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473749B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010323279.2
申请日:2020-04-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IPC: G01B15/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毛细管的内面形的在线表征方法,包括:提供同步辐射光,对单毛细管在四个维度上进行调节,使光掠入射到单毛细管的内表面,形成环状聚焦光斑;在单毛细管的下游设置探测器,在单毛细管的上游或下游设置砂纸;对砂纸进行一维定步长扫描,采用探测器获取散斑图样;使单毛细管与砂纸的扫描方向发生相对旋转,且旋转角度为θ,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获得对应于单毛细管的所有内表面的散斑图样;进行数据处理,并对单毛细管的内表面面形进行评估。本发明的方法通过使单毛细管与砂纸的扫描方向发生相对旋转,以适用于测量聚焦单毛细管的三维立体内表面面形,从而实现了对封闭三维的单毛细管的面形检测与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1473749A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2010323279.2
申请日:2020-04-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IPC: G01B15/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毛细管的内面形的在线表征方法,包括:提供同步辐射光,对单毛细管在四个维度上进行调节,使光掠入射到单毛细管的内表面,形成环状聚焦光斑;在单毛细管的下游设置探测器,在单毛细管的上游或下游设置砂纸;对砂纸进行一维定步长扫描,采用探测器获取散斑图样;使单毛细管与砂纸的扫描方向发生相对旋转,且旋转角度为θ,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获得对应于单毛细管的所有内表面的散斑图样;进行数据处理,并对单毛细管的内表面面形进行评估。本发明的方法通过使单毛细管与砂纸的扫描方向发生相对旋转,以适用于测量聚焦单毛细管的三维立体内表面面形,从而实现了对封闭三维的单毛细管的面形检测与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05739232B
公开(公告)日:2018-01-16
申请号:CN201610118509.5
申请日:2016-03-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G03B42/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同步辐射的实时X射线立体成像系统及成像方法,其中,所述系统包括同步辐射X射线源;设置在所述同步辐射X射线源输出侧的具有两个通光孔的光澜;两个分别安装在所述光澜的两个所述通光孔处的毛细管装置;设置在通过所述毛细管装置后的两束光束的相交位置处的用于放置样品的样品台;设置在所述样品台一侧的X射线成像探测器;以及与所述X射线成像探测器连接的数据处理装置。与传统X射线CT技术相比,本发明成像的时间分辨率大大提升,可以进行实时成像,并降低了样品受辐射的剂量。
-
公开(公告)号:CN105180820B
公开(公告)日:2017-09-05
申请号:CN201510542214.6
申请日:2015-08-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G01B1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毛细管内表面面型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所述系统包括:一产生平行光的平行光产生子系统;一直线位移台;一盛放液体和完全浸入该液体中的两端密封的待测毛细管的液体池;一采集穿过所述液体池的光束以获得所述待测毛细管的内径边界的投影的放大图像的探测器子系统;以及一与所述直线位移台以及所述探测器子系统连接的控制及数据分析处理子系统。本发明解决了透明毛细管内表面面型难以非破坏性精密测试的难题,实现了纳米级分辨率的内径测量,从而为制造高精度的透明毛细管提供了精确的测量工具。
-
公开(公告)号:CN105739232A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610118509.5
申请日:2016-03-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G03B42/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3B42/021 , G03B42/0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同步辐射的实时X射线立体成像系统及成像方法,其中,所述系统包括同步辐射X射线源;设置在所述同步辐射X射线源输出侧的具有两个通光孔的光澜;两个分别安装在所述光澜的两个所述通光孔处的毛细管装置;设置在通过所述毛细管装置后的两束光束的相交位置处的用于放置样品的样品台;设置在所述样品台一侧的X射线成像探测器;以及与所述X射线成像探测器连接的数据处理装置。与传统X射线CT技术相比,本发明成像的时间分辨率大大提升,可以进行实时成像,并降低了样品受辐射的剂量。
