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开采参数的地表采动强度指标计算模型

    公开(公告)号:CN115544435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211241157.4

    申请日:2022-10-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开采参数的地表采动强度指标计算模型,以开采宽度、开采深度、松散层厚度、开采厚度和开采速度作为评价地表采动强度的因素,构建三乘玻尔兹曼计算模型,得到地表采动强度系数,将地表采动强度系数作为衡量地表采动强度的指标。本发明在考虑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工作面宽度、工作面推进速度四个开采参数的基础上,得到地表采动强度系数,相比以往采用开采充分性和地表是否达到临界最大下沉值来评价地表采动程度,评价更全面。

    一种冻融循环模拟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670969A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1055848.0

    申请日:2021-09-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冻融循环模拟装置,包括开采实验平台、承载支架以及温控系统;开采实验平台用于铺设实验材料,承载支架设置在开采实验平台上,温控系统设置在承载支架上,承载支架用于伸缩以改变温控系统与实验材料的接触状态。在实验材料开始接触式冻融循环前,承载支架收缩,使温控系统与实验材料接触,温控系统用于制冷或者制热,并将制冷产生的能量或者制热产生的能量传递至实验材料,使实验材料完成冻融循环;在实验材料完成接触式冻融循环后,承载支架伸张,使温控系统远离实验材料,为开采和观察实验材料留出空间。本发明能够在实验室中,实现真实冻融循环条件下,开采造成多年冻土层破断及地表沉陷的实时动态过程的模拟。

    一种模拟地下煤层气化过程的实验室相似模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147269B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011054568.3

    申请日:2020-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模拟地下煤层气化过程的实验室相似模拟装置,涉及地下煤层气化研究技术领域,包括底座、气化废水处理装置和实验台,实验箱体中用于由下至上依次铺设多个模拟层,相邻的两个模拟层之间设置有一个分隔测试组件,最下端的模拟层为模拟煤层,巷道模拟导管组件用于铺设于模拟煤层中;进气导管和出气导管分别设置于实验箱体内部两侧,出气导管下端与巷道模拟导管组件连接,出气导管上端由实验箱体顶部伸出并与气体组分分析装置连接;氧化区监测组件和还原区监测组件均设置于模拟煤层中。该装置能够模拟地下煤炭实现地下开采完整过程与地面抽采气体成分分析,为在实现地下实施气化技术之前进行实验室规模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一种实验室大尺度模拟煤矿采场系统并实现采场围岩智能控制的模拟平台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0618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110030449.2

    申请日:2021-01-11

    Inventor: 杨胜利 李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实验室大尺度模拟煤矿采场系统并实现采场围岩智能控制平台及方法。平台包括开采扫描车、可升降底座、实验台和操纵台,开采扫描车包含微型三维激光扫描相机和开采钻头;实验台包含连接液压活塞的群组液压支架,液压活塞通过操纵台控制;每架液压支架安装三个姿态传感和两个压力传感器。实现围岩智能控制的方法包括:通过扫描车的扫描系统和支架上传感器等获取支架、煤壁和顶板的位态信息;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构建数据库;将处理后的数据利用机器学习进行训练与优化,寻求围岩最佳状态以及要素最佳参量;将要素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类,在开采过程对于可控要素进行调整;将调整后围岩状态持续进行监测与评价,实现围岩动态稳定。

    浅埋厚流砂层沉陷区房屋地基井格型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93543A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11500952.1

    申请日:2020-12-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浅埋厚流砂层沉陷区房屋地基井格型加固方法,以流砂层厚度与松散层厚度比为技术指标,对松散层移动角进行修正,按照基岩移动角和松散层移动修正角划定采动影响范围;以建构筑物群为受护对象,按照松散层和厚流砂层修正移动角划定建构筑物群保护范围;结合采动影响范围和建构筑物群保护范围,划定建构筑物群注浆加固范围;在注浆加固范围内布置注浆加固带,加固带布置方式呈“井格式总体控制+点柱式局部加强”分布,基于注浆体流动性特征确定注浆带条数和注浆孔个数;确定注浆孔注浆固砂顺序,对局部位置进行加密注浆。本申请能够较好的加固地基,为减少沉陷区零散分布建构筑物群地基破坏提供经济可靠、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种实验室大尺度模拟煤矿采场系统并实现采场围岩智能控制的模拟平台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906182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110030449.2

