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6650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850387.3
申请日:2024-06-27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导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导磁体支撑骨架、超导电机及使用方法。一种超导磁体支撑骨架,包括: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设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内适于流动有冷却介质,所述骨架本体的外周面上适于缠绕超导线圈;导冷板,所述导冷板设于骨架本体的外周面上,所述导冷板与骨架本体固定连接。本发明解决超导电机将用于冷却超导线圈、支撑超导线圈的结构分离,从而降低了超导线圈的紧凑度,占据超导电机中较大的空间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超导磁体支撑骨架、超导电机及使用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76580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966959.0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传导冷却机构及固态粉末超导电机,属于超导电机技术领域,包括旋转导磁轭、旋转导磁齿、旋转永磁体、静止导磁轭和导热介质;旋转永磁体间隔设置于旋转导磁轭的内表面;旋转导磁齿设置于相邻旋转导磁轭之间;静止导磁轭沿旋转导磁轭轴向设置于旋转导磁轭中心,且静止导磁轭与旋转导磁齿之间设有间隙;导热介质悬浮设置于所述间隙中并且分别与旋转导磁齿、静止导磁轭接触,导热介质用于将旋转导磁齿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静止导磁轭。本发明的旋转传导冷却机构实现了旋转部分和静止部分的热传导工作,避免了低温流体介质的使用,同时也避免了旋转密封结构的使用,降低了超导电机转子磁体导热的技术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765692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967367.0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转子均工作于直流电流的全超导单极电机,属于全超导电机技术领域,包括定子轭、转子轭、定子超导励磁绕组、转子超导电枢和集电环;所述定子轭的内部沿其轴向设有环形腔,所述定子超导励磁绕组、所述集电环和所述转子轭依次同轴设置于所述环形腔内;所述转子轭的外表面与所述定子轭的环形腔表面形成单气隙结构;所述集电环连接外部直流电流;所述转子超导电枢包括多个沿所述转子轭轴向设置的电枢绕组,所述电枢绕组的端部通过电刷连接于所述集电环本发明实现了定转子均导通直流电的设计目的,使得定转子超导带材仅导通直流电流,避免了因导通交流电流而形成的超导交流损耗,使全超导电机可以运行于较高转速。
-
公开(公告)号:CN118938094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866961.4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IPC: G01R33/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导磁体低温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导磁体低温测试装置、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一种超导磁体低温测试装置,包括:冷屏,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适于放置待测试的超导磁体,所述超导磁体设有冷却腔室;第一冷头组件,部分伸入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冷头组件适于与换热器连接,所述换热器内适于流动有冷却介质,所述换热器与超导磁体的冷却腔室管路连接;第二冷头组件,部分伸入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冷头组件适于与超导磁体接触。本发明解决磁体冷却平台只能对强制对流冷却或冷头接触传导冷却中的一种冷却方式进行冷却验证,若对其他冷却方式进行验证需额外定制相应的低温测试平台,导致验证过程复杂、增加测试成本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765801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967670.0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导电机的冷却机构及超导电机,属于超导电机技术领域,包括:连接超导电机的转子的旋转部件和连接外部制冷机的静止部件;旋转部件和静止部件均包括导热结构;导热结构包括:多个同心套接的圆柱形金属层;两个导热结构相互嵌套,二者内部的金属层交错设置;静止部件中的金属层表面设置有导热软刷,以与相邻的旋转部件中的金属层接触导热。在工作过程中,旋转部件随转子绕电机轴发生转动,静止部件保持静止,热量由转子磁体传导至旋转部件,从旋转部件以导热的形式通过导热软刷传递至静止部件,最后传导至制冷机冷头,以实现冷却;本发明不需要额外的冷却介质,避免了冷却介质的溢出,冷却效率较高,冷却成本较低、且较为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886650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864052.7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导电机技术领域,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超导磁体支撑结构。这种超导磁体支撑结构支撑效果较好。上述支撑效果较好包括:支撑组件和围挡组件;超导磁体设置于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转子轭和两个支撑件,一个支撑件一端与转子轭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轴连接,另一个支撑件一端与转子轭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转轴连接;围挡组件包括两个侧板和端板,两个侧板分别设置于超导磁体两侧,两个端板设置于超导磁体的两端,一个端板上部与侧板一端连接,下部与一个支撑件连接,另一个端板上部与侧板另一端连接,下部与另一个支撑件连接。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转子磁体支撑结构不能对超导磁体进行有效、稳固的支撑,支撑效果较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99880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174141.5
申请日:2024-08-23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跨季节储热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池和深部含水层联合跨季节储热系统及方法,包括储热水池供暖子系统和深部含水层供暖子系统;储热水池供暖子系统由储热水池、温度传感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热泵机组、第二水泵、第三水泵、第五水泵、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构成。深部含水层供暖子系统由热井、冷井、第三换热器、第四换热器、第六水泵、第七水泵、第十阀门、第十一阀门构成。本发明耦合储热水池供暖系统和深部含水层供暖系统,结合太阳能和地热能,实现夏热冬用,不仅满足能源供给需求,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还减少水池的建设面积,充分利用含水层储热的优势和地热资源。
-
公开(公告)号:CN118912744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53564.0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可再生能源中的地热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多种取热深度的地下地埋管系统,本发明提供的可实现多种取热深度的地下地埋管系统包括:包括地埋管外管、地埋管中心定管、地埋管中心转管、中心定管孔、中心转管孔以及流体。地埋管换热器内管由紧密贴合的位于相对外侧的中心定管、位于相对内侧的中心转管构成。中心定管与中心转管侧面有不同排列形式的孔,通过顺时针旋转中心转管可以使位于两管特定深度位置的孔一一对应供流体流通,而其他深度位置的孔均处于闭合状态,从而实现多种取热深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250367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403918.0
申请日:2024-10-09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 , G06Q50/06 , G06V20/17 , G06T7/6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伏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评估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屋顶光伏安装潜力的方法及系统,本发明利用无人机拍摄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的已安装屋顶光伏的建筑的航拍影像,包括正射俯视图、水平侧视图,结合屋顶/光伏识别模型,统计出图像中各建筑的屋顶面积、光伏面积,光伏面积与屋顶面积之商为屋顶可利用系数,从而总结出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屋顶可利用系数。该系数更贴近实际值,相比100%利用或是3D阴影分析都更加全面实际,而目前简单乘系数的方法中,系数的取值并不完善科学。结合屋顶识别模型,识别出区域内的建筑物屋顶面积;根据POI数据确定房屋建筑的功能属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57927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953561.7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竖琴式结构的地下取热系统,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竖琴式结构的地下取热系统包括:水平进水管、水平出水管、电磁阀、竖直换热管、蓄热水箱、蓄热段循环泵、冷凝器、蒸发器、进水段循环泵、出水段循环泵、倾斜换热管、竖直换热管、电磁阀、蓄热环路、热提取环路。热提取环路和蓄热环路的共同运转,实现在特定水温工况下热提取循环。通过不同流程的水平进水管、竖直换热管和水平出水管的组合,可提取不同深度土壤中的热量,从而实现不同温度热水的供应。本系统提高地热利用系统效率,并节约大量的一次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