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333766B
公开(公告)日:2017-07-11
申请号:CN201510759643.9
申请日:2015-11-09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位收水塔的冷却系统,包括塔芯装置,塔芯装置以高位收水塔的中心轴线为圆心,且依次向外分为三个环状分布区:内区、中区及外区,塔芯装置包括填料装置及收水装置;填料装置包括多块填料片,分布于内区的相邻填料片之间的最大间距均为a1,分布于中区的相邻填料片之间的最大间距均为a2,分布于外区的相邻填料片之间的最大间距均为a3,其中,a1﹤a2或a1﹤a3;收水装置包括多块收水斜板,分布于内区的收水斜板的长度均为L1,分布于中区的收水斜板的长度均为L2,分布于外区的收水斜板之间的长度均为L3,其中,L1﹤L2或L1﹤L3。高位收水塔的冷却系统能提高高位收水塔的冷却效率,降低冷却塔出水水温。
-
公开(公告)号:CN105333766A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510759643.9
申请日:2015-11-09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位收水塔的冷却系统,包括塔芯装置,塔芯装置以高位收水塔的中心轴线为圆心,且依次向外分为三个环状分布区:内区、中区及外区,塔芯装置包括填料装置及收水装置;填料装置包括多块填料片,分布于内区的相邻填料片之间的最大间距均为a1,分布于中区的相邻填料片之间的最大间距均为a2,分布于外区的相邻填料片之间的最大间距均为a3,其中,a1﹤a2或a1﹤a3;收水装置包括多块收水斜板,分布于内区的收水斜板的长度均为L1,分布于中区的收水斜板的长度均为L2,分布于外区的收水斜板之间的长度均为L3,其中,L1﹤L2或L1﹤L3。高位收水塔的冷却系统能提高高位收水塔的冷却效率,降低冷却塔出水水温。
-
公开(公告)号:CN104826369A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510240465.9
申请日:2015-05-12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包括池体、第一隔墙、第二隔墙以及进水槽。第一隔墙、第二隔墙位于池体内,第一隔墙两端分别与池体侧壁连接。第二隔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墙中部相连,第二隔墙的另一端与所述池体侧壁相连。第一隔墙设置有第一预留孔,第一预留孔将第二沉淀区与清水区连通。第二隔墙设置有第二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将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连通。进水槽位于第一沉淀区一侧,进水槽设有配水孔,配水孔将第一沉淀区与进水槽连通。本发明池体分为沉淀区与清水区,沉淀区分为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污水流动过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时方向回转,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平流沉淀池而言,沉淀效果更好,而且池体总平面布置简单、合理。
-
公开(公告)号:CN111285496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155281.3
申请日:2020-03-06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C02F9/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水处理系统。该原水处理系统包括三层建筑物,三层建筑物的下层内安装有原水池、污泥池、原水提升泵及污泥输送泵,三层建筑物的上层内安装有絮凝反应池及沉淀池;原水提升泵连接在原水池与絮凝反应池之间、用于将原水池中的水输送至絮凝反应池内;污泥池与絮凝反应池及沉淀池连接、用于接收絮凝反应池及沉淀池中的污泥,污泥输送泵与污泥池连接。本发明的原水处理系统将原水池、絮凝反应池、沉淀池、污泥池、原水提升机整合为一座综合处理的三层建筑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用地,该构筑物占地面积仅为常规布置方案的40%。本发明的原水处理系统中的三层建筑物采用地上式布置,无负挖土方工程,施工周期短、受外部因素干扰少。
-
公开(公告)号:CN104729178A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510121075.X
申请日:2015-03-19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厂海水直流冷却系统,包括设有进水口的进水渠、设有排水口的排水渠、循环水泵、掺混水泵、换热装置和管道,进水渠、循环水泵、换热装置和排水渠依次通过管道连接形成主冷却系统,进水渠、掺混水泵和排水渠依次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掺混冷却系统,掺混水泵和排水渠之间连接有第一阀门。本发明通过设置主冷却系统和掺混冷系统,经掺混冷却系统直接输送的原海水和主冷却系统输出的温排水在排水渠进行掺混,从而降低温排水排入大海的温度。本发明无需设置冷却塔即可降低温排水进入大海的温度,减少电厂温排水的热污染,且大大减少厂区用地面积,降低初期投资和节省能耗,提高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9531477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710746.1
