包括:第一弹性体;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与所述第二弹性体合围成圆筒状且主体均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一弹性体与所述第二弹性体顶端设置有第一上端盖和第二上端盖,底端设置有第一下端盖和第二下端盖;所述第一上端盖和所述第二上端盖板面均设置有螺栓通孔;所述第一下端盖和所述第二下端盖顶端板面均设置有固定螺母;螺栓;所述螺栓穿过所诉螺栓通孔和通孔,与固定螺母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使用弹性体代替绑扎带夹紧管线,避免绑扎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松脱、移位从而导致管缆线型变化、疲劳失效等严重后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