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74403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59531.4
申请日:2024-11-04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6/36 , G06F40/295 , G06F40/30 , G06N3/045 , G06N5/0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勘察设计企业资产多元异构数据融合与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包括采集企业资产数据信息,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针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去除无效及缺失值处理,同时将清洗后的数值数据转换为文本格式;针对非结构化数据,和文本格式后的结构化数据进行文本数据规范化处理与优化,文本消歧规范化同时构建词向量;利用解码器BERT模型分别抽取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特征;利用Lite Transformer融合各类数据特征构建知识图谱;解决了现有勘察设计企业数据规模庞大,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快速从历史数据中得到相应设计历史及已经收集的现场相关信息的情况,使得前期勘察数据重复,后期设计不一致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293818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327614.6
申请日:2023-10-13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J3/00 , H02J3/38 , G06N3/0442 , G06N3/045 , G06N3/047 , G06N3/0985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斯建模注意力机制及LSTM的光伏发电预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集光伏发电数据及天气预报数据,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降低光伏输出功率特征的维度;然后将输出层与注意力机制和LSTM相结合,最后采用高斯模型对LSTM中的超参数进行优化,将LSTM模型的超参数集建模成概率分布,使得更适用于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同时,通过优化超参数,LSTM模型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数据集,减少过拟合风险;本发明考虑了环境因素,提高了预测准确性,并且使用高斯分布初始化LSTM参数从而更好地利用数据进行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3487555B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110745126.1
申请日:2021-07-01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T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点云网格化的输电线路隐患点快速检测方法,它包括:对输电线路通道点云进行分类处理,得到分类后的电力线与植被点云;并提取出各杆塔的坐标;依据杆塔坐标,将电力线点云与植被点云切割分段为以塔段为单位的点云集合,以单档电力线构建kdTree树;将输电线路通道按塔段划分为1m×1m的平面网格,预先利用网格内高点与电力线的邻近关系,基于球体包含原理确定网格内相对低点为隐患点的可能性,对不存在隐患可能性的三维点进行过滤;通过对各塔段的点云类别修改状态进行记录,在重复计算隐患点的过程中仅计算修改类别的塔段,以达到加速隐患点重复检测效率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4358405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616203.X
申请日:2021-12-2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精细化点对点气温预测方法,它包括:提取气象部门3km×3km分辨率格点预报逐小时.nc文件数据;提取气温在线监测终端所在杆塔坐标;将杆塔坐标叠加至3km×3km网格中,计算杆塔坐标所处网格;分别计算该网格4个格点与杆塔空间距离;计算出3km×3km网格4个格点.nc文件气温对杆塔坐标位置处气温权重系数;建立杆塔位置处距离就近原则气温预测值计算模型;分别计算网格4个格点微地形因子与杆塔点位处微地形因子相关性系数建立微地形相似性原则的气温预测值计算模型;最后建立目标杆塔点位气温预测综合模型;解决了现有空间网格尺寸较大以及无法对未来气温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技术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358405B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111616203.X
申请日:2021-12-27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精细化点对点气温预测方法,它包括:提取气象部门3km×3km分辨率格点预报逐小时.nc文件数据;提取气温在线监测终端所在杆塔坐标;将杆塔坐标叠加至3km×3km网格中,计算杆塔坐标所处网格;分别计算该网格4个格点与杆塔空间距离;计算出3km×3km网格4个格点.nc文件气温对杆塔坐标位置处气温权重系数;建立杆塔位置处距离就近原则气温预测值计算模型;分别计算网格4个格点微地形因子与杆塔点位处微地形因子相关性系数建立微地形相似性原则的气温预测值计算模型;最后建立目标杆塔点位气温预测综合模型;解决了现有空间网格尺寸较大以及无法对未来气温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技术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487555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745126.1
申请日:2021-07-01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T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点云网格化的输电线路隐患点快速检测方法,它包括:对输电线路通道点云进行分类处理,得到分类后的电力线与植被点云;并提取出各杆塔的坐标;依据杆塔坐标,将电力线点云与植被点云切割分段为以塔段为单位的点云集合,以单档电力线构建kdTree树;将输电线路通道按塔段划分为1m×1m的平面网格,预先利用网格内高点与电力线的邻近关系,基于球体包含原理确定网格内相对低点为隐患点的可能性,对不存在隐患可能性的三维点进行过滤;通过对各塔段的点云类别修改状态进行记录,在重复计算隐患点的过程中仅计算修改类别的塔段,以达到加速隐患点重复检测效率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4139959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111457008.7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8/2431 , G06F18/15 , G06F18/213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变压器实时运行状态评估方法,它包括:步骤1、采用基于正交多项式的最小二乘法,对采集的实时电气状态量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对缺失的电气状态量数据进行补齐;步骤2、根据补齐后的数据计算配电变压器实时负载率以及电压变差并将二者作为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价的指标;步骤3、根据配电变压器实时负载率以及电压偏差计算结果建立各指标对应的扣分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配电变压器状态评估模型,获得配电变压器实时状态评分,实现对配变变压器运行状态的量化评估;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断点数据对配电变压器实时运行状态评估因为数据信息不完整最准影响状态评估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003683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952136.6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6/31 , G06F40/186
Abstract: 一种基建工程竣工资料案例库管理系统,包括施工资料模块、验收资料模块、质量库模块、逻辑关系模块、案例库模块、项目集模块和推荐模块;用户通过内置模板进行施工数据填报,形成施工记录文件,用户新建项目时可根据关键词推荐模版,通过案例引用的方式将对应项目的竣工资料、施工工序、逻辑关联等复刻到新项目中,为项目提供一个能指导施工、辅助管理、知识复用的系统性的竣工资料案例库,提高管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139959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457008.7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变压器实时运行状态评估方法,它包括:步骤1、采用基于正交多项式的最小二乘法,对采集的实时电气状态量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对缺失的电气状态量数据进行补齐;步骤2、根据补齐后的数据计算配电变压器实时负载率以及电压变差并将二者作为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评价的指标;步骤3、根据配电变压器实时负载率以及电压偏差计算结果建立各指标对应的扣分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配电变压器状态评估模型,获得配电变压器实时状态评分,实现对配变变压器运行状态的量化评估;解决了现有技术采用断点数据对配电变压器实时运行状态评估因为数据信息不完整最准影响状态评估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7722786U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21064164.7
申请日:2022-05-06
Applicant: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南方电网通用航空服务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特性的智能安全帽,包括安全帽帽体,所述安全帽帽体上设有前固定座、后固定座,安全帽帽体两侧设有松紧带,用于加固前固定座、后固定座;所述后固定座上设有电池,前固定座上设有主板,电池用于对主板供电;所述主板上设有光源、摄像头、喇叭、GNSS天线单元、开关机按键、功能按键、音量按键。本实用新型将北斗高精度定位模块与传统安全帽进行有机结合,在具备传统安全帽的防护功能基础上,可实现更高程度的人员安全保护,对于改变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提升人员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可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建筑等行业基建施工、运维检修等工作场景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