申请日:2024-11-27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资源调控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耦合式排水系统,本方案在现有贮水池排水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设置全新的溢流排水以及顶板排水,全新设计的溢流井有效提高排水设施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可与贮水池同步进行施工,有效缩短了工期);同时有组织的顶板排水使得贮水池顶部的雨水和冲洗水可及时排走,避免传统的无组织排水而导致贮水池顶部容易积水且贮水池外壁容易产生水渍的情况,为贮水池后期运行的维护提供便利,降低贮水池运行维护的费用以及维护工作量;本方案中顶板排水管位于溢流井内可避免长期浸泡在水中,有效延长顶板排水管的使用寿命,相较于布置在贮水池外,不仅增强美观性,同时也减少阳光暴晒等露天环境对管道寿命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5045337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850642.5
申请日:2022-07-19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火防火的电缆竖井及其施工方法,包括主体支撑模块、井壁模块和封堵模块,所述主体支撑模块为矩形柱体状,所述主体支撑模块包括以型钢制成并喷涂有耐火涂料的立柱和横梁,所述立柱有竖立的四根,四根所述立柱沿矩形柱的四边位置分布,相邻的每两根立柱之间上下分布地至少连接有两根所述横梁;所述井壁模块包括以轻质耐火材料制成矩形的前壁板、第一侧壁板、第二侧壁板和后侧壁板,所述前壁板、第一侧壁板、第二侧壁板和后侧壁板分别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撑模块的四周侧壁,所述封堵模块包括以膨胀性材料制成的封板,所述封板连接在同一水平位置的所述横梁之间。其模块化设计及生产,提高了产品质量,后期的维护及更换易于实施。
-
公开(公告)号:CN114150728A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11447280.7
申请日:2021-11-30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厂循环水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循环供水系统,包括第一连通装置、第二连通装置和至少两组运行机组,各组运行机组均包括依次连接的循环泵组、循环水供水干管、凝汽器组、循环水排水干管、冷却塔和集水池,每两组运行机组之间均设置有第一连通装置和第二连通装置,第一连通装置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组运行机组的循环水排水干管和冷却塔之间,另一端连接在另一组运行机组的循环水排水干管和冷却塔之间;第二连通装置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组运行机组的集水池的出口管道上,另一端连接在另一组运行机组的集水池的出口管道上。本发明中,不同运行机组的冷却塔可以互为备用,从而提高循环供水系统调节的灵活性,并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649140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511030912.4
申请日:2015-12-30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3B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3B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取水构筑物、取水系统、循环水系统以及取水构筑物的建造方法,所述取水构筑物包括底流槽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流槽风浪较强一侧的阻沙隔热导流堤,所述底流槽为沿陆域堤岸处海床或河床向水域方向开挖形成,所述底流槽伸入水域的前端部为入水端,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伸入水域的距离超过所述底流槽的入水端,所述阻沙隔热导流堤超过所述入水端的堤段向所述底流槽所在一侧弯曲或弯折。所述取水构筑物、取水系统、循环水系统以及取水构筑物的建造方法前期建造时海工工程量较小、施工难度降低、初期投资费用减少。
-
公开(公告)号:CN104826369B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510240465.9
申请日:2015-05-12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01D2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转式平流沉淀池,包括池体、第一隔墙、第二隔墙以及进水槽。第一隔墙、第二隔墙位于池体内,第一隔墙两端分别与池体侧壁连接。第二隔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墙中部相连,第二隔墙的另一端与所述池体侧壁相连。第一隔墙设置有第一预留孔,第一预留孔将第二沉淀区与清水区连通。第二隔墙设置有第二预留孔,第二预留孔将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连通。进水槽位于第一沉淀区一侧,进水槽设有配水孔,配水孔将第一沉淀区与进水槽连通。本发明池体分为沉淀区与清水区,沉淀区分为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污水流动过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时方向回转,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平流沉淀池而言,沉淀效果更好,而且池体总平面布置简单、合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