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光栅耦合器及光子芯片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938377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051015.0

    申请日:2024-08-01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垂直光栅耦合器及光子芯片,垂直光栅耦合器包括:衬底;入射波导,设置在所述衬底上,所述入射波导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接收光波,所述第二端用于输出光波;二维光栅,设置在所述衬底上入射波导的所述第二端处,所述二维光栅包括变化弧度二维光栅和等弧度二维光栅,所述第二端输出的光波依次经过所述变化弧度二维光栅和所述等弧度二维光栅,所述光波进入所述二维光栅产生的背光反射至少部分在所述变化弧度二维光栅处改变了传播方向而在所述二维光栅边缘发散。可见,本申请提供的垂直光栅耦合器实现了抗背向反射的功能,且其结构简单、紧凑、工艺容差大。

    一种端面耦合器件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11228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0913563.9

    申请日:2023-07-24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端面耦合器件,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上的端面耦合结构;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端面耦合结构的包覆层;其中,所述端面耦合结构中至少包括:光斑放大波导和过渡波导;所述光斑放大波导,由锥形波导队列组成,用于对输入光的光模式进行放大;所述锥形波导队列是由多个锥形波导构成的组合结构,其一端为耦合端,另一端与所述过渡波导的一端连接;所述过渡波导,连接在标准波导和所述光斑放大波导之间,用于将所述标准波导的输入光过渡到所述光斑放大波导。本公开提供的端面耦合器件,对制备工艺要求较低,结构紧凑,具有较高耦合容差。

    一种微环谐振腔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482809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210037512.X

    申请日:2022-01-13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微环谐振腔,包括:总线波导以及位于所述总线波导一侧的微环波导,所述微环波导由相对的两段直波导和相对的两段第一弯曲波导顺次连接而成;所述微环波导与所述总线波导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总线波导与所述微环波导的相邻部位构成定向耦合器,在所述总线波导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光信号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微环谐振腔具有更高的Q值及更灵活紧凑的结构,有利于光子系统的小型化,从而提高光学芯片的集成度。

    一种偏振分束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740960A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110852264.X

    申请日:2021-07-27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偏振分束器,包括:波导芯层、包覆层和衬底;波导芯层包括输入条形直波导、交叉区渐进型波导、第一输出条形直波导、S型弯曲波导、第二输出条形直波导以及增强型条形直波导;其中,输入条形直波导、交叉区渐进型波导、第一输出条形直波导、第二输出条形直波导和增强型条形直波导的长度方向均为同一方向;S型弯曲波导两个端面分别贴合连接输入条形直波导和第二输出条形直波导;交叉区渐进型波导与第一输出条形直波导通过同一端面贴合连接;交叉区渐进型波导、输入条形直波导和增强型条形直波导由上到下依次平行排列。本公开的偏振分束器不仅结构紧凑,而且可以实现工艺容差大、插入损耗低、消光比高、宽传输带宽等特性。

    一种压窄倍频激光谱线宽度的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18407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561064.9

    申请日:2024-11-04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压窄倍频激光谱线宽度的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泵浦模块及激光谐振腔;泵浦模块,用于向光路中提供特定偏振方向的线偏振光;激光谐振腔,在所述激光谐振腔内有沿光路依次设置的增益介质、至少一个双折射滤光片以及倍频晶体,所述至少一个双折射滤光片以布儒斯特角插入光路中;其中,所述线偏振光聚焦在所述增益介质中,所述线偏振光的中心波长与所述增益介质的吸收峰波长相同,所述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所述增益介质的最大吸收方向相同。本申请可以通过对插入激光谐振腔的双折射滤光片(组)进行特定调整,能够方便快捷地在多种腔内倍频的激光器中实现窄带滤波,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引入的功率损耗较小。

    一种外腔激光器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39021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656123.4

    申请日:2024-05-24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外腔激光器,包括:半导体光增益芯片和硅光波导芯片,所述硅光波导芯片包括:耦合器、第一热相移器、微环滤波器和反射镜;耦合器和微环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微环滤波器的输出端和反射镜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热相移器设置在耦合器和微环滤波器的输入端之间的波导上;微环滤波器包括至少三个跑道型的微环谐振器,每个微环谐振器上设置有热相移器;半导体光增益芯片发出的激光通过耦合器进入微环滤波器,从微环滤波器进入反射镜,从反射镜的输出端输出。相较于现有的圆型的微环谐振器,本公开的微环滤波器中采用跑道型的微环谐振器紧凑排列,大幅降低了外腔激光器结构需要的芯片面积,同时实现了更宽调谐、更窄线宽的激光输出。

    一种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572634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446210.9

    申请日:2023-11-0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衍射光学元件的设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衍射光学元件的初始入射面相位结构、输入面振幅分布以及输出面理想振幅分布;基于GS算法对入射面相位结构进行迭代运算;在每次迭代运算中,若衍射光学元件输出光斑的不均匀度不大于预设阈值,则利用ST改进算法修改输出面理想振幅分布;反之,则利用平滑修正算法修改输出面理想振幅分布;在每次迭代运算后,计算衍射光学元件的输出面光场分布的评价函数和迭代次数,在所述评价函数满足预设要求或所述迭代次数达到最大值时,输出当前入射面相位结构。本申请则结合了ST改进算法和平滑修正算法两者的优点,在提升了均方误差和衍射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光斑的均匀度。

    一种占比可调的正交偏振双波长激光器

    公开(公告)号:CN114204394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296296.2

    申请日:2021-11-03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占比可调的正交偏振双波长激光器,包括:激光晶体、泵浦系统、偏振器件、光学谐振腔和调节装置;所述光学谐振腔包括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所述第一谐振腔由腔镜和第一输出镜组成,第二谐振腔由所述腔镜和第二输出镜组成;所述偏振器件插入所述第一谐振腔内的所述激光晶体与所述第一输出镜之间,对水平偏振的第一波长的激光透过,对垂直偏振的第二波长的激光反射;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输出镜的角度,以调节所述第一谐振腔的平行度;或者,调节所述第二输出镜的角度,以调节所述第二谐振腔的平行度。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公开的双波长激光器实现了两种波长功率任意占比的输出,且调节精度高。

    一种波导器件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079341B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210642501.4

    申请日:2022-06-08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波导器件,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上的波导层;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波导层的包覆层;其中,所述波导层中至少有一段波导为以下波导中的一种:基于Hermite曲线的弯曲波导、基于B样条曲线的弯曲波导和基于Hermite曲线的锥形波导。本公开提供的波导器件,不仅能保持良好的单模传输特性、超低传输损耗和超低的高阶模式激发比等优势,并且结构尺寸小,可以大大提高光电器件的集成度,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适用于大规模量产。

    激光晶体的偏振方向的调节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34182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210552306.2

    申请日:2022-05-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激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激光晶体的偏振方向的调节装置及方法。激光晶体的偏振方向的调节装置包括侧泵模块、参考激光光源、检测部和信息处理部。其中,侧泵模块包括激光晶体和围绕在激光晶体四周的泵浦源,泵浦源以侧面泵浦方式对激光晶体径向入射泵浦光。参考激光光源设在激光晶体的一端,且发出的参考光穿过激光晶体后会投射在检测部上且形成光斑。而信息处理部则可接收并显示检测部传递的光斑的分布信息。本发明所述的激光晶体的偏振方向的调节装置,通过采集在侧泵模块工作状态下,参考光穿经激光晶体后光斑的分布情况,来定位和调整激光晶体的偏振方向,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激光晶体偏振方向调整步骤繁琐且误差较大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