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排超大流量高渗透水的双孔集中出水逆止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801633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853308.0

    申请日:2024-12-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引排超大流量高渗透水的双孔集中出水逆止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设置在衬砌侧下方的若干引水钢管,以及无缝钢管、引排管,引水钢管的一端位于衬砌外侧的渗水区围岩内,引水钢管的另一端伸入衬砌内,引排管位于衬砌的底部,无缝钢管的两端分别连接引水钢管和引排管,每个引水钢管的外面分别套设膜袋,每个膜袋靠近无缝钢管的一侧分别设置有闸阀,引排管的出水口出设置有逆止阀,通过设置若干引水钢管,以及无缝钢管、引排管,将隧洞外地下水引至衬砌底板预留的集水坑,避免衬砌外水压力过大破坏表层围岩和混凝土结构,适用于大流量地下水条件,提高引水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膜袋耐受长时间的高压水流冲刷,能延长系统使用寿命并减少维护成本。

    一种隧洞集中制浆系统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124015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167644.3

    申请日:2024-02-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隧洞集中制浆系统,主要包括储灰罐输灰系统、自动化制浆系统和排污系统,储灰罐输灰系统包括输灰装置和储灰罐,输灰装置用于向储灰罐内输送水泥;自动化制浆系统包括进料单元、高速制浆机、集中控制单元和送料单元,进料单元与储灰罐通过管道连接并用于向高速制浆机输送水泥,高速制浆机用于进行自动制浆,集中控制单元用于预设和控制进入高速制浆机的水泥和水的输送量,送料单元与高速制浆机的出料口连接,送料单元用于将高速制浆机制浆完成的物料输送至预设位置;排污系统包括排污池和立式排污泵,立式排污泵位于排污池,排污系统用于进行污水的处理和排放。该隧洞集中制浆系统能够大量节约人力,降低劳动强度。

    隧洞围岩应力演化可视化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000267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933930.6

    申请日:2024-07-1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隧洞围岩应力演化可视化试验方法。适用于围岩施工技术领域。技术方案包括:基于工程现场参数和试验机参数,确定浇筑试样所用的相似材料,所述试样上具有贯通该试样的隧洞;沿隧洞轴向将试样分成至少两部分,从隧洞轴向一端至另一端依次浇筑各试样部分,并在试样部分浇筑完成后在该试样部分与下一试样部分的接触面上布置若干应变监测单元;将浇筑完成的试样安装于试验机上,并通过数据采集线将试样内的应变监测单元与应变信号采集仪和数据采集仪相连;通过试验机对试样进行加载试验,并通过数据采集仪获取各应变监测单元采集的应变数据;基于数据采集仪获取的应变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一种毛细水蒸发试验装置及方法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111851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171287.8

    申请日:2024-02-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毛细水蒸发试验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毛细管、数字天平、相机和数字处理装置;所述毛细管的内直径范围为:0.1mm~20mm;所述数字天平用于称量毛细管内蒸发试样蒸发时包含蒸发试样的毛细管的质量,所述数字天平与数字处理装置信号连接;所述相机用于拍摄毛细管内蒸发试样蒸发时弯液面的图像。本发明通过选用不同毛细管内直径分析毛细作用对毛细水蒸发的影响,并利用imageJ软件和计算公式得到弯液面形态参数,进而为毛细管孔径以及弯液面形态对毛细水蒸发影响研究提供新思路。本发明定义了毛细水蒸发的界面蒸发速率,解决了现有研究中对蒸发速率定义不明确的不足,为毛细管水分蒸发中毛细作用对孔隙水蒸发的影响规律研究提供依据。

    一种考虑水作用的系统非平衡演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34676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814348.3

    申请日:2023-07-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水作用的系统非平衡演化方法,在弹塑性理论基础上,考虑水的影响,将水的作用分解为弹性有效应力和塑性有效应力;分析水的作用即弹性有效应力和塑性有效应力对三大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的影响,弹性有效应力影响平衡方程,塑性有效应力改变屈服准则;分析水的作用即弹性有效应力和塑性有效应力对塑性余能范数的影响,塑性余能范数的表达式不变,最小塑性余能原理依然成立;将该方法在有限元框架内实现,利用变形加固理论中的塑性余能范数来衡量和评价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克服了现有变形加固理论不考虑水作用的局限性,为分析蓄水扰动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Patent Agency Ranking