-
公开(公告)号:CN102590973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96476.0
申请日:2012-04-0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步辐射红外显微镜的数值孔径匹配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离轴抛物面镜,两者具有重合的焦点和重合的旋转对称轴,入射光束平行于旋转对称轴入射到第一离轴抛物面镜并依次经过第一和第二离轴抛物面镜反射得到出射光束;出射光束平移机构,其包括至少一个与第二离轴抛物面镜相对设置以改变出射光束方向的出射平面镜,以及用于安装出射平面镜的出射平移台;离轴抛物面镜平移机构或入射光束平移机构,离轴抛物面镜平移机构包括离轴抛物面镜平移台,入射光束平移机构包括至少一个入射平面镜及入射平移台,离轴抛物面镜平移台或入射平移台的运动方向垂直于旋转对称轴。本发明使得同步辐射红外光束尺寸连续可调,操作简单,节省人力工时。
-
公开(公告)号:CN101862200A
公开(公告)日:2010-10-20
申请号:CN201010171983.7
申请日:2010-05-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传统X射线荧光CT的数据采集速度。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快速X射线荧光CT方法,具体包括用大光斑照射样品,采用加装铅准直器的阵列荧光探测器记录荧光能谱。该方法的数据采集速度与传统的X射线荧光CT方法相比可提高很多倍,数据采集速度提高的倍数与阵列荧光探测器的阵列元相当,例如对于一个64×64阵列荧光探测器,数据采集速度可提高约64×64倍,可实现快速、原位X射线荧光CT实验。
-
公开(公告)号:CN106645226B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710038819.0
申请日:2017-01-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G01N23/0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行CT采集系统,其用于并行采集射线光束中至少两个样品的扫描信号,其中,所述并行CT采集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样品台,所述样品台被设置为用于放置所述样品,且所有所述样品台上放置的样品在所述射线光束的垂直于其入射方向的截面上的投影之间相互不交叠;至少两个视场的射线探测器系统,所述射线探测器系统通过各所述视场分别对应采集各所述样品的扫描信号。本发明所述的并行CT采集系统能并行采集射线光束中尤其是同步辐射X射线中多个样品的扫描信号以分别供多个CT同时使用。由于各样品使用不同区域的射线光束,实验之间互不干扰,成像质量完全一样,即使有一个失败,其余的也可以完成。
-
公开(公告)号:CN110161048A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910523647.5
申请日:2019-06-17
Applicant: 西南交通大学 , 成都大学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先进光源原位成像的超高周疲劳损伤试验系统,通过将超高周疲劳试验设备中的载荷传感装置及驱动装置安装在试验基座上,将驱动装置与超声共振装置连接,以通过超声共振装置固定待测试件,并通过驱动装置带动超声共振装置靠近或远离载荷传感装置,其中超声共振装置在待测试件与载荷传感装置接触时对待测试件施加超声谐振波,载荷传感装置用于对驱动装置施加的载荷进行检测,以实现对待测试件的快速疲劳损伤试验。本申请还通过在试验设备周围设置先进光源及成像捕捉设备,使先进光源发出的射线投射在待测试件上,并由成像捕捉设备对穿透待测试件的射线进行捕捉,以实现对待测试件内部的疲劳损伤演变过程的原位成像监控。
-
公开(公告)号:CN108852385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810203889.1
申请日:2018-03-1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X射线造影方法,包括:原始的造影图像序列;在原始的造影图像序列的其中一帧上选取两个特征点,提取这两个特征点的时序信号并将其傅里叶变换为频域信号;对两个特征点的频域信号进行特征分析,选取这两个特征点在相同频率下的最大的至少两个模值差;遍历所有像素点,以0Hz和其中一个特征频率为基准对每个像素点的时序信号做傅里叶带通滤波处理,并通过得到的信号计算每个像素点的调制深度;输出以调制深度为造影成像参量的图像。此外,还提供了基于该X射线造影方法的动态阅片方法。本发明的X射线造影方法及基于X射线造影的动态阅片方法实现了低X射线剂量下的高信噪比成像,省去减影和帧间配准,并实现图像融合的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