    申请日:2021-01-11

    Inventor: 杨胜利 李明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实验室大尺度模拟煤矿采场系统并实现采场围岩智能控制平台及方法。平台包括开采扫描车、可升降底座、实验台和操纵台,开采扫描车包含微型三维激光扫描相机和开采钻头;实验台包含连接液压活塞的群组液压支架,液压活塞通过操纵台控制;每架液压支架安装三个姿态传感和两个压力传感器。实现围岩智能控制的方法包括:通过扫描车的扫描系统和支架上传感器等获取支架、煤壁和顶板的位态信息;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构建数据库;将处理后的数据利用机器学习进行训练与优化,寻求围岩最佳状态以及要素最佳参量;将要素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类,在开采过程对于可控要素进行调整;将调整后围岩状态持续进行监测与评价,实现围岩动态稳定。

    一种基于三维拱壳空间结构的岩体硬度分级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163729A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310201484.5

    申请日:2023-03-0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三维拱壳空间结构的岩体硬度分级方法及其应用,岩体硬度分级方法:步骤(1):以工作面开采是否充分进行划分,计算煤炭不同开采阶段对应的拱壳结构轨迹方程,计算拱壳结构闭合形成的体积;步骤(2):在工作面主断面布设观测线并定期观测,并根据概率积分法绘制地表沉陷盆地函数;将地表沉陷盆地分为多个截面,基于微分思想,计算地表沉陷盆地体积;步骤(3):计算损伤体积比;步骤(4):给出损伤体积比临界值,确定采空区上覆岩体硬度的分级。利用损伤体积比计算地表残余下沉系数。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覆岩体硬度的确定未考虑岩层组合后的综合效果,而导致矿区地表残余下沉系数准确性低的问题。

    浅埋厚流砂层沉陷区房屋地基井格型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93543B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011500952.1

    申请日:2020-12-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浅埋厚流砂层沉陷区房屋地基井格型加固方法,以流砂层厚度与松散层厚度比为技术指标,对松散层移动角进行修正,按照基岩移动角和松散层移动修正角划定采动影响范围;以建构筑物群为受护对象,按照松散层和厚流砂层修正移动角划定建构筑物群保护范围;结合采动影响范围和建构筑物群保护范围,划定建构筑物群注浆加固范围;在注浆加固范围内布置注浆加固带,加固带布置方式呈“井格式总体控制+点柱式局部加强”分布,基于注浆体流动性特征确定注浆带条数和注浆孔个数;确定注浆孔注浆固砂顺序,对局部位置进行加密注浆。本申请能够较好的加固地基,为减少沉陷区零散分布建构筑物群地基破坏提供经济可靠、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采动影响区建构筑物群下厚流砂层注浆加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95739A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2011500984.1

    申请日:2020-12-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采动影响区建构筑物群下厚流砂层注浆加固方法,以流砂层厚度与松散层厚度比为技术指标,对松散层移动角进行修正,按照基岩移动角和松散层移动修正角划定采动影响范围;以建构筑物群为受护对象,按照松散层和厚流砂层修正移动角划定建构筑物群保护范围;结合采动影响范围和建构筑物群保护范围,划定建构筑物群注浆加固范围,以建构筑物群的几何中心确定加固范围的中心;在注浆加固范围内布置环状注浆加固带,加固带布置方式呈间隔式“O”型分布,并基于注浆体流动性特征确定注浆带条数和注浆孔个数;确定注浆孔注浆固砂顺序。本申请减小煤炭开采对厚流砂层的扰动,稳固地基,实现保护地表建构筑物群的目的。

    浅部老空区密集建筑物群桩板式抗变形基础结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26136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210380561.3

    申请日:2022-04-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浅部老空区密集建筑物群桩板式抗变形基础结构设计方法:分析拟建密集建筑物群区域与浅部老空区影响范围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拟建密集建筑物群的治理范围;基于密集建筑物群的保护等级确定围护带宽度,划定密集建筑物群的加固区域;以密集建筑物群的加固区域的荷载分布,确定加固区域的灌注桩数量及分布位置;综合考虑浅部老空区临界采深、导水裂隙带高度和密集建筑物群荷载影响临界深度三者之间的相对关系,确定不同加固区域的灌注桩桩深,并施工灌注桩;依据密集建筑物群的分布情况布设混凝土承台,形成“灌注桩+承台”桩板式抗变形基础结构。本发明可解决浅部老空区上覆岩层与地表长期稳定性及其对密集建筑物群安全运营的隐患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